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文言题材 > 议论说理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 题号:21831993
阅读下面诗文,完成各题。
【甲】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


【乙】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论语》是诸子百家中______家经典,乙文的作者是______
2.选择句子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       
A.非/学无/以广才B.险躁/则不/能治性C.非/宁静/无以/致远
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博学而   笃:______   (2)年与时   驰: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5.请结合甲文中的任意一则内容,谈谈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6.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志”,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志”与“学”的关系的。
【知识点】 议论说理类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文中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静:______   ②无以:______
险:______   ④枯落:_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3.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4.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名句,并说说你摘录的理由。
2018-10-10更新 | 76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小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万钟于我何            大王
B.行道人弗受               介胄士不拜
C.所识穷乏者我与        之心而寓之酒也
D.亦不可以已乎            金陵人
2.把“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方法,以鱼与熊掌为喻,在“生”与“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当舍生取义。
B.第一段最后一句概括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需要经过培养才能获得,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没有。
C.第二段作者先运用正面例子说明,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D.作者在文尾用对比说明“不辩礼义”受“万钟”的荒唐,劝诫人们在面临抉择时,应把正义放在首位。
2020-07-04更新 | 25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爱 莲 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字茂叔,道州营道人。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晋陶渊明爱菊(              )   (2)出淤泥而不(               )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文章从哪些方面来赞美莲的君子之风?
5.作者以莲自况,表现了怎样的志向和情感?
2023-03-28更新 | 9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