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文章作者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当代 > 梁晓声(1949-)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7 题号:8949767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母亲是最朴素的人文

梁晓声

①我出生在哈尔滨市一个建筑工人家庭,兄妹五人,为了抚养我们五个孩子,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到外地工作,每月把钱寄回家。当时父亲的工资很低,每次寄回来的钱都无法维持家中的生活开支。我们五个正处在成长时期的孩子经常挨饿。

②我家虽然穷,但母亲还是非常支持我读书。我从同学那里借来《红旗谱》,读过后才知道还有下集。我非常想看这本书的下集,下了很大的决心才鼓起勇气去找母亲要钱。

③那天下午两点多,我来到母亲做工的小厂。进去一看,原来母亲是在一个由仓库改成的厂房里做工。厂房不通风,也不见阳光,冬天冷夏天热,每个缝纫机的上方都吊着一个很低的灯泡。厂房很热,每个人都戴着厚厚的口罩,空中飞舞着红色的棉絮,所有母亲戴的口罩上都沾满了红色的棉絮,头发上、脸上、眼睫毛上也都是,很难辨认哪位是我母亲。

④我一直不知道母亲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后来还是母亲的同事帮我找到了她。见到母亲,本来找她要钱的我,一时竟说不出话来。

⑤母亲说:“什么事说吧,我还要干活。”

⑥“我要买书。”

“梁嫂,你不能这样惯孩子,能给他读书就不错了,还买什么书呀。”母亲的工友纷纷劝道。

⑧“读书反正不是什么坏事。”母亲说完把钱掏给了我。

⑨拿着母亲给的钱,我的心情很沉重,本来还沉浸在马上拥有新书的喜悦中,现在一点儿买书的念头都没有了。当时我心里很内疚,就用母亲给的钱给她买了罐头。母亲看到我买的罐头反而生气了,然后又给了我钱去买书。

⑩这件事给我的印象很深,以至后来参加工作后我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母亲买回所有款式的罐头和点心。母亲把这些罐头擦得很亮,整整齐齐地摆在桌子上。

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几乎没有过一天幸福的晚年。老舍在写他的母亲时说,我母亲没有穿过一件好衣服,没有吃过一顿好饭,我拿什么来写母亲。萧乾在写他母亲时说,他当时终于参加工作并把第一个月的工资拿来给母亲买罐头,当他把罐头喂给病床上的母亲时,她已经停止了呼吸。季羡林在回忆他母亲时写道,我后悔到北京到清华学习,如果不是这样,我母亲也不会那么辛苦培养我读书。我母亲生病时,都没有告诉我,等我回到家时,母亲已经去世……

如果我们的父母能长寿,到街心公园打打太极拳,提着鸟笼子散散步,过生日时给他们送上一个大蛋糕,春节一家人到酒店吃一顿饭,甚至去旅游,我们心中也会释然。爱是双向的。只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没有孩子对父母的爱,这种爱是不完整的。父母养育孩子,子女尊敬父母,爱是人间共同的情怀和关爱。

(选自《总有一种柔软,让人生坚定从容》)

1.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题目《母亲是最朴素的人文》的理解。
2.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1)选文第③段画线句描写了母亲工作的环境,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⑦段画线的句子。
3.选文第段为什么要写三位名人笔下的母亲这一内容?
4.从选文来看,母亲的哪些品质令人敬佩?
5.结合选文最后一段的内容,谈谈你阅读后的感悟。
【知识点】 梁晓声(1949-)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看自行车的女人》,完成后面问题。

看自行车的女人

梁晓声

①想为那个看自行车的女人写点什么的念头,已萌生在我心里很久了。

②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北京一家医院前的人行道上。一个胖女人企图夺她装钱的书包,书包的带子已从她肩头滑落,搭垂在手臂上。身材瘦小的她双手将书包紧紧搂在怀里,以带着哭腔的声音叫嚷:“你不能这样啊,我每天挣点儿钱多不容易呀!”她40多岁的样子,穿着一套旧迷彩服,戴着一顶旧迷彩单帽。脚下是一双老式旧布鞋,没穿袜子,脚面晒得很黑。帽舌下,她的两只眼睛,显出莫大的无助和惊恐。

③我从围观者的议论中听明白了两个女人纠缠的原因:那胖女人存车时,忘了拿放在车筐里的包,包丢了。她认为这个看自行车的外地女人应该负责任,并且怀疑是被她藏起来了。

④胖女人一用力,终于将看自行车的女人那书包夺了去,她将一只手伸进包里去掏,却只不过掏出了一把零钱。“当”的一声,一只小搪瓷碗抛在看自行车女人的脚旁,抢夺者骑上自己的自行车,带着装有一把零钱的别人的书包,扬长而去。看自行车的女人追了几步,回头看看一排自行车,慢慢走回原地,捡起自己的小搪瓷碗,瞧着发愣。忽然,她把头往身旁的大树上一抵,呜呜哭了,是那样委屈、无助、伤心……

⑤第二次见到她,是在一家商场的自行车场。我因没买到合适的东西,带着的一百元钱也就没破开。取自行车时,我歉意地说:“忘带存车的零钱了,一百元你能找得开吗?”我以为她会朝不好的方面猜疑我,因为一个人从商场出来,居然说自己兜里连几角零钱都没有,不大可信的。她望着我怔了怔,然后一笑,很不好意思地说:“那就不用给钱了,走吧走吧!”她当时那笑,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们许多人,不是已被猜度惯了吗?偶尔有一次竟不被明明有理由猜度我们的人所猜度,于是我们自己反倒觉得很稀奇了。每每的,竟至于感激起来。我当时的心情就是那样。应该不好意思的是我,她倒那么不好意思。

⑥后来我又去那家商场,付存车费时,我说:“上次欠你两毛钱,这次一起付给你。”我之所以如此主动,是我觉得她肯定记得我欠她两毛钱的事,若由她提醒,我会尴尬的。不料她又像上次那样怔了怔,然后一笑,很不好意思地说:“不用啊,不用啊!”硬塞还给了我两毛钱。我将装东西的纸箱夹在车后座上,忍不住问她:“来北京多久了?……还不到半年。”“家乡的日子怎么样?”“不容易啊……再加上我儿子又上了大学……”她将“大学”两个字说出特别强调的意味,一脸自豪。我推自行车下人行道时,觉得后轮很轻,回头一看,她正替我提着后轮呢。骑上自行车刚蹬了几下,纸箱掉了,她跑过来,从书包里掏出一截塑料绳……

这年寒冬的一天,北风呼啸着席卷着这北方的城市,纷纷扬扬的大雪在风中肆意飞舞。那个雪后的晚上,单位一位退休摄影师给我打电话,让我替他写一封表扬信。他要表扬的,就是那个看自行车的女人。“我到那家商场去,遇到熟人聊了一会儿,竟忘了取自行车,拎兜也忘在车筐里了。拎兜里的几百元钱倒没什么,关键是我洗的三百多张老照片啊!干了一辈子摄影,那些老照片可都是我的宝呀!天黑了我才想起来!急忙赶去,你猜怎么着?就剩我那辆车了!商场早关门了,看车的女人在冷风中站着,抱着我的拎兜,守着我那辆旧自行车。人心不可以没有了感动呀,是不是?人对人也不可以不知感激呀,是不是?”他在电话里言辞恳切。

⑧不久前我又去那家商场,见看自行车的已经换成一个男人了。我想问原先那个女人到哪里去了,张了张嘴,却什么也没问。我祈愿她永远也不会再碰到什么欺负她的人,比如那个抢夺了她书包的胖女人。

⑨阳光底下,人与人应该是平等的。弱者有时对这平等反倒显得诚惶诚恐似的,不是他们不配,而是因为这起码的平等往往太少,太少……

(有删改)

1.这篇文章中,作者回忆了一个看自行车的女人的四件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件的主要内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她知道我没零钱时,免收我的存车费。
③她不要我补给她的存车费,还帮我抬车、捆纸箱。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析文章第⑦段划线句子的作用。
3.请结合第④段和第⑥段分析作者是怎样生动描写出“看自行车的女人”这一人物形象的。(字数不超过100字)
2016-11-18更新 | 22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祈祝兄长再活十年

①我的兄长大我 6 岁,今年已经 68 周岁了。从 21 岁起,他一大半的岁月是在精神病院 里度过的。他是那么渴望精神病院以外的自由,而只有我是一个退休之人了,他才可能有自由。以他现在的身体状况,我祈祷他起码再活 10 年,不病不瘫地再活 10 年。

②在我头脑中,我与兄长之间的亲情记忆就一件事:大约是我三四岁那一年,我病了一大场,发高烧。傍晚我躺在床上,对坐在床边心疼地看着我的母亲说想吃蛋糕。外边下着瓢泼暴雨,母亲说雨一停,就让我哥去为我买两块。我却哭了起来,闹着说立刻就要吃到。当年十来岁的哥哥,于是脱了鞋、上衣和裤子,只穿裤衩,戴一顶破草帽,自告奋勇,表示愿 意冒雨去为我买回来。

③母亲被我哭闹得无奈,给了哥哥一角几分钱,于心不忍地看着哥哥冒雨冲出了家门。外边又是闪电又是惊雷的,母亲表现得很不安,不时起身走到窗前向外望,我觉得似乎过了 挺长的钟点哥哥才回来。他进家门时,一手将破草帽紧拢胸前,一手拽着裤衩的上边。母亲 问他买到没有,他哭了,说第一家铺子没有蛋糕,只有长白糕,第二家铺子也是,跑到了第 三家铺子才买到的。说着,哭着,弯了腰,使草帽与胸口分开。原来,两块用纸包着的蛋糕在帽兜里。那时刻他不像什么落汤鸡,而是像一条刚脱离了河水的娃娃鱼。

④母亲说:“你可真死心眼儿,有长白糕就买长白糕嘛,何必多跑两家铺子非买到蛋糕不可呢?”他说:“我弟要吃的是蛋糕,不是长白糕嘛!”还说,母亲给他的钱,买三块蛋糕 是不够的,买两块还剩下几分钱,他自作主张,也为我买了两块酥糖……其实对于我,长白糕和蛋糕是一样好吃的东西。我已几顿没吃饭了,转眼就将蛋糕狼吞虎咽地吃了下去。而母 亲却发现,哥哥的胳膊肘、膝盖摔破皮了,正滴着血。当母亲替哥哥用盐水擦过了伤口,对我说也给你哥吃一块糖时,我连最后一块糖也嚼在嘴里了……

⑤后来,我成家了,接着自己也有了儿子;将父亲接到北京来住,埋头于创作;在北京“送走了”父亲;又将母亲接来北京;攒钱帮助弟弟妹妹改善住房情况……各种责任纷至沓来,住在精神病院的哥哥对于我,似乎只成了“一笔支出”的符号。1997 年母亲去世前,我坐在病床边握着母亲的手,问还有什么要嘱咐我的。母亲望着我,眼角淌下泪来。母亲说:“我真希望你哥跟我一块儿死,那他就不会拖累你了……”我心大恸,内疚极了,俯身对母亲耳语:“妈妈放心,我一定照顾好哥哥。”办完母亲丧事的第二天,我住进一家宾馆,命四弟将哥哥从精神病院接回来。哥哥一见我,高兴得傻小孩似的笑了,他说:“二弟,我好想你。”算来,我竟 20 余年没见过哥哥了,而他却一眼就认出了我!我不禁拥抱住他,一时泪如泉涌,心里连说:哥哥,哥哥,实在是对不起!对不起……

⑥半年后,我将哥哥接到了北京。哥哥在北京先后住过了几家精神病院,有私立的,也有公立的。现在住的这一所医院,据说是北京市各方面条件最好的,每月费用 4000 元左右。幸而我还有稿费收入,否则,即或身为教授,只怕也还是难以承担。前几天,我又去医院看他。天气晴好,我俩坐在院子里的长椅上聊天。哥哥问我:“你跟我说的那件事,是童话吧?”“什么事?”“就是……你保证过的,退休了要把我接出去,和我一起生活……”想来,那保证已是六七年前的事了,不料哥哥他始终记着。听他的话,也显然一直在盼着。

⑦哥哥已老得很丑了。头发几乎掉光了,牙也不剩几颗了,背驼了,走路极慢,比许多同龄人老多了。而他当年,可是一个一身书卷气、儒雅清秀的青年。我早已能淡定地正视自己的老了,对哥哥的迅速老去,却是不怎么容易接受的,甚至有几分凄惶。

⑧“你忘了吗?”哥哥又问,目光迟滞地望着我。我赶紧说:“没忘,哥你还要再耐心等上两三年……”“我有耐心。”他信赖地笑了。我默默地祈祷他起码再活 10 年,不病不瘫地再活 10 年。其实,我晚年的打算从不曾改变﹣﹣更老的我,与老态龙钟的哥哥相伴着走向人生的终点,在我看来,倒也别有一种圆满滋味在心头。

(节选自梁晓声《兄长》,有改动)

1.通读全文思考:文章叙述了小时候,哥哥①_____;成家后,“我”②_____,表现了③_____
2.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①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
他进家门时,一手将破草帽紧拢胸前,一手拽着裤衩的上边。
②结合语境,分析第⑦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早已能淡定地正视自己的老了,对哥哥的迅速老去,却是不怎么容易接受的,甚至有几分凄惶
3.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画线句“更老的我,与老态龙钟的哥哥相伴着走向人生的终点,在我看来,倒也别有一种圆满滋味在心头”的理解。
4.文章在构思写作手法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
2019-04-10更新 | 11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倘非子诚之缘故,我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

②子诚的家,在西南某山区的茶村。今年清明后,他有几天假,约我去他的老家玩。我总听他说那里风光旖旎,经不住动员,成行。斯时茶村,远近山,美轮多姿,树、竹、茶,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

③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子诚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一米六七、八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八十三了。”“八十三还采茶?!”我不禁向那老妪背影望去,敬意油然而生。

④子诚告诉我——解放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及嫁龄,镇上乃至县里的富户争娶,或为儿子,或欲纳妾;皆拒,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后来,丈夫因为成分问题,回村务农。然而知识化了的男人,比不上普通农民那么能耐得住山村的寂寞生活。每年清明前,换长衫游走于各村“说春”。当年当地,农村人都是文盲,连黄历也看不懂的。她丈夫有超强记忆,一部黄历倒背如流。“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于是,人们听得开心,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原本皆大开心之事,遂成罪过,丈夫进了学习班,“说春人娘子”一急之下,将他们的家卖到了仅剩自己穿着的一身衣服的地步,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一袋一袋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乡亲们过意不去,都批评她未免太过认真。她却说,对我们,清名重要。若失清名,家便也没什么要了。

⑤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八十三岁的老人家采茶呢?”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几岁时,三十几岁的独生儿子病故了。媳妇改嫁,带着孙子远走高飞,早已断了音讯。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七八年前,将名下分的一亩多茶地也退给了村里……”“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连地都没了,可怎么活呢?”“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班子的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保障后者的一般生活需求,同时两级政府给予一定补贴……”

⑥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办法是很好,多数干部也算有责任心,做得比较好。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承担保障她生活责任的县里的一位副县长,名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贪污受贿,酒色财赌黑,五毒俱全,原来不是个东西,三年前被判了重刑。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她开始替茶地多的人家采茶。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⑦“啊!”我一时失语。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第二天,子诚告诉我:“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

⑧我不禁再次失语,竟至于,羞愧极了。……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然而其步态,毕竟那么地蹒跚,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去向我所不晓得的什么圣地。

⑨有一天傍晚下雨,她戴顶破了边沿的草帽,用塑料布罩住竹篓,却任雨淋湿衣服……那曾经的草根族群中的美女,那八十三岁的,身患癌症的,竭力挺直身板的茶村老妪,又使我联想到古代赴往生命末端的独行侠……似乎,我倾听到了那老妪的心声:清名、清名。反反复复,二字而已。

⑩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老人家认真到极点,还央求村支书为她从县里请去了一名公证员……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

⑪我又说不出话来,也不知自己什么时候放下电话的。想到我和子诚口中,都分明地说过“还”这个字,顿觉对那看重自己清名的老人家,无疑已构成了人格的侮辱。

(作者:梁晓声。有删改)

1.作者围绕“清名”记述了徐阿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2.本文的语言整齐中见参差,有强烈的节奏感;朴实中见真情,富有情韵美。请以下列语句为例进行赏析。
(1)斯时茶村,远近山,美轮多姿,树、竹、茶,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
(2)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八十三了。”“八十三还采茶?!”我不禁向那老妪背影望去,敬意油然而生。
3.作者是怎样塑造徐阿婆这个形象的?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文末说,“想到我和子诚口中,都分明地说过‘还’这个字,顿觉对那看重自己清名的老人家,无疑已构成了人格的侮辱”。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2024-05-10更新 | 3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