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文章作者 > 中国古代文学 > 三国 > 诸葛亮(181-234)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1 题号:5001025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②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臣本布衣(       )
(2)不求闻达诸侯(       )
(3)至于斟酌损(       )
(4)则责攸之、祎、允等之(       )
2.翻译文中画线的①②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回顾了对作者有影响的哪三件大事?作者回顾这些事的目的是什么?
4.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乙】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令唯留万人守城。晋宣帝率二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军,相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菴幔,又令大开四门,扫地欲洒。宣帝常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山。

(节选自《三国志》)


【注释】①晋宣帝:指司马懿。②垂:将。③敕:下令。④菴:ān,圆形草屋,小庙。⑤猥:突然。⑥趣:急走。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2)先帝不以臣卑鄙
(3)相又远:                                 (4)宣帝常亮持重:
2.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
(1)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令唯留万人守城。
3.【甲文】在议论、记叙中融入抒情,表现了诸葛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以记叙为主,表现了诸葛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横线处都写人物性格)
2023-04-05更新 | 21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出师表》,完成下面小题。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④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⑤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⑦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⑧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对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D.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荷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我身穿麻布衣,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显达。
B.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译文: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因为国家大事寄信给我。
C.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译文: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
D.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译文: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办法,采纳高雅的言论,远念先帝遗诏中的旨意。我禁不住(先帝)对我受恩、感激。
3.对文章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⑤段,诸葛亮首先陈述了蜀国当时面临的不利处境,接着阐述了有利条件,之后提出了三条建议。
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五月渡泸”“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和“还于旧都”等等。
C.文章第⑥段,追述了两段回忆:先帝当初三顾茅庐,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自己临危受命,与先帝患难与共。
D.文章第⑧段,作者分别阐明了自己、朝臣以及后主刘禅的责任:自己要讨贼兴复,朝臣应进兴德之言,刘禅应“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4.对文章写作特色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用语多谦卑低微。本文在轻描淡写中自然流露出自矜自持、自我肯定。
B.本文以议论为主,同时融入叙事和抒情,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谋的目的。第⑥~⑧段的表达方式是记叙。
C.文章语言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率直质朴,恳切得体。行文不卑不亢、循循善诱,每句话既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口吻。
D.第⑧段画线的“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一句言辞恳切,更足以催人泪下,是诸葛亮的感恩图报心情的集中体现。
2020-06-05更新 | 14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甲】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

关羽尝为流矢所中,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然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镞有毒,毒入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此患乃可除。”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与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淋漓,盈于盘器,而羽割炙饮酒,言笑自若。


【注】本文选自《三国志》①镞(zú):箭头。②炙(zhì):烤熟的肉。
1.解释加点的词。
①非宁静无以致远(     )
成枯落,多不接世(     )
③关羽为流矢所中(     )
④此患可除(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羽便伸臂令医劈之。
3.从甲文可以看出诸葛亮善于从_________上教育子女。
4.从乙文可以看出关羽是个______________的人。
2023-01-06更新 | 16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