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36 题号:21857718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江南的菱角

黄海

①江南的原野是水的世界,遍地湖塘,处处沟港。菱角这种草本水生植物便在这浅水里、池沼中顺水而生,逐水而长。

细雨纷纷的清明过后,菱苗欣欣然浮出水面,那淡绿的四方叶子,一片片、一轮轮,环绕着菱蕊。几场风雨过后,菱苗快速生长,织成翠毯,将湖塘沟港的整个水面盖得满满的,挤挤挨挨不留一丝缝儿。

③夏天来临后,菱角开花了。朵朵淡白色的小花,开在浅浅的水中,形态万千,风姿各异。有的打个盹,有的伸个腰,有的斜露半个头、神色怯怯。清晨的湖面,浮着一层薄薄的雾气。微风吹来,点点白花在水上轻轻摇曳,好像白色的轻纱。

9月是菱角最成熟的季节。只要你到湖区岸边走一走,随处可见的是忙碌的采菱人。乡村里家家户户的姑娘小嫂们,都头戴围巾,穿红着绿,趁着早晨的清凉,趁着露水未干去采菱。她们拨开那些绿色的菱叶,就看见一颗颗青绿色或紫红色的菱角,像一个个小元宝似的呈现在眼前了。这时,她们用灵巧的双手在藤蔓间上下翻飞,一颗颗菱角便很快跳进菱船里堆了起来。

⑤她们把菱角采回家后,放进大盆里,然后往盆里倒水。这时,大多数菱角都沉在水底,但有一些就浮在水面上。这样做既可以清洗菱角,又可以区分菱角的成熟程度。浮在水面上的是嫩菱角,壳皮松脆,容易剥开,适合生食。剥开后,白色的菱肉鲜嫩欲滴,非常可爱。咬上一口放在嘴里细细品味,一股甜香就从嘴角飘出来。沉在水底的自然是老菱,外壳坚硬,更适合煮着吃。放在锅里煮上一段时间,菱角就熟了。煮熟的菱角闻起来有一股清香的味道,用牙齿咬开坚硬的黑色外壳,白中透黄的果仁会让你口舌生津。挤出果仁吃上一口,便有清透甘润、香醇细腻、唇齿留香的感觉。无论生的或熟的菱角,吃过之后,若细细品味,则不难发现,生长在水里的菱角,那丝丝甘甜中无不浸润着水的灵气和清香。

9月也是菱角集中上市的季节,每天一大早,大筐小篓的菱角就在市场上一溜摆开了。卖家的菱角有嫩生生的生菱,也有刚刚煮熟还冒着热气的熟菱。缕缕清香扑鼻而来,弥漫了整个集市,谁又经受得住这菱香的诱惑呢?

⑦美味的菱角让人们对种菱采菱充满了向往。幼时求学时读到古诗词里有很多描写采菱和菱香的佳作。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采菱的动人情景令人神往。船摆、水荡、采菱女子清脆的歌声飘悠,这是多美的画面,多好的诗情!

⑧菱角,栖身于湖塘沟港,叶片儿紧贴水面。水涨,它平展舒放,随之而高;水落,它缩茎卷叶,随之而降,只通过一根长长的茎,始终把根系扎在泥土里。菱角总是低调地把果实藏在不容易被人发现的地方。到了深秋,菱角老熟了,要是主人忘了收割,它便默默地脱离茎叶,沉入水底,没入泥土之中,来年再化作一汪新绿。


(1)根据文章内容按题目要求将下列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①菱苗长
江南菱角,顺水而生,逐水而长——⑤         采回家后吃菱角扎根顺势,⑥         
夏天来临②         
九月清晨③         
九月集市④         
采菱菱香好诗情
①请将图中①②③④空补充完整,由此,我们可分析出文章大致按什么顺序行文?
②读第①段,将菱角的生活特点补充在导图中第⑤空;结合全文和最后一段分析,将菱角的品质特征补充在导图第⑥空。
(2)文章有朱自清《春》的行文风格,如第②③段划线句,请你任选一句品析。
①细雨纷纷的清明过后,菱苗欣欣然浮出水面。
②有的打个盹,有的伸个腰,有的斜露半个头、神色怯怯。
(3)有人建议将第⑦段画波浪线的诗句换为以下诗句,你认为可行吗,为什么?
“转叶任香风,舒花影流日。戏鸟波中荡,游鱼菱下出。”
【知识点】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公仆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和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_________
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___________
2.“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作用?
3.选段有关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事例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4.划线句运用了哪些描写?体现了闻一多先生什么精神?
2019-08-15更新 | 3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无形容颜

①除了蒙面匪,面对他人时,我们都有一副容颜,或姣或陋,此乃上天与父母合谋的奉送。它像一件不是自主选定的商品,无处退换,不论满意与否都得义无反顾地佩戴下去,还需忍耐它的褪色与破旧,直至与身俱灭。虽说整形与美容术可使某些乏善可陈的相貌得到修正,但从根本上讲,我们的脸都是造化随机奉送的礼物,绝非不喜欢就可轻易扒下,再换一张新的画片。

②然而事情又有些怪异,按说千人千面,绝不雷同,但每逢分手之后,我追忆熟悉的朋友或新结识的诸色人等,他们的脸往往如淋了雨的泥娃娃,五官模糊成团。心头浮起的只是一汪暗影,好像柏油路上水渍洇开的油迹,朦胧浮动,难以界定。淡去的眉眼缩略简化成某种符号——亲切或是寒冷的感受;温馨或是漠然的情致;和谐或是嘈杂的音调。或者干脆涌出一片颜色:柔润的夕阳红,华贵的荸荠紫,神秘的宇航灰或污浊的狗尾巴黄。更多的时候,一提到某个名字,与之相关的那张具体的脸仿佛突然被巨型“消字灵”涂掉,代之一股情绪的云雾,或愉悦或厌倦,弥漫心头。

③早先以为自己有残缺,大脑里专管录像的那一部分遭了虫蛀,成了破包袱皮,再也包裹不住有关相貌的记忆。后来年事渐长,与人交流,才知天下有这等恍惚毛病的人颇不少。方明白人的脸,乃是一个变数。

④眼光直接注视的时候,对方的眉目自然是清晰的。可惜心灵的感光,基本上是一次成像不保存底片,加上懒散,有形的面容一旦撤离视野,记忆就清理记录,大而化之地分门别类,一一归档。人的有形容貌,无法恒久烙下记忆,卷宗收留的只是提炼过的印象。

⑤世上资产,分为有形和无形。无形资产的定义,我以为是指超过物质的是实际价值,由于你的努力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的信任——简言之,它是你的名字进入他人耳鼓时,呼唤起的一种美好感情。

⑥摈除其中的商业因素,对于人的容颜来说,或可借鉴这个概念。

⑦脸后有脸。

⑧上天赋予我们的端正或歪斜的眉眼、粗糙或光滑的皮肤,颀长或粗短的身材,完整或残缺的四肢……均是我们有形的容颜。每个人后天创造发展的性格、品行、能力,属于你的无形容颜。

⑨无形脸有正负之分。一个人只有美丽的外表,却没有相应的内在,初次结识时秀丽外表所留下的愉悦印象就会犹如沙上之塔,很快便会被残酷的现实冲刷得千疮百孔。无形容颜的毁灭,像一场“精神天花”,人际联系一旦被传染,犹如多米诺骨牌轰然倒塌。从此提起你的时候,人们会遗憾或恼怒地说:“那个人啊,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⑩无形脸不会衰老。只要我们浇灌慧根、磨砺意志、拓展胸臆,它便会从幼年开始,如同花树一般渐渐生长、直至轮廓鲜明、明眸皓齿、青丝不老、慈眉善目……岁月流逝,沧海桑田,但在欢喜你、亲近你的眼光中,你所留下的形象始终如一,引起的感觉永恒温暖。比如远行的双亲,纵是白发苍苍,在儿女们心中依旧是盛年音容,风采卓然。

我们习惯以思为笔,在心灵之纸上勾勒众人容颜。它和古时衙门的“画影图形”不同,与真实的形象已无关联,只对真实的情感负责。无形容颜是想像和判断的产物,摒弃工笔,重在写意。它缥缈,却比纤毫不差的实照具有更持久的魅力。

无形脸可以美丽也可以丑陋,能怒火中烧也能垂头泄气,会神采奕奕也会惨淡无光。无形容颜的营造也像一门古老的手艺,“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如果你背信弃义,无形脸的画布上就留下贼眉鼠眼的一笔。如果你阿谀恭维,画布上就面色萎黄。如果你恃强凌弱,画布上就口眼歪斜。如果你居心叵测,画布上就血盆大口。如果你聪慧机警,画布上就眉清目秀。如果你襟怀坦荡,画布上就有浩然正气流注天庭。

我们对有形的容颜能够心平气和,随遇而安。对无形的容颜却要惨淡经营,精益求精。有形的容颜可以有疵而不坠青云之志,无形的容颜不能肮脏受污而无动于衷。

有形的脸可存不完美,无形的脸必得常修炼。

珍惜每个人的无形脸,它是品德签发的通行证。凭着优雅的无形容颜,我们可以在萍水相逢的一瞬,遭遇千金难买的信任,转危为安。我们可以在旋转的大千世界,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共赴天涯。

(文/毕淑敏)

1.第④段里,作者为什么说“人的有形容貌,无法恒久烙下记忆,卷宗收留的只是提炼过的印象”?依据文章②③④段的内容,简要说明原因。
2.依据⑤⑥⑦⑧段的内容,说说“脸后有脸”两个“脸”的具体含义。
3.依据⑨~段的内容,用精炼的语言简要概括文中描写的“无形的脸”的特点。
4.第段,作者说“有形的脸可存不完美,无形的脸必得常修炼”, 作者借此对容颜表达了怎样的思考?
2018-06-25更新 | 9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气破桑

刘心武

①我农村书房温榆斋附近,还有些“田野碎片”。不去看那些渐次推进的楼盘,专去造访“田野碎片”,一时还颇能享受野趣。

②在小河湾岸上,有三株古树。一株是桑。一株是杨。一株是樗。樗是文雅的称谓,村里人叫它樗的只剩几个比我还老的老头儿,一般人就叫作臭椿。那臭椿已经高达三十多米,因为离机场近,已有在它冠顶安装示高闪烁灯的计划。

③桑树尽管比臭椿矮一半,但是树身十分粗壮。桑树的树皮布满大大小小的鼓瘤,而且,在树身中央,明显地裂开好大一个口子,那口子边缘鼓起打褶子的厚唇,仿佛在哑声呼叫。但这些鼓瘤裂口并不妨碍桑树的继续发育。每到春末,树上多男孩,树下多女孩,个个嘴巴乌紫,他们也曾拿些桑葚孝敬我这个爷爷,确实甜得醉心。

④杨树不知从什么时候长歪了,因此整体高度不如臭椿。据说原来杨树是一大排,后来说品种不好,春天要扬好几十天的绒毛,都伐了另种白蜡杆,但是这棵被村里几代人唤作“大傻杨”的却特意保留了下来。因为这樗、桑、杨构成一个流传古远的典故,即使“大傻杨”入春还散绒毛,而且笔直地歪着显得有些邪行,缺一不可嘛,也就任它那么与臭椿、古桑为邻。

⑤四十多岁以上的村友,不止一个人跟我侃过那个“臭椿封王,气破桑,笑傻杨”的典故。话说当年朱元璋跟元兵作战,也曾一败涂地过。有回甚至只剩几个随从,饭都没得吃。勉勉强强摸到这三株树下,东倒西歪且苟延残喘一时。忽然一阵风过,熟透的桑葚落到他们身上,搁到嘴里一吃,赛过佳肴!于是起身采集桑葚,饱餐一顿,补充到能量,体力大得恢复。又忽然见地平线上烟尘滚滚,想是追兵来了,于是赶快撤离。后来朱元璋又反败为胜,率领大军路过昔日桑葚救命之地,但季节却是秋天,朱元璋哪有什么植物学知识,见那臭椿树花落后结出的东西仿佛就是当年赖以活命的果实,马上指着它封为树王,然后又见地平线烟尘滚滚,知是元兵溃逃,立刻指挥部下追杀,匆匆离去。臭椿无功受封,桑树当即气破肚皮,而杨树只知看笑话,叶子仿佛千百巴掌,噼噼啪啪响成一片,傻乎乎不知停息。

⑥朱元璋何尝领兵到过我们这个村子。但天下之树同种皆类。记得曾在江南蚕乡参观过桑林,细细一想,也怪,那些桑树都很年轻,却几乎株株都有“气破肚”的痕迹。

⑦桑树气性虽大,破肚却并非“剖腹自尽”,它生气归生气,成长归成长。也许,反倒是被那不公道的待遇,激励出了更多的创造力,它把桑叶光合得更能肥蚕,把桑葚孕育得更加香甜。

⑧其实所谓“树王”完全是个虚妄的名分。桑树完全不必为虚妄的名分动气。“大傻杨”面对不公道的局面,无法扶助公道本可原谅,却“站在干岸儿上看笑话”,不气无功受禄,却嘲劳而无功,是最无聊也最猥琐的一种态度。

⑨臭椿固然不堪“树王”封号之重,其材质虽不堪打造家具,却可用来制造胶合板、造纸;叶可养樗蚕;种子可榨油;根皮供药用;特别是,可作为黄土高原及石灰岩山地造林的重要树种,在工矿区作为绿化树有利吸敛烟尘。

⑩这样看来,世界本多样,“天生我材必有用”,连傻笑的杨树也自有其堪用之处。我徘徊在三株古树下,悟出许多妙谛。

1.文章结尾写“天生我材必有用”,文中的桑树、臭椿和大傻杨分别有什么用处?请简要概括。
2.文章写朱元璋封臭椿为“树王”的典故,有什么作用?
3.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4.桑树对待臭椿被封“树王”一事前后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这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2019-03-25更新 | 7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