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391 题号:8346968
阅读《46个闪亮的名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他是个怪人。

②他很少说话,上学经常迟到,脾气还特别大。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每个学期的学费总要拖很久才能缴。

③他成绩不好,又不大合群,因此,同学和老师都不太喜欢他。

④再后来,他与我成了同桌。可不到一周,我们就被调开了。

⑤他喜欢把书推得乱七八糟,有时还会闯进我的领地。有一次,我怒了,指着他的脑袋问他:“你怎么这么没有家教呢?你爸爸是怎么教你的?”

⑥因为这句话,他忽然跳起来踹了我一脚。此时年少气盛,我怎忍得住?我们大打了一架之后,彻底成冤家仇人了。

⑦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想不明白,为什么他会忽然莫名其妙地跳起来打我。

⑧初二上学期,他继续欠缴学费。班主任问他具体什么原因,是不是有什么困难。他不说话,把头埋得很低很低。

⑨没人理他,他也没有朋友。就连上体育课时,他通常都是一个人躲在教室里睡大觉。因为没人愿意和他做同桌,所以他被调到教室的角落里一个人坐。很快,我们便把他遗忘了。

⑩初二时票选班委会,大家选出来的班长是个女生,她不仅为人善良、学习勤奋,还弹得一手好钢琴,因此人缘极好。

⑪一次体育课自由活动的时候,班长拿着一张绿色的信纸来找班里的每个人签名。她说还有一年就毕业了,想把大家的字迹都留在一起,这样比较有意义,而且,只要谁签字,她就免费请谁喝一瓶可乐。所有人都乐坏了,争先恐后地跑过去签。

⑫最后,46个人拿着46瓶可乐回到教室,有说有笑,把角落里的他反衬得更加孤独与落寞。

⑬再后来,他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起初我以为是自己的错觉,后来一问,大家都这么认为。

⑭他不仅把整个班里的卫生都承包下来,还天天顶着大太阳去操场上提水给同学喝。最离谱的是开秋季运动会时,他陪跑、送糖水不说,还喊“加油”两个字喊得比谁都热血沸腾。

⑮没人知道他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干,但他的行为的确像一颗颗晶莹的水珠,在努力汇聚的同时,也已把周围的心灵全然濡湿。

⑯很多人觉得感动,对他伸出援助之手。有人帮他补习,有人给他买早餐,甚至有人提议在新学期秘密募捐,帮他把学费的问题给解决掉。

⑰期末考试过后,他虽然成绩只是中等,但仍旧被选为年度进步最大的优秀学生,上台发言。

⑱那是我第一次见他流泪。他从兜里掏出一张绿色的信纸,小心翼翼地摊开:“我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爸爸很早就去世了,妈妈一个人带着我和弟弟,很辛苦。那天我来得很早,打算收拾完书本然后退学,没想到,竟收到了这封信。真的很谢谢大家对我的帮助,之前我还一直担心你们会看不起我……没有你们给我凑的学费,我可能已经是个苦命的煤炭工了……”

⑲所有人都看清楚了。那张绿色的信纸上,有46种不同的笔迹和46个熟悉的名字。

⑳没人说话,也没人转头去看班长。我们都在那一刻突然长大了。

1.文章以“他是个怪人”一句开头有什么作用?
2.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并具体分析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3.第段写出了他的什么性格特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5.读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019·湖南湘西·中考真题 查看更多[11]
【知识点】 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爱的唢呐

赵鹏飞

1)最近,学校办起了各类兴趣培训班,我业余会摆弄几下唢呐,就向校长①毛自荐接下了唢呐培训班。

2)这天,我正在办公室备课,突然有人敲门,进来一个十五六岁的男孩。他先是②生生地看了看四周,然后低声问:赵老师,我是2班的花明,想参加唢呐培训班。

3)这是好事啊!我抬起头,连声说:好啊,欢迎……后面的字却卡在喉咙里,半天没有蹦出来。站在我对面的男孩高高瘦瘦,一双眼睛清澈中带着机灵。可是,他居然是个兔唇,这怎么吹唢呐呢?

4)我轻轻地叹了口气,说:孩子,学东西光靠一腔热情是不够的,还要讲究天分和资质。这话其实已经在暗示花明,他没有学吹唢呐的条件。

5)花明却一脸自信:请老师放心,我一定能把唢呐吹好!显然,他并没有明白我的意思,为了不伤害孩子的自尊,我只能委婉地撂下一句:你先回去吧,关键还要看后面的复试呢。看着花明离去的背影,我的内心有点不安,同时也纳闷起来:这孩子应该知道自身的情况,为什么还要来报名呢?仅仅是因为喜欢吗?

6)不久,复试开始了。我召集了所有学员,先教他们如何将丹田之气徐徐送入唢呐。接着,我就让大伙一个一个上台,当堂试吹,凭唢呐声的清晰程度择优录取。

7)轮到花明时,我不由得替他捏了一把汗。只见他把唢呐芯子送入口中,鼓足力气使劲地吹。可是,因为他的嘴唇关不住风,唢呐始终发不出清晰的声音。花明急了,不停地变换着芯子的位置,想寻找一个可发声之处。那滑稽的样子逗得其他人哄笑起来。突然,花明放下唢呐,抹着泪水转身冲出了教室。我怕他出什么事情,忙跟着追了出去。

8)花明一口气跑回了寝室,等我赶到时,他正坐在床上低声抽泣着。良久,我迟疑着说:孩子,你可能不适合……花明一把抓住我的手,急切地说:老师,我真的想吹唢呐啊!

9)我把心一横,索性来个快刀斩乱麻:你连唢呐都吹不响,还怎么学嘛!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你也可以学别的嘛。花明还是低声请求:老师,能不能给我一点练习时间,再给我一次机会?这孩子咋这么倔呢?为了让他彻底死心,我答应他让他练习后再复试。

10)几天后,花明来找我了。他歪着嘴巴,把唢呐的芯子从右嘴角送进去,然后鼓足力气吹。扭曲的嘴唇堵住了豁口,气流直接送进了芯子里,唢呐顿时发出了清晰的声音。看着那张变形的脸,听着洪亮的唢呐声,我被深深感动了,说:孩子,你通过了!花明的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

11可是,为什么花明不顾一切地要学吹唢呐呢?也许,他是真的喜欢吧。我只能这样解释了。这个疑问还没有答案,花明又来找我了:老师,您买唢呐的时候,能不能给我弄一个旧的?越旧越好。

12)这没问题,我家里旧唢呐多的是。为了给花明找旧唢呐,我特意回了一趟老家,从杂货堆的旮旯里翻出一个满是灰尘的唢呐。当我把这个古董交给花明时,那小子居然喜悦得跳了起来:我有唢呐了!我有唢呐了!

13)几天后,唢呐班正式开课了。同学们的热情高涨,我也把这些年吹唢呐的心体会和盘托出。我发现花明听得格外认真,他一边听,一边不时在本子上写写画画,像是在记录什么。

14)一周的理论课结束后,接下来就是实践操作了。按照学校的要求,这时候要收取一定的费用,可当我向花明要钱时,他却默不作声,等了好久,才低声说:老师,我能延迟一点吗?我还没凑够呢。这孩子,咋总是与众不同呢?我叹了口气,说:花明,正常的花销可以向父母要嘛!要不……我给你爸爸打电话吧?

15不,不……花明突然激动起来,不能问我爸爸要钱!我一时愣住了,追问之下才知道,原来,花明很早就失去了母亲,是父亲③含辛苦把他拉扯大的。父亲靠做豆腐维持生计,每天天不亮就挑着担子,挨家挨户地敲门卖豆腐。

16放心吧!我安慰花明,我想你爸爸一定会支持你的,而且卖豆腐是不错的生意啊。花明抽搭了两下,一咬牙,说:可是……我爸是个哑巴啊!一个哑巴?我内心一震,一个哑巴挑着担子,一家一家地敲门拉生意,是多么的艰辛和不易啊!

17)花明流着泪,继续说:一场事故让爸爸永远不能说话了,他一个人养这个家不容易啊!我怕爸爸不同意我学吹唢呐,才找老师要旧唢呐,回家撒谎说是从垃圾堆里捡的……听到这里,我不胜唏嘘,心想:花明这孩子真是懂事!不过,他还是没有解释为什么要学吹唢呐。花明不说,我也不好意思问他。

18)从那以后,我对花明这孩子就多了份关爱,常常抽时间单独点拨他。花明也没④负我的期望,十分刻苦用功,在整个培训班里,他的唢呐吹得最棒。

19)在学校的个人才艺晚会上,花明的一曲唢呐技惊全场,那悠扬婉转的唢呐声,赢得了大家雷鸣般的掌声。表演结束后,我带着花明骄傲地逢人便夸:花明是我培训班里最优秀的学生!花明却在一旁低声说:我不是最优秀的,还有更棒的呢!当大家问是谁时,他却不回答,只是喃喃地说:老师,真的还有更好的,我没撒谎……

20)放寒假的头一天,下了一场鹅毛大雪,我正躲在宿舍里看书,忽然,外面传来一阵悠扬的唢呐声。那是我最拿手的曲子,一定是花明在吹。想不到这小子对唢呐如此狂热,下雪天也不忘记练习。

21)我寻着唢呐声一路跑出宿舍,经过校门口时,突然呆住了,只见雪地里有一个中年汉子,全身都被白雪覆盖了,就像一座洁白的玉雕。他单薄的身子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一双冻得红肿的手却仍然紧紧地握着唢呐,边吹边向校园里张望。

22)就在这时,花明从远处跑了过来:爸!那汉子也看见他了,唢呐吹得更响了。那瞬间,我突然明白了花明的心思,为什么他执意要学吹唢呐,因为那能让爸爸开口说话。唢呐正是爸爸的,是一位父亲在向儿子诉说他的爱、他的关心、他的挂念……

23)花明也看见我了,乐滋滋地跑了过来:老师,我担心您知道我教爸爸吹唢呐,会笑我天真,所以一直没说出来……自从爸爸学会了吹唢呐,他卖豆腐再也不用挨家挨户地敲门了,来学校找我也不用再等了。您听听,他的唢呐是不是吹得比我好?他才算是您最好的弟子呢!

24)我顿时僵住了,的确,哑巴父亲才是我最好的弟子。因为,他的唢呐声里充满了爱,那才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①毛自荐_____
生生_____
③含辛rú _____
④gū _____
(2)文章第(11)段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3)“他歪着嘴巴,把唢呐的芯子从右嘴角送进去,然后鼓足力气吹。扭曲的嘴唇堵住了豁口,气流直接送进了芯子里,唢呐顿时发出了清晰的声音。”请从描写角度赏析这段文字。
(4)请理解标题“爱的唢呐”的含义?
(5)请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和感悟,写一副对联。
上联: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
2024-05-25更新 | 1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基石

路遥

①青刚山的高峡深谷中,锤声、钎声混合着巨火的爆炸声,日日夜夜地喧吼着。公路,像一条游龙,在陡峭峻险的峰仞间伸展盘奔。

②中午,我从工程指挥部出发,去红岗公社民工负责修建的十六号桥梁,检查工程进展的情况。

③盛夏的太阳火辣辣地烤炙着大地。我迎着一股股刺鼻的沥青味,在软颤颤的公路上艰难地跋涉着。汗水把衣服全粘贴在身上,刺痒痒地难受。望着沟里清湛湛的流水,真想跳下去痛痛快快地洗个澡。但是,听见前面那一片火爆爆的锤钎声,我反而走得更快了。

④等我赶到建桥工地时,民工们已去吃午饭。河边的场地,摆满了大大小小的料石。刚锉打过的新石茬子上,不知一些什么颗粒闪耀着银灿灿的光芒。我望了望架桥的地方:桥基全部挖好,第一层基石已铺设一大半了。我不禁啧啧称赞:“‘老虎营’真是名不虚传啊!”正想迈步去营指挥所,突然被一阵“叮叮咣咣”的锤钎声拉住了。我四下搜寻,连个人影也不见,不觉纳闷:是谁连午饭都不吃,在敲打什么?

⑤我撵着传来的声音,走向一个小坡下。现在看见了:在远远的小河边,那棵乱石缝里长出的老柳树下,一个光着上身的人正在锉打一块石头。他聚精会神,连树阴移开了他一丈多远,都好像没有发觉似的,一股劲欢实地抡着锤儿。背上一串串的汗珠,就像新石茬上那些颗粒一样,在闪闪发光。

⑥站在离他十来步的地方——不打扰他的工作。看清了:这是一个五十开外的老头,稍有点驼背,被太阳晒卷起一层层皮鳞,黑黧黧的, 花白的头发,让汗水浸拧成一些小绳捻。那握钎的胳膊肘上,亮晶晶的汗珠一滴一滴滚落下来,浸湿了地上一小摊石末末,随着锤钎的起落,他面前的石头上,冒起了一股股白烟……不一会儿,他放下锤钎,拿起铁方尺子仔细量了量那块石头,然后,又挺起腰板左顾右盼地看了一遍又一遍。那神态呀,就像绣花姑娘端详着自己的刺绣品一样,完全陶醉在无比的甜蜜中。我的心头一热,不由自主地走近他。老人发现了他面前出现的倒影,蓦地一回头!我不觉一怔:在他那张皱纹密布的脸上,只有一只灼热、深邃的眼睛在忽闪,而另一只分明是受伤失明的眼睛,深深地陷进眼眶内。他用右手抹了一把汗渍渍的脸,侧着身子问:“哪里来的?”

⑦“工程指挥部。”

⑧“哦,小伙子,过来树下歇会儿。”他漫不经心地说完后,仍回过头去,操起锤钎“叮叮咣咣”地敲起来。

⑨我踌躇了一下,绕过去蹲在了他的对面。啊,刹那间,我吃惊得几乎要跳起来——老头握钎的左手,只有三个指头!那无名指和小拇指处,只有一块红粉粉的疤。三个握钎的指头,包裹着一层厚厚的老茧,显得格外粗糙、壮实。

⑩“大伯……”我忍不住叫出声来。

⑪“什么事?”他用那只深邃的眼睛看着我。

⑫我一时不知说什么好,结巴地问:“这叫什么石头?这石头硬吗?”

⑬“碇石,石头硬。”

⑭“您打的这块石头是桥上哪个部位?”

⑮“基石。”他一边说,一边从旁边拿起旱烟锅,点着“吧嗒 ”起来。我细细地观察了那块基石:它有两尺见方,蓝里透黑的切面上,锉刻下整齐美观的几何图案,每一条锉纹都像墨线打过去一样笔直……谁能想到,这活路出自一个一只眼睛、八个指头的老人手里啊!我想很快知道这个人物的一切,便问他:“大伯,您什么时候成了残废的?”

⑯“受伤吗?早啦。”说完这句话,他又拿起锤钎“叮叮咣咣”地打了起来,一锤子一股白烟。

⑰“喂,小同志,以后不准你说我是残废!”

⑱看来这是一个不爱表白自己的人,他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了他的工作上。然而正是这一点,却紧紧地攫住了我的心!

⑲我就对他说:“大伯,咱们一块回去吃午饭吧!”

⑳他抬起头来,手里还摇晃着锤钎,对我说:“我的饭一会儿有人带来,你快去吃吧!”从那只灼热、深邃的眼睛中,我感觉到他的感情是那样真切、实在。

㉑在指挥部,我问起那个老头的情况,公社党委副书记高峰告诉我,老人叫宁国钢,从小失去父母。他在抗日战争中被敌人的炮弹炸伤了右眼,在解放战争中,左手失去了两根指头。解放后来到大队水库工地,练成了顶呱呱的石匠。听说修备战路,第一个来公社集合。

㉒一个月后,十六号桥梁胜利竣工了,我跟随指挥部祝贺团参加通车典礼。人群里,我找到副书记高峰,问:“宁大伯呢?”他说:“到关键工程长流河桥梁准备基石去了。”

㉓我伫立在大桥上,向着东方极目远眺——青山无边沿,大路望不断。一个强烈的感想在脑海中形成:宁国钢,不正是革命大道上的长桥上,一块比钢铁还坚硬的基石吗?而这样的革命基石,在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何止千千万万!


(1)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描写盛夏炎热的天气,锤钎声混着爆炸声,通过环境描写,交待故事背景,为情节发展奠定基础,铺叙了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
B.本文对主人公宁国钢形象的塑造,运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正面描写的手法,宁国钢鲜明的个性特征跃然纸上。
C.小说以第一人称角度来写对宁国钢的认识了解,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同时增加故事和人物的真实性。
D.公社党委副书记高峰对宁国钢的介绍,侧面烘托了主要人物形象,是对正面描写的有效补充和辅助,加深了“我”对宁大伯的印象。
(2)按照要求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花白的头发,让汗水浸拧成一些小绳捻。(请从修辞的角度品析)
②他一边说,一边从旁边拿起旱烟锅,点着“吧嗒”起来。(请从用词的角度品析)
(3)在这篇小说构思中,题目“基石”有何含义和作用?请联系全文加以分析。
(4)①“钢是在烈火中燃烧、高度冷却中炼成的,因此它很坚固。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斗争中和艰苦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中从不灰心丧气。”这是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解释小说《 ______ 》的标题时说的一句话,这句话不仅可以阐述他的小说中革命战士 ______ (人名)的成长过程,也可以用来理解小说《基石》中的人物形象。
②请联系上面的名著名言谈谈你对文末画线句子的理解。_________
2023-06-20更新 | 8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背影 张雪芳

①下午五点多,工地上依旧忙得热火朝天,老秦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工地,他得收集散落在工地四处的工具,这活在老秦当小工时就已经做了,一做就做到了现在。按理,如今已是师傅级别的老秦完全可以让小工去做,但他却说:“随手的活,没事。”所以,在傍晚工人们都下工后寂静、空旷的工地上,那最后一个弯着腰在建筑群中游动的背影,准是老秦无疑。

②工地上,很难看到工人的正面,大多数时间看到的都是他们忙碌的背影,魁梧的、瘦小的,站着的、弯着的,甚至趴着的,姿态千奇百怪。老秦说:“背影看得多了,也就跟认人长相似的,知道谁是谁。”但在我眼里,这些穿着同一色工作服的工人几乎都一个样。不过,老秦的背影我肯定是不会认错的。老秦是西安人,西安有秦岭,他的姓我一下就记住了。老秦的背影也好记,他的背上靠右的地方长了一个小山峰,就是我们常说的驼背。老秦生得瘦小,最小号的工作服穿在他身上也显得松松垮垮的,所以,老秦的背影我一看就知道。

③刚到工地时,老秦在后勤干活。老秦是跟着老乡出来打工的,老秦不会技术,在工地只能当小工,但做小工是靠力气吃饭的,老秦长得矮小,看着也没多少力气。工头说:“先在厨房帮忙干点杂活吧。”老秦告诉我,要不是他的老乡跟工头熟,估计工头也不会收留他。其实不是的,工头告诉我,他留下老秦是看中他的善良和勤劳。工头说,老秦来面试那天,他还同时面试了三个人。就在工地临时会议室里,因为刚开过会,桌子上堆满了杂物。在面试的四个人中,只有老秦收拾了杂物,用抹布擦了桌子。还有,看着提着水桶进来打扫的阿姨很吃力的样子,又是老秦帮忙提了进来。这些细节、这些背影,一直在打电话的工头都一一看在了眼里。

④去工地上干活是老秦自己提出来的,他对工头说:“别看我人小,还是有点蛮力的。”工头听后笑了,说:“嗨,看不出来嘛。”老秦说:“真的,你就让我干一阵看看吧。”老秦偷偷告诉我,去工地上干活才能学到技术,只要好好学,总有一天他可以做大工的活。老秦说话的时候挺了挺背,像给自己鼓劲一样。

⑤老秦去工地干活后,从不偷懒,累活脏活他都会冲在前面,拉电缆的时候,有时通过电缆井,他二话不说第一个跳下去,钻出来后,整个人沾满污水,臭气熏天。工人们拿他取乐,但也都说老秦这人实在,肯卖力。

⑥工地上的水电活,除了搬水管拉电缆,需要有力气外,其他都是技术活。工头说,老秦这人,粗中带细,是块干活的料。一年多下来,老秦虽然还是小工,但已经干大工的活了。工友让老秦跟工头提工资的事,大工工资可是小工的双倍呢。老秦憨憨地笑:“再干些日子吧,才干没多久呢。”

⑦每次去工地,总看到他满头大汗。老秦的五官其实长得不丑,但很少有人会注意,他瘦小的身体和使不完的力气比他的五官更能让人记得住。在工地现场,老秦跑来跑去的背影,总是那么特别,不,不是矮小,是一天天变得清晰起来,且,变得“威武”起来。

⑧老秦是三年后正式拿的大工工资,其间,他还偷偷去考了电工证,其实也不算偷偷,至少跟我说过,因为要我帮忙买学习资料,还一再嘱咐不让说。我说:“这是好事,有啥怕告人的。”这个近四十岁的男人突然害羞起来,笑着说:“怕考不上,丢人呢。”还好,老秦脑袋瓜好使,一考就通过了,一度成为佳话。成了真正技术工的老秦,意味着此后的每个月可以寄之前双倍的工钱回家了,想起家里的两个孩子可以过上好一点的生活,老秦的背挺了挺。

⑨老秦的儿子考上了大学,工地上的人都为他高兴。节假日,老秦说要去看儿子,工友们提议得把自己收拾好。为这,老秦专门去超市买了一套对他而言有点奢侈的西装。那天,工友们看着老秦西装笔挺地出门了,每个人都呵呵地笑,老秦穿着西装的背影确实有点可笑,可是,笑着笑着,工友们的目光变得感慨起来。有人说,老秦好像不驼背了,他的背影很挺的。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选文采用倒叙的写作手法,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B.老秦能留在工地,是因为“他的老乡跟工头熟”。
C.选文以第一人称“我”为视角,展开故事情节。
D.文中工头和工友们对老秦的评价属于侧面描写。
2.请简要概括老秦的成长过程。
3.请从比拟(拟物)修辞的角度, 品析下面句子中“游动”一词。
所以,在傍晚工人们都下工后寂静、 空旷的工地上,那最后一个弯着腰在建筑群中游动的背影,准是老秦无疑。
4.文中加点的三处细节描写“挺了挺背”“背挺了挺”“背影很挺的”各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
5.杨绛写老王,以“老王”为题。本文写老秦,却以“背影”为题,能否将标题改为“老秦”?请谈谈你的看法及理由。
2024-04-17更新 | 28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