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课文 > 中国现当代作者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4 题号:743904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蒸饭匠

爷爷走后的第一天,家里就来了专门做红白喜事的人。当第一顿午餐做好时,许多人都围在院子里的一个蒸饭的大木桶前。大家立马就发现了这米饭的与众不同。首先是那氛围就很特别。有人打开木桶盖,热气涌上来。盛饭的人都要排队,用铁铲盛一碗,端着碗回到饭桌,香味自然就弥散在院子里。大家赞不绝口,你一言我一语。“这个饭香,用木桶蒸的,不是煮的!”“蒸这个饭有讲究,要不停地添水,跟一般的煮饭不一样。”“那个老师傅蛮有名的。他会蒸。”我扒了一口米饭,有木头的味道,也有空气的味道,木头的香气渗进了每一粒米,吞一口米饭,就像吞进被阳光晒过的空气——太好吃了。

饭后大家都围坐在木桶四周,听老人讲蒸饭的诀窍。老人滔滔不绝,面带微笑,一边抽着烟,一边把米饭快见底的木桶掀开——我们看到了一个竹筛子,蒸屉般兜住了上面的米。“噢!原来下面没有底!”大家惊呼。老人说这个筛子是他特地找来的,这样蒸饭不粘桶,透气。他娴熟地用锅铲捣了捣米饭,就像农民给土地松土那样自然。第一天的木桶蒸饭,很快就被吃光了。

第二天,我走出院子,和蒸饭的老人聊了起来。老人姓孙,是溧水沙河村一带的人。问到他的年龄,我吓了一跳,78岁,他竟然还能独自蒸几十斤的米饭。他说他做这一行已经有十几年了,十三四岁时就看人蒸过,但直到60岁退休了,才拾起过去的技艺,并越做越精,在县城出了名。除了农村里的红白喜事,还有教堂里做礼拜的时候,他也做。他几乎每个周末都要去教堂蒸饭。最多的时候600人,每年圣诞节,他要蒸180斤的米。一个木桶最多60斤,从凌晨开始,一桶一桶地依次蒸,到中午11点半,准时开饭。“蒸一桶米,规规矩矩要两个半小时”,他说。老人当然有自己的章法。他说什么事都要有规划、讲原理,掌握了原理去做,才会做得好。老人蒸饭讲究米与水的比例,讲究米的生长周期,讲究火候……满满的都是学问。

此时,我对他只做蒸饭这一件事已经毫不怀疑了。院子里做菜的厨师,需要料理不同的食材,煎炸烹煮,轮番上场。而78岁的老孙只面对一样东西:米;只用一个手法:蒸。这就是最让人感到特别的地方。蒸一桶米饭,需要耗费的人工不小。别看他最后的成果就一样,但要做好上百人一天的饭,需要从凌晨待到夜晚,要有技艺,更要有耐心。

老孙说他当了二十多年会计,也经营过饭店,当过农民,但他最想做的是一名老师。他喜欢读书,酷爱文艺。曾经读过一整本《水浒传》给村里的盲人听,至今,他还能流利地背出许多诗词。他最不屑的,就是肚子里没货的人。老孙说,有了文化和知识,他就掌握了原理,也就能做得比一般人好。包括他学算账、学习怎么蒸饭,都是自己摸索出的规律,而规律来自一样东西:实践。他也劝诫我,写作也是要实践。写东西的人,只有经历了,才能写得好。练字也是一样,必须天天练。在老孙的说法里,什么都是“对称”的。对他来说,最对称的是个“人”字,也最难写。

在我们交谈的三天里,爷爷葬礼上的哀乐和悲鸣声不断,一直是我们谈话的背景。那场面是有点奇特的,在一位老者死亡的仪式上,和另一位老者谈论人生。蒸饭这门技艺,我想是老孙寄情于别处的一种方式吧。专注去做好蒸饭这件事,令他获得了成就感,也可以短暂忘却人生的宿命。而我坐在小板凳上,用笔记下他说下的那些话,专心听他讲一生的故事,也是在弥补我没有记录爷爷人生的遗憾,也在转移我失去爷爷的痛楚。我们俩就在这样一个悲哀的场合,找到了许多共鸣。

离开的时候,老孙收拾好自己的铁锅和木桶,放到了三轮车上。我们互留了联系方式。他说他看到我好学,很高兴。我也很高兴,在爷爷的葬礼上,认识了这位蒸饭的老人。悲伤虽然弥漫在心里,但作为一名倾听者,我感到了踏实和宽慰。

1.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除了写老孙,文中还写了葬礼上的众人和厨师,有何作用?
3.文中的老孙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4.结合文章主旨,说说你对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作者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①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②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③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④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⑤老头子每天每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⑥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1.选出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芦花荡》中的景物描写富有特色,处处与战争环境和人物心境相谐,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
B.《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让我们看到英雄的风貌,还让我们想到苇塘里坚持抗战的队伍。
C.文中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文中贯穿始终。
D.文中有句话“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老头子把大女孩受伤的责任完全归咎于敌人,才有了后文为大女孩报仇的故事。
2.选文第一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第五段加横线的段落对人物进行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特点?
2018-09-28更新 | 6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真题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广场上弹吉他的弟弟

①太阳刚刚爬过对面楼房的顶上,弟弟便开始忙活起来,穿上那件浅灰色的长风衣,背着那把破古他出门,去家附近的一个不大不小的广场上班了。

②弟弟所谓的工作,在我看来,和他周围那些面前摆着破碗或者竖着写满悲惨经历的牌子的人一样,是希望得到别人的施舍。但只有他称那是工作,而且他是很认真地说那是他的工作。

③他第一次去的时候,我笑着对他说:“你周围的那些人,不会让你抢他们的生意的!”他神秘地笑笑,说:“我自有办法!”只是那天中午回来,弟弟的长风衣上布满了脚印,他连饭也没吃,回到自己的房间,一会儿便传出了呻吟声。到了午后,他居然起来了,而且把风衣上的灰掸得很干净,背上琴又要出去。我叫住他:“换身行头吧,你穿成这样去,不挨打才怪!”他留给我一个倔强的背影,走起路来,腿有点微瘸,看来被教训得不轻。

④晚上弟弟回来后神采飞扬,衣服干干净净,看来他下午不但没有挨打,生意好像也不错。我打开他的琴盒,却是一个硬币也没倒出来,于是笑说:“你连一毛钱都没挣到,还乐得像捡了金条一样!”他故作高深地一耸肩:“太俗,张口闭口都是钱!我这高雅的艺术艺是金钱能衡量的?”

⑤我曾在一个网站上看到过弟弟的长篇玄幻小说,他同时开了两本书,都已经签约上架,也已经出版了第一本的第一部。我常批评他:“白天的时间用来在家写书多好,你知道那些读者对你的作品有多么期待?你对得起他们吗?”他回应我的依然是背着琴盒有些酷酷的背影。

⑥快冬天了,弟弟还是那身装束。我曾对他说:“你得多买几件风衣了,总穿一件,观众们会有视觉疲劳!”他却说:“没多长时间了,冬天我就不去了,太冷,旁边的那些人冬天也很少出来!”呵呵,他居然跟那些乞丐对比上了。在我看来,他似乎忘了第一天他们联手揍他的事了。他还一本正经地说:“那些人开不像你想象的那样都是骗钱的!”

⑦天气逐渐冷起来了,从我们小区通往广场的柏油路被银杏树叶染成一片金黄。像我这种爬格子的人平时是很少出门的,这天却突发奇想,想去看看弟弟是怎样工作的。正是下班的时间,广场上人来人往,弟弟被那些下班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地包裹着,吉他声、歌声硬是从人群中传了出来。呵呵,这小子,一首看似普普通通的流行歌曲,倒是被他整出了“绕梁三日”的感觉。我好不容易挤了进去,看见弟弟面前的琴盒里己悠闲地躺着不少的零钱和整钞,这些钞票和它们新的主人一样,流出一脸的得意。

⑧我从人群中退出来,躲在一边。望着落日那诱人的余晖,我点上了一支烟。渐渐地,围拢的人群散去了,弟弟艰难地站起来,把琴盒里的钱散发给周围的乞丐们。呵呵,原来整个秋天,他都是替那些曾经打过他的人讨过冬的钱啊!我想起弟弟在他的小说中说:“网上说今年冬天会更冷,这回你们冬天不用出来了!”

⑨为了不让弟弟看到我,我先跑回家,站在一楼的窗口,看着弟弟慢悠悠地走回来,凉凉的风吹动他长长风衣的下摆,他脸上依然是满足的神情。一进门,他立刻接了一副神情,急急地甩了风衣,脱下裤子,把左腿的义肢摘下来,疼得呲牙咧嘴,腿根的断处,已经磨得不堪入目。我忙为他抹药,再把他抱回房间。

⑩那个夜里,我在弟弟更断的小说中,看到到他借主人公的口说出的几句话:“现在才发现,幸福的事其实是给别人以帮助。而且经历之后才知道,在那份帮助别人而得到的幸福面前,自己的痛苦微不足道。”弟弟在说着他自己的心声啊!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⑦段划线句子。
我好不容易挤了进去,看见弟弟面前的琴盒里己悠闲地躺着不少的零钱和整钞,这些钞票和它们新的主人一样,流出一脸的得意。
3.设置悬念是本文在写法上的一大特色。请找出其中的一处,并分析其作用。
4.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纵观全文,可以看出“弟弟”是一个善良大度、乐于助人、自立坚强、多才多艺的人
B.第④段中的“神采飞扬”一词,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弟弟”将挣到的钱散发给周围乞丐后的得意与兴奋。
C.“弟弟”的“长风衣”是贯穿全文的一个线索,在文中多次出现,对推动情节、塑造人物、表现主题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D.文章最后借“弟弟”所写小说中主人公的话,巧妙地点明文章中心,同时流露出作者对“弟弟”的由衷赞赏之情。
2018-06-22更新 | 81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植物不失眠》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植物不失眠

乔娟

①植物也要睡觉。合欢树的睡态很美,叶片柔柔地低垂,耷拉着脑袋,不用酝酿,只要叶片低下来,它们很快就会入睡。但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用叶子来睡眠。像睡莲,就是叶子醒着花儿睡。黄昏池塘边,白天还是昂首怒放的睡莲,随着晚风飞舞,它将花瓣儿慢慢收拢,紧紧闭合。一朵、两朵,后来所有的花朵全部闭合成了一个个小球儿。

②花儿不劳作,也不创造,它们为什么要睡觉呢?

③一百多年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发现了植物的睡眠现象。他对69种植物的夜间活动进行了长期观察,发现那些积满露水的叶片更容易受伤。他把叶片固定住,也得到同样的结果。达尔文由此断定,叶片睡眠可以保护其不受伤害,并可以抵御夜间寒冷。

④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印证了达尔文的观点。植物睡眠可以减少热量散失和水分蒸发。像合欢树,不仅夜晚用睡眠保护自己,当遭遇狂风骤雨时,叶片也会逐渐合拢,以防叶片受到暴风雨的摧残。美国科学家恩瑞特还发现了一个更有趣的现象,他用一根温度探测针在夜间测量多种植物叶片的温度,发现不睡眠的叶子温度总比睡眠的叶子温度低1℃。正是1℃的微小差异,成为阻止或减缓叶子生长的重要因素。因此,结论出来了:在相同环境中,睡眠的植物生长速度较快,比不睡眠的植物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能力。科学家还发现:某些植物不仅夜晚睡觉,白天竟然与人一样还要午睡。它们中午11时至下午2时,关闭叶子气孔,光合作用明显降低,这就可以减少水分散失,增强它们的抗旱能力。

⑤植物,夜晚睡眠,可以避免寒露和霜冻侵袭,减少水分蒸发,保持湿度;白天睡眠,可减少水分蒸发,还可避免昆虫骚扰。人有时候会受情绪或疾病的困扰而失眠。与人相比,植物却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到了该睡觉的时间,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它们都能准时入睡。第二天再见时,一准儿是神采奕奕,精神抖擞。

(有删改)

1.下面对第⑤段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作用在于突出植物的睡眠受天气晴朗程度的影响。
B.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用在于突出植物的睡眠只与时间有关。
C.运用了打比方和下定义两种说明方法,作用在于突出“人有时候会受情绪或疾病的困扰而失眠”这种情况。
D.运用了作比较和列数字两种说明方法,作用在于突出植物的睡眠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2.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植物也会睡眠,不同的植物睡眠的形式不同,有的用叶子睡眠,有的用花朵睡眠。
B.对植物睡眠的原因,现代科学家与达尔文的解说分别是:现代科学家认为植物睡眠可以减少热量散失和水分蒸发。达尔文认为叶片睡眠可以保护其不受伤害,并可以抵御夜间寒冷。
C.植物,夜晚睡眠,可以避免寒露和霜冻侵袭,减少水分蒸发,保持湿度;白天睡眠,可减少水分蒸发,还可避免昆虫骚扰。
D.本文先探讨了植物产生睡眠现象的原因,再讲植物也有睡眠现象,又写了科学家的发现:所有的植物都是不仅夜晚要睡觉,白天还要午睡。它们中午11时至下午2时,关闭叶子气孔,光合作用明显降低,这就可以增加水分散失,增强它们的抗旱能力。
2019-03-04更新 | 24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