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文言题材 > 山水游记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5 题号:22451342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温州人李庭等,大历六年,入山斫树,迷不知路,逢见漈水。中有人烟鸡犬之候,寻声渡水,忽到一处,有好田泉竹果药,连栋架险,三百馀家。四面高山,回环深映。有象耕雁耘,人甚知礼,野乌名鸲,飞行似鹤。人舍中唯祭得杀无故不得杀之杀则地震。有一老人,为众所伏,容貌甚和,岁收数百匹布,以备寒暑。乍见外人,亦甚惊异。乍见外人,亦甚惊异。问所从来,乱贼平未,时政何若。具以实告。因曰:愿来就居得否?云:此间地窄,不足以容。为致饮食,申以主敬。既而辞行,斫树记道。还家,及复前踪,群山万首,不可寻省。

(选自顾况《仙游记》,有删改)

【注释】①象耕雁耘;传说舜死苍梧,象为之耕;禹葬会稽,鸟为之耘。后用以形容民俗古朴,有舜禹时代的遗风。②伏:同“服”,信服。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仿佛有光              柳絮因风起(《咏雪》)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引凄异(《三峡》)
C.众所服              天子动(《周亚夫军细柳》)
D.愿来就得否              居天下之广(《富贵不能淫》)
2.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问所从来,乱贼平未,时政何若。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人舍中唯祭得杀无故不得杀之杀则地震。
4.(甲)(乙)两文都写到了老人,其作用是______;这两篇选文中都寄托了作者______的社会理想。
【知识点】 山水游记类 小说类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短文和古诗,回答问题。

【甲】松风阁记(节选)

刘基

松之为物,干挺而枝樛,叶细而条长,离奇而巃嵷,潇洒而扶疏?故风之过之,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故听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旷神怡情,恬淡寂寥。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也。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潄;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方舟上人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无外物以汩⑫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

【注】①樛(jiū):弯曲向下。②离奇:树根盘曲。巃嵷(lóng zòng):高耸。③扶疏:枝叶繁茂。④黩():忧。⑤昏秽:黑暗的和肮脏的东西。⑥寂寥:寂静。⑦宜乎:怪不得。⑧违:离开。⑨石清潄(lài):沙石上的急流。⑩上人:和尚。⑪洋洋:快意的样子。⑫汩():乱。⑬永日:度过漫长的一天。⑭高:品行高尚。⑮清:品行纯洁。

【资料链接】(1)颍水:河名。相传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隐居在颍水附近。尧又想任命他做九州长,他仍不肯接受,他认为尧的这种话弄脏了他的耳朵,就跑到颍水边上去洗耳朵。(2)首阳:山名。相传伯夷、叔齐在周武王灭殷以后,逃避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

【乙】南轩松

李白

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

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注】①绵幂():延绵覆盖。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方舟上人阁其下____
(2)予过而止之____
(3)盖虽在山林而人不远____
(4)叶自绵幂____
2.请用三个“/”给【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其 大 风 至 则 如 扬 波 涛 又 如 振 鼓 隐 隐 有 节 奏。
3.翻译【甲】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无外物以汩其心。
4.在【甲】文中,作者通过对松风阁的环境描写,表达了融入自然、追求宁静生活但并不消极避世的意愿。请从【甲】文中找出表现作者并不消极避世的两个句子。
5.【甲】【乙】两则材料都写到了松,但写作内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概括出其不同之处。
2019-08-08更新 | 23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课外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各题。

极乐寺纪游

①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央,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余。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殿,亘数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

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③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予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


【注】①高梁桥水:指位于北京海淀区西直门外高粱之水。②螺髻:发型如螺壳形。③盖:车盖。古时为车上遮阳挡雨之具。④挂进贤冠:挂,摘掉。进贤冠,古代儒者所戴的缁布冠,这里指官帽或乌纱帽。⑤情障:久存于心的愿望。
1.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1)罗纹纸__________________                    (2)此入玉河______________
(3)思立亦以为______________             (4)七八围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为下面句子划分节奏,限断两处。
松 身 鲜 翠 嫩 黄 斑 剥 若 大 鱼 鳞 大 可 七 八 围 许。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
4.作者在高梁桥看水,看堤,看_________,看_________,将风景写得具体生动,摇曳多姿。请联系第③段的内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022-07-21更新 | 5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大自然之美,古来共谈。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和意思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柯上蔽/水中藻、荇交
B.未复有能其奇者/相步于中庭
C.解衣睡/夕日
D.沉鳞跃/负势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从表达方式看,三篇文章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 ______,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______ 。从思想感情看,选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闲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和《与朱元思书》中的吴均则都是有隐居情怀的“______ ”人(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2021-10-01更新 | 39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