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文言题材 > 山水游记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9 题号:2247138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本文选自《______》,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______(人名)。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不见(     )                           (2)沿阻绝(     )
(3)虽乘御风(     )                           (4)清峻茂(     )
3.第一段中主要写三峡的山,“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两句运用了哪种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4.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正面描写了三峡的景色。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三峡水流速度之快。
C.选文的第四段描写了春季三峡的凄清悲凉。
D.文字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5.大自然的美景既可以给人疗伤,也可以让人陶醉。作者在这篇描写大自然的名篇佳作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知识点】 山水游记类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范文正归姑苏,有绢三千匹,尽散与闾里亲族朋旧,曰:亲族乡里,见我生长,幼学壮行,为我欢喜,何以报之。祖宗积德百余年,始于我。今族众皆祖宗子孙,我岂可独享富贵?乃置田数千亩为义庄。范文正尝捐其地建学舍,苏州府学是也。范文正公镇越,民曹孙居中死于官,其家大窘,遗二子幼妻。公乃以俸钱百缗之,其他郡官从而遗之。公为舟,诫其吏曰:过关防,汝以吾诗示之。其诗曰:一叶轻帆泛巨川,来时暖热去凉天。关防若要知名姓,乃是孤儿寡妇船。公之拯济孤贫,可见也。

(节选自俞文豹《清夜录》)

【注释】①缗:成串的铜钱。古代一千文为一缗。②赒:同“周”,接济,救济。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二者之   为:______             (2)斯人       微:______
(3)始于我   发:______             (4)公为   具: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范文正尝捐其地建学舍,苏州府学是也。
3.【甲】文段中“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甲】文段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言所表现的思想令人折服。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谈谈【乙】文段是如何体现这一思想的。
2024-04-04更新 | 5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拥衣炉火:鸟的细毛B.余一小舟:撑(船)
C.雾凇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D.余强饮三大而别: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
B.“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连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C.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生动形象,不加渲染,是用了白描手法。
D.这一篇小品,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淡淡写来,情致深长。
3.用“/”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2处)
                     人!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020-02-19更新 | 9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甲)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作者是陶渊明,我国第一位 _______诗人。
2.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此人一一具言所闻/不足外人道也B.便船,从口入/土地平旷,屋俨然
C.见渔人,大惊/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向所志/未果,病终
3.第一段描写了桃花林的美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文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句没有写人,却处处见人,请作简要分析。
5.作者面对当时的社会,在不苟且、不同流、难释怀的复杂情感下,隐居田园,描绘出理想中的“世外桃源”。那么,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2022-06-12更新 | 12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