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文言题材 > 山水游记类
题型:选择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30 题号:8449943
下列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岳阳楼记》以“记”为名,先写景后叙事,进而由景入情,因情而生发出议论。
B.《醉翁亭记》中写到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游人之乐”这三“乐”,但归根结底表达出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C.《湖心亭看雪》一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D.《岳阳楼记》骈散交替,叙议结合,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知识点】 山水游记类

相似题推荐

选择题 | 适中 (0.65)
【推荐1】对《答谢中书书》及《与朱元思书》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篇文章文体均为“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多记事陈情。这两封书信不仅具备沟通的实用性,更兼增了审美性与欣赏性。
B.《答谢中书书》中,作者仰观“高峰入云”,俯察“清流见底”,观照视线从天上瞬移至地下,再从“两岸石壁”到“青林翠竹”,从高空“猿鸟”到深水“沉鳞”,让人胸襟开朗,能目尽万物之状。
C.《与朱元思书》中,写高山用“竞上”“轩邈”“争高”等人格化的描写,以静写动,化动为静,既有诗情画意,又极具情趣,突出了富春江下游两岸高山的奇特。
D.这两封书信创作中存在发现自然、游赏自然、隐迹自然,真切抒发情怀的倾向,也揭开了南朝士人的闲余生活,表露了他们“喜游纵情”“尚隐避世”的文化心态。
2023-10-17更新 | 292次组卷
选择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目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雨中上韬光,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

(节选自明代萧士玮《韬光庵小记》)


【注释】①韬光:指韬光庵,寺名,在杭州西湖。②营卫:原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指精气。
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时踞石坐 学不思则罔
B.其境过清 不物喜,不以己悲
C.山营卫得水而活 不可久居,乃记而去。
D.岸势犬牙差互真不知马也
2020-12-27更新 | 309次组卷
选择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下列对《醉翁亭记》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以富有灵性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琅琊山变幻无穷的美丽景色,赏山乐水的欢畅与惬意跃然纸上。
B.文章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众宾归”均围绕“乐”字展开,既写出太守与民同乐,又表现了当时滁州的政治清明。
C.游记着力写太守与滁人沉醉于山水之间的情状,意在表现作者因仕途不得意而沉迷山水的消极的人生态度。
D.文章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又富有变化,尤其是“也”和“而”字的灵活运用,使得语言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2021-01-22更新 | 96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