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文章作者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当代 > 梁晓声(1949-)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0 题号:786254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祈祝兄长再活十年

①我的兄长大我 6 岁,今年已经 68 周岁了。从 21 岁起,他一大半的岁月是在精神病院 里度过的。他是那么渴望精神病院以外的自由,而只有我是一个退休之人了,他才可能有自由。以他现在的身体状况,我祈祷他起码再活 10 年,不病不瘫地再活 10 年。

②在我头脑中,我与兄长之间的亲情记忆就一件事:大约是我三四岁那一年,我病了一大场,发高烧。傍晚我躺在床上,对坐在床边心疼地看着我的母亲说想吃蛋糕。外边下着瓢泼暴雨,母亲说雨一停,就让我哥去为我买两块。我却哭了起来,闹着说立刻就要吃到。当年十来岁的哥哥,于是脱了鞋、上衣和裤子,只穿裤衩,戴一顶破草帽,自告奋勇,表示愿 意冒雨去为我买回来。

③母亲被我哭闹得无奈,给了哥哥一角几分钱,于心不忍地看着哥哥冒雨冲出了家门。外边又是闪电又是惊雷的,母亲表现得很不安,不时起身走到窗前向外望,我觉得似乎过了 挺长的钟点哥哥才回来。他进家门时,一手将破草帽紧拢胸前,一手拽着裤衩的上边。母亲 问他买到没有,他哭了,说第一家铺子没有蛋糕,只有长白糕,第二家铺子也是,跑到了第 三家铺子才买到的。说着,哭着,弯了腰,使草帽与胸口分开。原来,两块用纸包着的蛋糕在帽兜里。那时刻他不像什么落汤鸡,而是像一条刚脱离了河水的娃娃鱼。

④母亲说:“你可真死心眼儿,有长白糕就买长白糕嘛,何必多跑两家铺子非买到蛋糕不可呢?”他说:“我弟要吃的是蛋糕,不是长白糕嘛!”还说,母亲给他的钱,买三块蛋糕 是不够的,买两块还剩下几分钱,他自作主张,也为我买了两块酥糖……其实对于我,长白糕和蛋糕是一样好吃的东西。我已几顿没吃饭了,转眼就将蛋糕狼吞虎咽地吃了下去。而母 亲却发现,哥哥的胳膊肘、膝盖摔破皮了,正滴着血。当母亲替哥哥用盐水擦过了伤口,对我说也给你哥吃一块糖时,我连最后一块糖也嚼在嘴里了……

⑤后来,我成家了,接着自己也有了儿子;将父亲接到北京来住,埋头于创作;在北京“送走了”父亲;又将母亲接来北京;攒钱帮助弟弟妹妹改善住房情况……各种责任纷至沓来,住在精神病院的哥哥对于我,似乎只成了“一笔支出”的符号。1997 年母亲去世前,我坐在病床边握着母亲的手,问还有什么要嘱咐我的。母亲望着我,眼角淌下泪来。母亲说:“我真希望你哥跟我一块儿死,那他就不会拖累你了……”我心大恸,内疚极了,俯身对母亲耳语:“妈妈放心,我一定照顾好哥哥。”办完母亲丧事的第二天,我住进一家宾馆,命四弟将哥哥从精神病院接回来。哥哥一见我,高兴得傻小孩似的笑了,他说:“二弟,我好想你。”算来,我竟 20 余年没见过哥哥了,而他却一眼就认出了我!我不禁拥抱住他,一时泪如泉涌,心里连说:哥哥,哥哥,实在是对不起!对不起……

⑥半年后,我将哥哥接到了北京。哥哥在北京先后住过了几家精神病院,有私立的,也有公立的。现在住的这一所医院,据说是北京市各方面条件最好的,每月费用 4000 元左右。幸而我还有稿费收入,否则,即或身为教授,只怕也还是难以承担。前几天,我又去医院看他。天气晴好,我俩坐在院子里的长椅上聊天。哥哥问我:“你跟我说的那件事,是童话吧?”“什么事?”“就是……你保证过的,退休了要把我接出去,和我一起生活……”想来,那保证已是六七年前的事了,不料哥哥他始终记着。听他的话,也显然一直在盼着。

⑦哥哥已老得很丑了。头发几乎掉光了,牙也不剩几颗了,背驼了,走路极慢,比许多同龄人老多了。而他当年,可是一个一身书卷气、儒雅清秀的青年。我早已能淡定地正视自己的老了,对哥哥的迅速老去,却是不怎么容易接受的,甚至有几分凄惶。

⑧“你忘了吗?”哥哥又问,目光迟滞地望着我。我赶紧说:“没忘,哥你还要再耐心等上两三年……”“我有耐心。”他信赖地笑了。我默默地祈祷他起码再活 10 年,不病不瘫地再活 10 年。其实,我晚年的打算从不曾改变﹣﹣更老的我,与老态龙钟的哥哥相伴着走向人生的终点,在我看来,倒也别有一种圆满滋味在心头。

(节选自梁晓声《兄长》,有改动)

1.通读全文思考:文章叙述了小时候,哥哥①_____;成家后,“我”②_____,表现了③_____
2.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①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
他进家门时,一手将破草帽紧拢胸前,一手拽着裤衩的上边。
②结合语境,分析第⑦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早已能淡定地正视自己的老了,对哥哥的迅速老去,却是不怎么容易接受的,甚至有几分凄惶
3.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画线句“更老的我,与老态龙钟的哥哥相伴着走向人生的终点,在我看来,倒也别有一种圆满滋味在心头”的理解。
4.文章在构思写作手法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
【知识点】 梁晓声(1949-) 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普通人

梁晓声

①父亲去世已经一个月了。我仍为我的父亲戴着黑纱。有几次出门前,我将黑纱摘了下来,但倏忽间,内心里涌起一种怅然若失的情感,戚戚地,我便又戴上了。我明白自己不可能永不摘下,然而怀念是一种相会的形式,我们人人的情感都曾一度依赖于它。

②1984年至1986年,父亲栖居北京的两年,曾在五六部电影和电视剧中当过群众演员。父亲被选去当群众演员,毫无疑问最初是由于他那十分惹人注目的胡子。父亲的胡子留得很长,长及上衣第二颗纽扣,总体银白。谁见了都对我说:“梁晓声,你老父亲的一把大胡子真帅。”

③父亲第一次当群众演员,在《泥人常传奇》剧组。导演是李文化。副导演先找了父亲。父亲说得征求我的意见。父亲大概将当群众演员这回事看得太重,以为便等于投身了艺术。所以希望我替他做主,判断他到底能不能胜任。我替父亲拒绝了。那时群众演员的酬金才2元。我之所以拒绝不是因为酬金低,而是因为我不愿我的老父亲在摄影机前被人呼来喝去的。

④李文化亲自来找我——说他这部影片的群众演员中,少了一位长胡子老头儿。“放心,我吩咐对老人家要格外尊重,像尊重老演员们一样还不行吗?”——他这么保证。无奈,我只好违心同意。

⑤从此,父亲便开始了他的“演员生涯”,在他74岁的时候……

⑥父亲演的尽是迎着镜头走过来或背着镜头走过去的“角色”。说那算“角色”,是太夸大其词了。不同的服装,使我的老父亲在镜头前成为老绅士、老乞丐、摆烟摊的或挑菜行卖的……不久,便常有人对我说:“哎呀晓声,你父亲真好。演戏认真极了!”但那也算“演戏”吗?我每每一笑置之。然而听到别人夸奖自己的父亲,内心里总是高兴的。

⑦一次,我从办公室回家,经过北影一条街——就是那条旧北京假景街,见父亲端端地坐在台阶上,而导演们在摄影机前指手画脚地议论什么,不像再有群众场面要拍的样子。时已中午,我走到父亲跟前,说:“爸爸,你还坐在这儿干什么呀?回家吃饭吧。”父亲说:“不行。我不能离开。”我问:“为什么?”父亲回答:“我们导演说了——别的群众演员没事儿了,可以打发走了。但这位老人不能走,我还用得着他。”父亲的语调中,很有一种自豪感似的。父亲坐得很特别,那是一种正襟危坐。他身上的演员服,是一件褐色绸质长袍。他将长袍的后摆,掀起来搭在背上。而将长袍的前摆,卷起来放在膝上。他不依墙,也不靠什么,就那样子端端地坐着,也不知已经坐了多久。

⑧父亲不肯离开,我只好去问导演。导演却已经把我的老父亲忘在脑后了,一个劲儿地向我道歉……

⑨中国之电影电视剧,群众演员的问题,对任何一位导演,都是很沮丧的事。往往需要十个群众演员,预先得组织十五六个,真开拍了,剩下一半就算不错。有些群众演员,钱一到手,人也便脚底板抹油,溜了。群众演员,在这一点上,倒可谓相当出色地演着我们现实中的某些个“群众”。

⑩我细思忖:都愿请我的老父亲当群众演员,当然并不完全因为他的胡子……

⑪那两年内,父亲睡在我的办公室。有时我因写作到深夜,常和父亲一块儿睡在办公室。有一天夜里,下起了大雨。我被雷声惊醒,翻了个身,黑暗中,恍恍地,发现父亲披着衣服坐在折叠床上吸烟。我好生奇怪,不安地询问:“爸,你怎么了?为什么夜里不睡吸烟?爸,你是不是有什么心事啊?”黑暗之中,但闻父亲叹了口气。许久,才听他说:“唉,我为我们导演发愁哇,他就怕这几天下雨……”父亲不论在哪一个剧组当群众演员,都一概地称导演为“我们导演”。从这种称谓中我听得出来,他是把他自己——一个迎着镜头走过来或背着镜头走过去的群众演员,与一位导演之间联系得太紧密了。

⑫而我认为这是荒唐的,因为这实实在在是很犯不上的。

⑬我嘟哝地说:“爸,你替他操这份心干吗?下雨不下雨的,与你有什么关系?睡吧睡吧。”“有你这么说话的吗?”父亲教训我道,“全厂2000来人,等着这一部电影早拍完,早收了,才好发工资,发奖金,你不明白?你一点儿不关心?”我佯装没听到,不吭声。天亮后,我起来,见父亲站在窗前发怔。我也不说什么。怕一说,使他觉得听了逆耳,惹他不高兴。后来父亲东找西找的。我问找什么。他说找雨具。他说要亲自到拍摄现场去,看看今天究竟是能拍还是不能拍。他自言自语:“雨小多了嘛,万一能拍呢?万一能拍,我们导演找不到我,我们导演岂不是发急吗?……”听他那口气,仿佛他是主角。

⑭我说:“爸,我替你打个电话,向你们剧组问问不就行了吗?”父亲不语,算是默许了。于是我就到走廊去打电话。其实是为我自己的事打电话。回到办公室,我对父亲说:“电话打过了。你们组里今天不拍戏。”——我明知今天准拍不成。父亲火了,冲我吼:“你怎么骗我?你明明不是给我剧组打电话,我听得清清楚楚。你当我耳聋吗?”父亲他怒冲冲地就走出去了。我站在办公室窗口,见父亲在雨中大步疾行,不免地羞愧。

⑮在我写这篇文字间又有人打来电话——“我们想请你父亲演个群众角色……”“这……我父亲已经去世了……”“去世了?……对不起……”对方的失望大大多于歉意。

⑯父亲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以我的父亲为镜,我常不免问我自己——在生活这大舞台上,我也是演员吗?我是一个什么样的演员呢?就表演艺术而言,我崇敬性格演员。就现实中人而言,恰恰相反,我崇敬每一个“本色”的人,而十分警惕“性格演员”……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刚被邀请做群众演员,是因为他有漂亮的胡子;后来屡次被邀,就不只因胡子漂亮了。
B.作者在这篇怀念父亲的散文中,在歌颂父亲的优点之外,对他摆不正自己位置的缺点也毫不掩饰,真实可信。
C.在父亲做群众演员的几件事中,作者对父亲的认识有一个从不理解到理解,直至崇敬的变化过程,凸现了父亲的人格魅力。
D.文章结尾由回忆父亲生发到现实生活中如何做人问题,卒章显志,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2.本文主要回忆了与父亲有关的四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他三件事。
(1)让儿子判断自己是否胜任群众演员工作。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⑦段作者说父亲的端坐“很特别”,说说有哪些地方很特别。
4.赏析第⑥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022-12-13更新 | 6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毛虫之死》,完成下列小题。

毛虫之死

梁晓声

一条毛虫躲在一片树叶下虔诚忏悔,它决心从此不再做害虫。它向往着变成一只蝴蝶。它知道,由一条令人厌恶的毛虫变成一只非常美丽的蝴蝶,并非是幻想。许多毛虫不是已变成了蝴蝶吗?这是生物界的一个法则呀!想到这一点,它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于是,这条毛虫又进而想到了一旦变为蝴蝶之后的种种幸福受人赞美、自由飞舞、获得爱情……

“我不再吃树叶了。”它想。

“我不再拽着一根蛛丝打秋千,使行人害怕。”它想。

它还想到了自己以前做过的种种坏事。

它内心感到一种忏悔的既惭愧又愉悦的激情。

能有机会进行忏悔,这是么多幸运的事啊!

“让我快快变为一只蝴蝶吧!”它不禁大声说道。

一只蝉也趴在这棵树的一片叶上沉痛思过。它不晓得自己到底被人们视为益虫还是害虫;它不像毛虫那么难看;它还会唱歌,虽然永远唱的是同一支歌。而且它蜕的壳还可以入药。从这个角度想,它认为自己似乎应该算益虫。但是它也吃树叶,并且绝不比一条毛虫吃得少。

我肯定不应被视为害虫,要说我是只不完美的益虫还算公正。啊,谁又不愿使自己完美呢?它一边嚼着树叶一边想,觉得自己在忏悔的时候能产生这样的思考是很睿智的。

它发现了那条不吃也不动的毛虫,奇怪地问:“老弟,你在想什么?”

毛虫回答:“我在忏悔。”

蝉又问:“你也想‘重新做人’吗?”

毛虫回答:“是的,我不再吃树叶了,我要变成一只蝴蝶。”

蝉听了毛虫的话,暗想          

它瞻念前程,不寒而栗。

蝉忽然想到了什么主意,飞走了。

蝉去找啄木鸟。它首先向啄木鸟表示一番忏悔,说自己如何如何要开始做彻底的、完美的益虫。接着向啄木鸟告发有一条毛虫正在残害树木。

啄木鸟对蝉的忏悔大加赞扬,问:“你肯带我去消灭那条毛虫吗?”

蝉说:“当然。我要从此与一切害虫划清界限。”

于是,蝉引导着啄木鸟飞回到那棵树上,将毛虫隐藏的树叶指给啄木鸟看。

啄木鸟扑过去,一口就将毛虫连同它的愿望吃掉了。

啄木鸟还向所有的鸟类宣传——蝉是完美得彻底的益虫。啄木鸟的话是很有权威很有影响力的,鸟儿们都接受了它的宣传。

鸟儿们已然如此,虫类便也开了一个庄严的会,郑重宣布全体承认蝉为益虫,还因它举报过一条毛虫,向它颁发了一枚奖章……

1.森林法庭要为死去的毛虫申冤,你认为都应该对谁进行审判?罪名是什么?
2.结合前后文语境,在文章横线处补写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填序号)
【甲】毛虫的想法未免有些天真!不吃树叶,你该如何存活?会去吃虫子吗?难道忏悔就能轻而易举地去掉“害虫”的标签吗?你永远是树木的敌人!
【乙】连毛虫也开始进行忏悔了,可见将来害虫不多了。害虫少了,人就会注意到像我这样好坏难下定论的虫类,也许会将我列为害虫加以消灭的……
【丙】毛虫这样做简直是徒劳无用!即使你变成蝴蝶,除了外表美丽,又有何种益处呢?哪像我,既能发出美妙的乐音,又能将壳入药、治病救人。
3.读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你有什么感想?请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简述。
2019-02-26更新 | 12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午休的父亲

梁晓声

①八月的北京,官方预报达到三十二三度,人们说实际气温还要高一两度。人若置身户外,如在桑拿房中,片刻便会出汗,会感到缺氧似的。医生们频频出现在电视中,提醒民众做好防暑降温的自我保护。

②我住的小区从六月份就开始进行老旧小区的楼房改造了,过程挺复杂——搭脚手架、罩防尘网、刮墙皮、抹水泥、固定保温的泡沫块;一幢楼改造结束,差不多十几道工序。

③“嗨,吃了没?我也吃过了!大中午的还能干啥?歇着呗!好好好,小声点儿……住户屋里开着电视呢,我不是怕我说话声小你听不清嘛……”

④一天中午,我在家边吃饭边看电视。今年我有点儿耳背了,不知不觉便将电视声调得挺大。然而我竟听到了门外一个男人大声所说的话,遂将电视声调小。受好奇心驱使,起身探头向外看了一次——但见一个裸着上身的四十余岁的男人仰躺在二楼和三楼之间的拐角那儿,身下垫着片由废旧纸箱拆成的纸板,纸板下铺着脏兮兮的工作服。他头枕一块泡沫,一手拿手机,一手扇风凉,一小片扇形的纸板,分明是从身下那块大纸板上撕下来的。他那同样脏兮兮的裤子的裤筒卷到了膝部,小腿布满褐红色的墙漆点子。他支起着他的膝,双脚放胶鞋上,他躺着的地方原本是有窗的,窗扇已被连框拆去,窗口赫然。在那日,在那个中午,那儿的确是稍微凉快点儿的地方。他周围,遍地碎墙渣子。他一边的额角贴着创可贴,不是那种窄窄的小长条形的,而是有三四个那么宽的方形的。

⑤我缩回头,关了电视,继续吃饭。

⑥“老婆,那什么,我那摩托,你要推到棚子里,以防下雨淋了它。不会下雨?这什么话?快让女儿跟我通话!……”

⑦走廊拢音,那男人的话声,我听得更清楚了。

⑧“好女儿,每次听到你的声音,老爸的心情都是幸福地(他学小品演员的口吻,将“地”说出搞怪的腔调)!还不能返校?那就更要把网课听好,学习这事,靠的就是自觉。不是为老师学的,也别当成是为我和你妈学的……知道这个道理就好。钱不是问题!不许!别改视频!聊会儿就行。认真听着,老爸得嘱咐你几句。你妈也在上班,你要心疼她,有空儿,屋里屋外的活多干点儿。你奶奶虽然爱待在家里,那你也要每次带上她一块儿去。她岁数大了,腿脚不灵便了,一去一回你都要挽着她。我这儿一切都好……热!北京也热。老爸这会儿在午休呗。我们有临时工棚嘛,铺的新凉席,每人都有睡的地方。还有大风扇,凉快得很,特解乏……”

⑨我有种偷听的感觉,便去关门,却看见楼上姗姗她妈正与她上楼;她看着那男人的样子吃惊不小,呆住在一级台阶上。姗姗妈也不由得“呀”了一声,却立刻对女儿说:“上楼啊,叔叔是热的。”

⑩那男人旋即坐起,慌忙往身上披工作服。姗姗妈牵着姗姗的手上楼去了。而那男人站起也不是,再躺下仍不是,样子恓惶极了。

⑪我关上门正漱口,听到有人敲门。开门一看,见是那男人。

⑫我问:“有事儿?”

⑬他语无伦次地说:“拜托您替我向那位女同志表示一下歉意,刚才我那样子是违反纪律的,求她千万别向施工办公室举报我,会扣我工资的……”

⑭我笑道:“彻底放心,她不会的,我也不会。”

⑮“多谢多谢,这天真是的,热得人没处躲没处藏的……”他窘窘地退下了楼梯。

⑯我就又敞着门洗起餐具来。洗罢一转身,见小姗姗拎着塑料袋在门外看我,那女孩儿将手指压在自己唇上,接着指指塑料袋。小声说里边的东西本是她妈让她送给“午休的叔叔”的。

⑰我也小声说:“那你送过去呀。”她细声细气地说:“叔叔睡着了,爷爷过会儿替我送给他吧。”

⑱我扭头看去,见那位午休的父亲,背朝楼梯,卷着双腿,已睡实了,他的工作服也不垫在身下了,不知怎么一来,被他弄成一团搂在怀里了。

⑲我接过塑料袋一看,装的是两瓶矿泉水,一瓶可乐,还有一个很水灵的刚洗过的大桃子。

(摘自《新民晚报》2022.12.5,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极写天气闷热,为下文写“男人”找二楼和三楼之间的拐角午休作铺垫,突出了他工作的艰辛。
B.男人打电话给妻子,既是想念家人,也担心他的摩托车受雨淋,凸显出他的心细和勤俭持家。
C.作者塑造这个“午休的父亲”既是表现出农民工的不易,也对他这种不择地午休的行为进行委婉地批评。
D.文中的姗姗妈和姗姗其实是广大业主的一个代表,她们的言行意味着我们的这个社会不乏善良、包容和温暖。
2.请梳理文中的相关情节,补全下面表格。

“我”的所见所闻

“我”的感受或行为

天气炎热,小区仍在改造中且工序复杂施工人员不容易
将电视声调小并探头观察
看到打电话的男人午休的环境
听到他与妻子女儿的通话
姗姗妈和姗姗没有介意男人的光膀子行为并送去饮料和桃子觉得自己摊上了好邻居
3.文章以“午休的父亲”为题,有何用意?
4.请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那女孩儿将手指压在自己唇上,接着指指塑料袋。小声说里边的东西本是她妈让她送给“午休的叔叔”的。
5.假如你是“午休的父亲”的女儿,读了这篇文章,会有什么感受和思考?
2023-05-30更新 | 11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