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文章作者 > 中国古代文学 > 东晋 > 陶渊明(365-427)
题型: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5 题号:2292459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节选自魏学洢《核舟记》)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仿佛若有光                                仿佛:隐隐约约
B.便还家                                   要:同“邀”,邀请
C.其两膝相                            比:比较
D.神情与苏、黄不                      属:类似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                  左臂挂念珠倚
B.大惊                                      记之而去
C.此人一一具言所闻                  全石以
D.中峨冠多髯者为东坡               潭西南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A.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就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B.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令人绝望的地方,不再出去,最终跟外人断绝了来往。
C.领着妻子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最终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D.领着妻子和乡邻来到这个令人绝望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两篇文章都注重细节。如甲文写渔人进入桃源的路径,真切具体,似乎有迹可循,乙文介绍船头部分,细致地描写了苏轼、黄庭坚和佛印的外貌和心理。
B.两篇文章都有清晰合理的写作顺序。甲文按照渔人进出桃源的时间顺序来写,乙文作者准确把握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照一定的空间顺序来写。
C.两篇文章的语言各具特色。甲文让人在作者看似清浅随意的记叙中渐渐积累对桃源的美好印象。乙文富于想像,虽然写的是静止的物件,但是静中取动,写得情趣盎然。
D.两篇文章的主旨都很明晰。甲文作者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乙文作者通过对核舟的详细介绍来证明对王叔远的评价——“技亦灵怪矣哉”。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怕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逐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忽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注】①陶冶:愉快高兴的样子。②枲:大麻的雄株,只开雄花,不果实,称“臬麻”。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B.不足/为外人道也
C.其岸势/犬牙差互D.杨谢/而从之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绝境(           )     (2)延(           )     (3)属(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4.甲乙两文都描写了百姓们的安居乐业。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乙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句可以看出杨氏答应了要定居穴中,山之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的相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2021-10-26更新 | 9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甲】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丙】

《雪窦游志》

水益涩,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雪窦山字。

注:①涩:不通畅。②曳:拖,拉。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④陇:同“垄”。⑤牧竖:牧童。⑥髹(xiu)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水尤              以其境过
B.便                    俨然
C.停数日,辞       乃记之而(《小石潭记》)
D.不知有汉              记之而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4.根据【乙】【丙】两文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5.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花源中人皆叹惋,从上下文可以推知,他们感叹的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和自己逃脱了外界的纠纷与祸乱。
B.文章中作者的感情由“凄”到“乐”,文章前半部分的主旋律是幽深凄怆,后半部分是清静神乐。
C.作者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另外,刘子骥是晋代名士,与陶渊明同时代,把他写进作品中,更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D.本文的记叙顺序为“发现小石潭——小潭源流——潭中景物——潭周围气氛”。
2024-03-28更新 | 10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注释:①造饮辄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造,往,到。②曾不吝情去留:五柳先生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曾不,竟不。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离开。③环堵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④短褐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了个补丁。⑤箪瓢屡空:形容贫困,难以吃饱。⑥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以为号焉(          )               ②便欣然忘食(         )
③性(          )                      醉而退(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或置酒而招之
A.鸣而不能通其意B.渔人甚异C.于厅事东北角D.何陋
3.根据要求,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1) 先 生 不 知 何 许 人 也   (标在主谓之间)
(2) 亦 不 详 其 姓 字          (标在动宾之间)
4.翻译句子。
(1) 好读书,不求甚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简述上文中的五柳先生和《陋室铭》中的刘禹锡在情怀或志趣方面的相似之处。(不少于两点)
2017-06-18更新 | 5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