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议论文 > 杂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79 题号:9807835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需要一点“埋头”精神

①工作中。常有一些人不愿意干不容易出成绩的工作。觉得埋头苦干不如“巧为”、有选择性地干更加“见效”。不可否认,干工作有时确实需要一点“窍门”。多一些创新求变。但寻找捷径并不等于投机取巧,能走捷径靠的是日积月累和持续不断的拼搏奋斗,而不是挖空心思。妄想一劳永逸,一步登天。

②“根深才能叶茂”,理头做好基础性工作,才能积少成多,厚积薄发。“理头”不是不知变通,而是一种踏实做事的作风。“理头”的好处,在于不投机取巧,耐心经事,直面困难和矛盾。如此“愚拙”,更有利于打牢基础,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前进。纵览古今,很多成绩的背后,都有“十年寒窗”的苦功。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27年,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花了34年,马克思著《资本论》用了40年,屠呦呦整理了2000多个药方,最终获得青蒿素样品……可见,人生要有所收获,的确需要一点“埋头”的精神。

③《汉书·枚乘传》有云:“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摩使之然也。”细细想来,工作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不是知识不够多,而是知识太多;不是不够聪明,而是过于聪明,总想着避开问题,缺少“埋头”的精神。华罗庚在诗中写道:“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硬要把“伪聪明”当作真聪明,不过是真愚拙的做法。做事情,还是要那么一点“埋头”精神、需要那么几分“愚气”。

④世间事多不会一蹴而就。一件好的作品需要反复打磨,一种本领的获得需要不断学习实践,许多事情要想做成功,都需要埋头下一番苦功夫。人们常说“入门先站三年桩”,如果不能打牢厚实的功底,到头来学的不过是花拳绣腿。做人做事,稳扎稳打、耐心付出,才能有所成。而一些所谓的“聪明人”,对“埋头”干不屑一顾。他们自恃头脑灵活,做事灵巧,好高骛远,崇尚“效率至上”。几十个小时就想速成一门语言,做生意立马就想赚钱……世上哪有这样的捷径?总想“一口吃成个胖子”,一遇到困难即刻调转方向,这样做多半会一事无成。

⑤人生成败的关键就在于一个人能否每时每刻持之以恒地追求自己的目标。这种持之以恒,就是“埋头”精神的表现。执着于追梦,才会最终梦想成真。所有的积累、沉淀和改变,都是对时间的尊重。也是对人生的尊重。就如同龟兔赛跑中的兔子,起步快不代表就能赢。要知道,跑步前进最多只能跑几十公里,而选择“埋头”走路,却可以走出两万五千里长征。

(选自2018年12月19日《解放军报》)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①段从工作中常有一些人不愿意干不容易出成绩的工作,觉得埋头苦干不如“巧为”、有选择性地干更加“见效”写起,有何作用?
3.第④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何种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4.请谈谈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要知道,跑步前进最多只能跑几十公里,而选择“埋头”走路,却可以走出两万五千里长征。
2018九年级上·河南南阳·学业考试 查看更多[6]
【知识点】 杂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真题

【推荐1】让有些话穿耳而过

①李肇星曾在一篇文章中记述了他儿子3岁时的一些充满意趣的奇言妙语。有次他儿子在回答“人为什么会长两只耳朵”时说:“可以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光进不出就会装不下。”

②由此,我想起了一句话:让有些话穿耳而过。

③譬如某一天,你无意中听到一些诽谤和中伤你的话语,就让它穿耳而过。那也许是别人对你某一个不经意的行为、某一句不经意的话产生了误解。你要相信,浊者自浊,清者自清,只要假以时日,他一定会看出你的初衷与本真。于是你便拥有了一颗平静安宁的心。

④如果偶尔听到有人指责你太不细心,未能做到未雨绸缪、防微杜渐,要让它穿耳而过。尽管他的指责是善意的,可是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渺小的,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不踏入认识上的歧途。不要太过相信“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话,无论自己对将来有多少设想,可它终究没有发生。最为紧要的是要抓住今天,认认真真活在当下。如此,才会在有限的生命中不为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浪费自己宝贵的光阴,才会不为那些旁逸斜出的枝杈失去自己的吟咏与歌唱。你才能听到妻儿的欢声笑语,才能淋浴到金色的夕阳、绚烂的晚照。即便风雨骤然而至,也依然轻裘绶带,玉树临风。

⑤如果有人说你才貌双全,要让它穿耳而过。那才华学识本是天外有天、山外有山,那形貌亦是父母的遗传并非自己的努力,原本不值得他人夸奖。

⑥如果有人说你出类拔萃,却白璧微瑕,也要让它穿耳而过。是否出类拔萃姑且不说,不完美本是人生的一种常态,如此,你就能摆脱“一次失败就成永远颓势”的阴影,就能走出“局部不完美就泛滥成整体否定”的误区,就始终能保持清醒的头脑。

⑦对于一些冷漠无情或者耍小聪明的话,对于一些玩世不恭,不知轻重的话,对于一些上下之势、高低权争、男女绯闻的话,都要让它穿耳而过。这样,你就会秋波无痕,素心如玉。纵然那些对你有用,却让你智所不能逮、力所不能及,以致褫夺了幸福与快乐的话语,就要让它们穿耳而过,随风而逝。

⑧人生是一个容器,可这个容器的容量实在是非常有限。愁苦与畏惧多了,欢乐与勇气就少了;局促与紧张多了,潇洒与轻松就少了;傲慢与骄矜多了,恭谨与谦虚就少了。一些不需要的话语存放太多了,一些箴言就会无处落脚。让有些话穿耳而过。

1.第①段列举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从结构上看,③④⑤⑥段之间有什么关系?
4.第③段中有一个短语“平静安宁的心”,请从第⑦段中找出意思与之相近的两个词语。
5.读完全文后,你觉得能给你怎样的人生启示?
2011-08-16更新 | 22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莫让碎片化阅读剥夺了你的思考

庞晟

①兴致勃勃从图书馆借的书,续了1个月,不知不觉又将到期。2个月时间,竟读不完一本才200页的纸质图书,阅读时间都去哪儿了?用手机看爆款微信公众号文章、刷微博热搜新闻、在读书App看小说、用听书软件听故事……这样看来,时间没增没减,全被手机占了。

②据第16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8年中国成年国民超过半数倾向于数字化阅读方式,倾向手机阅读的读者比例上升明显;成年国民网上活动中,以阅读新闻、社交和观看视频为主,娱乐化和碎片化特征明显,深度图书阅读行为的占比偏低。如今,数字化阅读正成为主流。

③数字化阅读固然重要,但长期手机刷屏阅读带来的问题也不少。

④首先,碎片化阅读有隐患。何谓碎片化阅读?主要是指基于类似电子书、手机和网络等新型阅读媒介进行的不完整、断断续续的阅读方式。阅读的内容为零散、短小的片段式文字,或者长的内容被拆散成不同的碎片,通过零碎时间进行“见缝插针”式阅读。点开手机里的信息,很多人没有了阅读的耐心,要么是“一目十行”,要么就是“点开不到一分钟”就完成了阅读。表面上看,碎片化阅读是对时间的最大化利用,但实际上这种阅读行为和传统的深度阅读行为相比,对于所阅读作品的消化理解以及人们阅读习惯的养成都有不良影响。

⑤其次,“低质量”阅读大行其道。当然,这不能一概而论,但就目前市面上电子阅读产品提供的一些内容而言,大部分质量参差不齐,更有不少文章错字连篇、病句不断,甚至还有低俗的内容。

⑥阅读是自由的,无论用哪种媒介,只要能汲取养分、引发思考,都值得推崇。数字化阅读本身延展了人们阅读的能力,但“浅层次阅读”却需警惕。首先,全社会要大力提倡深度阅读,督促网络平台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严厉打击“流量创作”;其次,对管理部门而言,需尽快完善网络出版规定,要像管理纸质出版物一样管理网络内容;第三,政府要利用好数字化的媒体和工具,打通数字化阅读与纸质阅读的障碍,引导人们深度阅读。

⑦阅读之后能提出问题,形成自己的思考和结论,就算得上是深度阅读。网上冲浪休闲无可厚非,但别让泛娱乐化的信息消耗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哪怕用手机阅读取得一点收获,能引发思考、引起兴趣,也是有价值的。当然,阅读本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别光图轻快只读短文,也要能“啃”大部头,反复品读经典。明代诗人于谦曾有诗云:书卷多情似故人。身处“读屏时代”,很多人依然在坚持着深度阅读,如品茗般品味其中甘苦。即使是阅读电子书,也会对一些经典作品更加偏爱。阅读介质会变,但无论是看纸质书,还是进行数字阅读,重要的是培养深度思考的能力。

1.长期手机刷屏阅读会带来哪些问题?请简要概括。
2.请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3.第⑦段画线句在论证方法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4.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

例如,众多庸俗化的心灵鸡汤、无数反科学乃至伪科学的“健康知识”,大量多年前就已经被揭露的谣言……这样的阅读十分“流行”,它不但不会提升人生境界,反倒恰恰固化了原有的偏见和谬误。

2020-10-13更新 | 13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①翻开历代典籍,有一句话的出镜率相当高: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这句话,关汉卿说过,冯梦龙说过,《增广贤文》里也载过,至今老百姓的嘴边还在念叨。然而,是非的诞生真的是因为多开口吗?我看未必,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多开口也就意味着多抢占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延展自己的事业舞台。

②是非的产生恐怕不在“多”,而在“乱”。

③多并不意味着话语质量不优,滔滔不绝处,说不定常有警句出现,而一旦思维紊乱,舌头打结,说错了,说偏了,含糊了,吞吐了,势必影响别人对一件事的认知度,严重时,会对一个人的整体形象拉分,甚至会带来灭顶之灾。

④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杨修,只因把不该说的说了,不该言明的言明了,让曹操的神秘感荡然无存,把曹操精心设计的“包袱”全给揭开了,最终自己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处。无独有偶。晋武帝司马炎刚刚登基的时候,曾央人用蓍草占卜,想知道自己的君主之位能传宗多少代。哪知道,蓍草颤颤,最终仅得到“一”,这时候,下面一个自作聪明的臣子上来献媚说,君上不必忧虑,做好一代明君已属难事,不必考虑后代,晋武帝一听,立马把这个臣子斩首。

⑤民间有句话说得好:“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乱说话,终究会招来言语之祸。乱是一粒野草的种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旦生根发芽,危及的将是你信念的庄稼。孔夫子也这样讲:“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足见,乱说话所带来的危害不仅累及自己,还会伤及周遭。

⑥可见,言语之说,犹如履冰,切记慎之又慎。尤其是位高权重的人,更不能想到即说,不经思忖,那样更会招致“天下大乱”。古人云:“城上不呼。”为什么不让你大喊大叫,实因你位居高处,声音穿得远,你一嗓子喊出去,别人不知何故,很可能引起城下骚乱。

⑦有时候,酒桌上的一通醉话,很可能会被席间的人当真,他日前来向你讨要你酒桌上的诺言,你瞠目结舌,无言以对,场面相当尴尬;有时候,随意交谈时的一个疏忽,很可能会伤及别人的自尊,招致一个朋友丢失,悔之不及;有时候,你只顾着自己“一吐为快”,却不知道别人要为你“一箭穿心”。所以,海明威说:“我们花了两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来学会闭嘴。”这就是在喻示我们,谨言慎行,才能得到幸运之神的垂青。

⑧乱是“舌”边一道“弯钩”。警示我们千万别被鲁莽的机车倾轧了舌头。待人接物,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知者切莫乱说,乱说万事成蹉跎。

1.文章第⑦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2.分析文章第③、④、⑤段的论证思路。
2020-05-04更新 | 15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