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85 引用次数:540 题号:822220

①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 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 《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②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③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④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⑤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山海经’,我给你买来了!”

⑥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⑦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⑧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⑨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象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 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⑩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⑾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 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⑿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1.写叔祖的“疏懒”,别人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这同表现阿长有什么关系?
2.“三哼经”是阿长对《山海经》的称呼,这与文中哪一句话相呼应?阿长买来《山海经》后“我”又有什么表现?(用原文回答)
3.作者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4.作者在文章的前半部分着重写了对阿长的讨厌之情,结尾却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水安她的魂灵!”这叫什么写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知识点】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说树

吴冠中

①童年的故乡本有很多高大的树,孩子们谁也不理会树有什么美,只常冒险爬上高枝去掏鸟窝。后来树几乎被砍光了,因为树干值钱。没有了大树的故乡是多么单调的故乡呵,也似乎所有的老人都死去了,近乎凄凉。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游子最珍惜老树,因树比人活得久长,抚摸老树,仿佛抚摸了逝去的故旧亲朋,老树仍抽枝发叶,它尚活着,它自然认识世世代代的主人,至于千年古柏古松,更阅尽帝王将相,成为读不尽的历史卷轴。

②人们到树下纳凉,摆小摊,四川的黄桷树荫更是挑夫们中途最佳的歇脚处,那里还往往有小姑娘卖茶水。“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如果没有了古柳,盲翁失去了卖艺的好场所。夏木荫浓固具郁郁葱葱之美,而冬天的树,赤裸着身躯,更见体态魁梧或绰约多姿之美,那纯是线结构之美,进入抽象美的范畴了。不少人沉湎于人间丰腴,不爱看冬天的树,因其荒秃。宋代画家郭熙几乎专画冬天的树,郭熙的画面充满强劲的筋骨,郭熙的世界是树之精灵的世界,是人之精灵的世界。

③作为郭熙的后裔,我永远在探寻树的精灵。到江南写生,要赶早春,杨柳枝条已柔软,才吐新芽,体态袅娜,一派任东风梳弄的妩媚风韵,远看如披了轻纱,诗人说:柳如烟。黄山松背靠石壁,无地自容,为了生存呵,不得已屈身向前伸出臂膀,生命的坎坷却被人赞赏,说那是为了迎客、送客、望客。美国的尤色美底大森林有我见过的最大的松树,笔直参天,高树仰止,汽车从树基裂开的水洞间穿行。如何表现其高大,画家煞费苦心,最大最大,未必最美最美。六十年江湖生涯,老树最是莫逆之交。滨江的大榕树,遍体垂挂着气根,蓬头散发,永葆婆娑风范;冰天雪地,白桦无寒意,回眸秋波,以迎稀客;四月天,北国的枣树依然光秃着乌黑、坚硬、屈曲的干枝,瘦骨嶙峋,傲视群芳。天南地北,我见过的树,爱过的树确乎不少,但大多叫不上名,相逢何必曾相识。有一回在贵州凯里地区的原始森林里爬坡,背着笨重的画箱,全靠着两只手攀着树枝前进,有些树看来躯干结实,不意一抓却成灰,我摔跤滚下,几乎丧生,这是初次见到站着死去的树,寿终正寝,真正享受了天年。

④能享天年的树毕竟不多了,人们懂得了植树的重要,“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这是人类的美德,为子孙造福的职责。毁尽了树,人类自己也将毁灭,于是地球上只剩下高昌、交河、楼兰……树不仅是生命的标志,也是艺术的标志。生命之树长青,其实是艺术生命长青,人总是要死去的,艺术才能跨越时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作者永存在艺术中。然而艺术极难成活,比树难活多了。人们说风格是人,也可说风格是树,像树一样逐渐成长。树的年轮是一年一年添增的,而风格的形象还往往不一定与岁月成正比,未必越老越有风格,但却绝对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众目睽睽,空头美术家满天飞舞,君不见在花篮簇拥的展厅中,有最长、最大、最小及用脚、舌、发制作的符咒。作者往往是三年、二年、一年成才的俊彦或美女。雨后多春笋,更多杂草,哪里去寻夏木荫浓处?天坛、太庙,依傍的是祖荫。


【注】①天坛:在北京。原为明清两代帝王“祭天”和“祈谷”的场所。②太庙:古代帝王的祖庙。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久别的游子最珍惜老树,抚摸老树,仿佛抚摸了逝去的故旧亲朋。
B.在作者的眼里,冬天的树呈现了线结构之美、抽象之美,夏天的树具有郁郁葱葱之美,二者平分秋色,各具其美。
C.文中引用“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这句话,是为了说明植树是人类的美德,为子孙造福的职责。
D.文章最后一句发人深省,从中可以体会到植根于悠久、深厚的传统文化的浓郁的民族风格。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童年的故乡有很多高大的树,孩子们常爬上高枝去掏鸟窝,为下文写探寻树的神韵、树的精灵做铺垫。
B.“没有了大树的故乡是多么单调的故乡呵……”语言质朴,感情弥满,字里行间渗透的是作者对故乡、大树的拳拳之心与殷殷之情。
C.“杨柳枝条已柔软,才吐新芽,体态袅娜”,运用拟人手法,传神地写出了杨柳永葆婆娑风范的特点。
D.文章不受时空限制,写了故乡的老树、冬天的树、江南的树、美国的大松树等各种树,重在探寻树的气质、灵魂、风格等,形散而神聚。
2023-08-23更新 | 2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2】阅读《一朵美好》,完成下面小题。

一朵美好

连恒

①电影散场,我走到电梯处准备下楼,一个清脆的声音突然响起:“一朵花五元,新鲜的花,香香的花,刚摘下来的玫瑰花。”

②循声看去,一个黑黑瘦瘦的女孩映入眼帘,她戴着一副大大的眼镜双眼在镜片后咪成了道缝,手中挽着一个大大的花篮,花篮里有一大丛火红的玫瑰花。

③看样子,小女孩和儿子年纪相仿,不过十岁,这个年纪应当还在上小学,怎么会出来卖花?我依稀记得,这个影院以前确实是有一个以卖花为生的中年女人,据说卖的就是她家种的玫瑰花。等电梯的空闲,身边的几人买了几朵花,小女孩小心翼翼地把花包装好,把零钱放入随身带着的小荷包里,嘴里还不停地说着“谢谢”。

④我没有买花,但依旧有点好奇,也许是她家的大人临时有事,也许小女孩今天作业完成得早……

⑤一晃一个月后,我又来到电影院,这次是带着儿子一起来看他喜欢的动画片,一出电梯又看到了那个黑黑瘦瘦的卖花女孩。电影马上要开场了,我拉着儿子的手正要赶往放映厅,突然,儿子惊喜地叫了起来:“孟小菲,你也来看电影了?”说着,一把握住了卖花小女孩的手。我惊奇地问:“这个小女孩是你的同学?”儿子说:“是啊,我俩是一个班的,她是这学期新转学过来的。”

⑥女孩孟小菲张红了脸,讷讷地说:“我,我不是来看电影的,我是来卖花的。”听了她的话儿子瞪大眼睛,说不出话来。我知道,儿子无法理解这件事。此时,女孩拉住儿子的手说:“我求你个事,别把在这儿遇到我的事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好吗?”见儿子懵懵懂懂地点了点头,女孩绽开了笑脸,她抽出一朵花,塞到儿子手里,说:“谢谢你,这朵花送给你!”

⑦看电影时,我发现儿子的情绪变得低落。散场后,儿子不愿离开影院,过了一会儿,他似乎鼓起勇气对我说:“爸爸,你有多久没有给妈妈买花了?”我一怔,儿子又说话了:“我觉得你应该给妈妈买几朵花,你知道的,妈妈最喜欢花了,孟小菲的花就很好,你看这一朵,这么长时间了还这么香,一点儿也没有枯萎。”

⑧我恍然大悟:“好,今年是爸爸妈妈结婚十周年,就买十朵吧。我给你五十元,你去找你同学买吧。”儿子却摇了摇头,说:“爸爸,还是你亲自去买吧,这样才能表示你的诚意,我会和妈妈说的,是爸爸亲自买的花,我就不和你一起去了,我去上厕所,你快去买吧。”

⑨看着儿子蹦蹦跳跳地离开,我心头突然涌起一股感动。我知道,儿子是想帮助女孩,又怕她拒绝,他觉得不陪我去,女孩也许就不会认出我……我找到女孩,买了十朵花,然后就看到藏在远处的儿子悄悄地走了过来,他沿着墙壁缓缓前行,似乎刻意躲着自己的同学。

⑩回家路上,儿子告诉我,孟小菲是班里最节俭也是学习最刻苦的同学。可最近她的成绩下降了,听说,她妈妈病了,她要照顾妈妈,还要照看家里的买卖……

⑪回到家,妻子看着我手中的十朵玫瑰花,笑得很幸福,她把花插在一个精致的花瓶中,儿子也向她要了个美丽的花瓶,小心翼翼地把孟小菲送他的那朵花插入了花瓶中。儿子笑着说:“这是一朵美好!我要一直珍藏它。”

⑫儿子睡后,我对妻子讲了关于“一朵美好”的故事,不知为何,我们的眼中竟蓄满了泪水,心中也是满满的欣慰与感动。

1.本文写了儿子的同学孟小菲两次在电影院门前卖花,请概括孟小菲第二次卖花的故事。
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女孩孟小菲涨红了脸,讷讷地说:“我,我不是来看电影的,我是来卖花的。”
3.第⑩段运用了什么记叙方法?有什么作用?
4.“不知为何,我们的眼中竟蓄满了泪水,心中也是满满的欣慰与感动。”说说儿子让我感动的原因。
5.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卖花姑娘孟小菲是个懂事的孩子,既要照顾生病的妈妈,还有卖花补贴家用。
B.孟小菲不想让老师和同学知道自己卖花的事,特意给“我”儿子一束花,目的是让我儿子不要把看到自己卖花的事说出去。
C.儿子让我亲自去找同学买花,自己躲得远远的,小小年纪却善解人意。
D.“我”买回十朵玫瑰作为结婚十周年纪念,妻子笑了,笑得很幸福。
2022-07-20更新 | 13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赶时间的人

郑可书

①骑上电瓶车,诗就消失了。外卖员王计兵把车骑得飞快,脑海里只剩下地名,系统规定的送达时间在催促他。一次,他同时接了5单,末尾一单的商家出餐慢,只给他留下19分钟。最后,他有4单超时。

②超时意味着罚款,甚至是停单,挨骂是家常便饭。有的店出餐慢,老板被催急了还发火。最严重的一次,他被30来岁的男性顾客抓着衣领,从东墙拽到西墙,在屋里转了一圈。外卖员没有投诉的权利,遇到这种事,他只能憋着。有一单。顾客说错楼栋号。王计兵白跑几回,可送到后顾客劈头盖脸就数落他:“你是怎么送外卖的?”

③当晚,他写下《赶时间的人》,记录外卖员的生活常态:从空气里赶出风/从风里赶出刀子/从骨头里赶出火/从火里赶出水/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

④王计兵今年51岁,皮肤黝黑,眼袋下垂,笑起来时,眼角就爬上几条皱纹。一家人已在江苏昆山生活了18年。6年前,他把儿子送去一所国际学校。儿子的学费和二女儿的高中学费、住宿费加起来,一年十几万的费用,让家里不堪重负。

⑤刚决定送外卖时,家里人都反对。一开始,送外卖的确像旅游。看见风景好的地方,王计兵就停下车,花十几分钟转悠一圈,写写诗。现在不一样了,送单是当前最紧要的事情。最多的一天,他送了48单。

⑥2020年11月,王计兵和他的诗歌在网络上引发关注,“外卖小哥是作家协会成员”。网友评论《赶时间的人》,是“真正属于劳动者的诗歌”。媒体蜂拥而至,最多时,他一天内接受了3家电视台的采访。走红后的生活没什么变化。写诗不挣钱,每首诗的稿费一般也就三四十元。仅有的好处是,他的诗歌吸引来名家点评,还在一本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了。

⑦现在,王计兵依然每天五点半起床。最近天亮得晚,五六点街灯还亮着,路上很安静,他一抬头,看见夜空上的一弯月牙和一粒星,由此写下一句诗:月亮是人间的一处漏洞/所以夜从来都黑得不够彻底。

⑧几个小时后,他就会骑上电瓶车,忘掉诗歌,送单直到夜晚。

⑨那是1988年,他19岁,3年前刚从初中辍学。工地上电锯声震耳欲聋,工友大都30岁出头,凑一块儿下象棋、打扑克。他融不进去,阅读、写作成为他仅有的消遣。每天收了工,工友们去公园玩,王计兵就坐在附近的书摊旁,读杂志里的短篇小说,想到美好的句子,他会停在路边,记在纸上或者手心里。

⑩1990年,王计兵回到江苏老家,开始帮着父亲到村里捞沙。他把父亲给他买毛衣的钱拿来买书,又模仿书里的写作手法,记录身边的人和事。1991年,他尝试投稿,陆续发表十多篇微型小说。1993年,他再次外出打工,又在2002年来到江苏昆山,居住至今。十来年间,王计兵坚持写作,稿纸是路边捡到的香烟壳、卖水果的纸箱。吃着网上的“百家饭”,王计兵的诗歌慢慢“长大”了。

⑪“太多的往事如鞭子,把我的内心打出伤痕,让我时不时回过头去抚摸,感受一种结痂后的痒。”他曾这么写道。阅读、写作,就是那只抚摸伤口的手,这种“痒”让他舒心,为他筑起一块生活的隔板,隔开了现实与文学。

⑫“人生是立体的。”他说,“如果人生是豆角,诗歌就是那根供藤蔓攀缘的竹竿。苦难只是其中的一面;它可能是烂掉的一面。还有另一个华丽、光鲜的面——诗歌就是那一面。”

⑬送外卖的间隙,他还在写诗。每次捕获满意的灵感,他都会有种兴奋的战果。这像极了所有普通人都会遇到的瞬间——生活艰难,每一步都要拼尽全力才能向前。而王计兵有诗,带着他飞翔。后来,他写下的句子是:

生活像一面斜坡/诗歌是陡峭的另一面。

(摘自《读者》2021年02期)

1.阅读选文,按照时间顺序,将下列情节补充完整。
时间事件
1988年王计兵辍学到工地打工,利用空闲时间读书。
1990年
1991年
2014年
2020年
2.结合语境,赏析文中的划线句子。

如果人生是豆角,诗歌就是那根供藤蔓攀缘的竹竿。苦难只是其中的一面;它可能是烂掉的一面。还有另一个华丽、光鲜的面——诗歌就是那一面。

3.从全文看,第⑨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结合该段内容说说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4.本文曾用《骑行诗人》为题目,和《赶时间的人》相比,哪个题目更恰当?请说明理由。
2023-10-04更新 | 13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