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小学语文综合库 > 阅读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体裁 > 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23 题号:22752597
名篇阅读                      

母亲的“土月饼”

①又是一年中秋时,单位发了两盒月饼,包装精美,八个月饼,八种口味,有肉松的、豆沙的、火腿的、莲蓉的……尝了一下,觉得味道很一般。这不禁让我怀念起小时候母亲做的“土月饼”。

②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我们是很盼望中秋节的。因为中秋节的到来,就意味着我们能吃上母亲做的月饼。

③那时候的月饼包装很简单,月饼用油纸包裹着,剥开油纸,就能看到黄澄澄、油亮亮的月饼了,上面还沾满香喷喷的芝麻。掰开月饼,冬瓜条、花生仁、核桃仁等馅儿就露了出来,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迫不及待地咬一口,甜甜的、香香的、酥酥的。吃的时候,一只手小心地在下巴下托着,吃完了再把掉到手心里的渣一点点舔掉。但是,那个时候家里穷,能吃这样的一个月饼是很奢侈的。

④母亲为了省钱,每逢中秋节,她都自己做月饼给我们解馋。中秋前夕,母亲从集市上买来糯米,经过淘洗,晒干,然后拿到磨坊去磨成米粉。回家后,母亲先把米粉倒进锅里用小火炒好,然后按一定比例掺进点油和水,再慢慢揉搓成长条,像做馒头一样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用擀面杖擀成圆圆的饼,再裹进豆沙、碎花生、核桃仁、桂花干、白糖、薄荷等馅料,然后轻轻地把包着馅料米饼的边缘紧紧捏在一起,月饼的雏形就出来了。

⑤我们小孩子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打模了。月饼模子是木质的,一个模子上有五个凹进去的圆形图案,图案大都是一些花朵或者“福禄寿”字样,边上还有一圈齿状花边。A我们洗净双手,小心地往月饼模子里放面团,边放边轻轻挤压,等到月饼从模子里出来的时候,那份满足和幸福溢满了我们的笑脸,清脆的笑声也在屋子里久久飘荡。

⑥最后一道工序是蒸烤。母亲在土灶上放好蒸笼,我们坐在灶下,不时地添加柴火。B火焰忽明忽暗地舔着锅底,仿佛在跳着一曲曲欢快的舞蹈,映红了我们开心的笑脸。渐渐地,丝丝缕缕的香气开始在厨房里萦绕,钻进了我的五脏六腑,把我的馋虫全都勾出来了。我咽着口水,恨不得马上将月饼吃到嘴里。

⑦好不容易等到月饼出锅,看着冒着热气的月饼,我急不可耐,趁母亲不注意就抓一个,一口咬下去,满嘴的桂花香,和着豆沙的甜润,再加上薄荷的清凉,真是无比的美味!

⑧如今,我们的生活水平高了,月饼再也不是什么稀罕物了,而且品种繁多、口味各异,价格也越来越贵,可吃在嘴里,总感觉没有母亲做的“土月饼”那么有味。想起母亲的“土月饼”,我的眼睛忍不住又湿润了……

1.【推想含义】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画横线词语的意思。
(1)垂涎欲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急不可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圈画概括】母亲做“土月饼”需要哪些工序?请认真圈画关键词,概括后将内容补充完整。
买、淘、晒糯米→磨、炒米粉→揉长条→擀圆饼→(            )→(             )→(            )→(               
3.【赏析语言】请从A、B划线句子中选择一处,先仔细品读,然后抓住关键词语,从用词、修辞等角度做简单批注。
我选__处。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迁移写法】通过和《腊八粥》比较阅读,我们发现《母亲的“土月饼”》这篇短文主要回忆了_________这两件事。其中,_______写得详细,④___ 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练笔】作者笔下的“土月饼”,不仅是对亲情的念想,更是对传统美食文化的一种情结。请你也仿照《腊八粥》第一段和《母亲的“土月饼”》相关语句,抓住特点或是制作过程,和我们分享你笔下的美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 散文解读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

香山的红叶

秋天,香山公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遍布山坡的红叶。这些红叶的外形都不一样,姿态万千,有的长圆,有的扁圆,还有的像五角星。颜色也不相同,青的嫩青,黄的鲜红,有的已经是褐色,绚丽多彩,就像千万只五彩斑斓的蝴蝶。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更加惹人喜爱了。凉爽的秋风吹过,叶子发出阵阵柔和的“沙沙”声。树林轻轻摇晃,好像在向人们招手、点头:“欢迎,欢迎。”

1.用“     ”画出短文的中心句
2.短文第3句写了红叶的______
3.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姿态万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绚丽多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你对短文的理解,完成填空。
短文通过描写红叶的____________,以及秋风吹过的美丽场景,表达了作者对香山红叶的______之情。
5.从文中抄写你喜欢的一句话或者一个词语,并且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__________________
2022-06-05更新 | 3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短文,完成文后练习。

亭亭亭

①西湖,能看到许多玲瑰别致的亭子,且每个亭子都有一个可人的名字。

②沿着湖中的石径迤逦行走,迎面又是一个妩媚小亭,举目寻其苦名,竟唤作“亭亭亭”!心中好生诧异——三字相叠,哪颗灵慧之心竟生出这等奇思想!再看那三个汉字,居然一字一体,清秀伴着狂放沉稳携着张扬。不由让人看得发起痴来。心中自问:“亭亭亭”底作何释呢?

③试着作答:大概前两字为形客词,意为姿态美好:后一字为名词,即“亭子”。合起来应该是“好一个亭亭玉立的小亭子”!

④沉送在自己的解释中,忽听导游小姐说:“我们面前的这个亭子叫“亭亭亭。您也许会问,为什么叫这样一个奇怪的名字呢?那就社我来告诉您——大家看,第一个“亭”字,笔墨沉静舒缓,意思是,请你不要再步履匆匆,暂时“停”下来,第二个“亭”字清雅不俗,仿佛“娉婷”的女子,亭亭王立,是一个神的东方女孩:第三个“亭”字凌空欲飞,充分展示这小亭的神韵。——喏、现在您明白了,这“亭亭亭”的前两个原来是通假字,第三个字才是本字。它们合起来的意思是:停下脚步好好看看这座娉婷美丽的亭子吧。”

⑤话音甫落,我和众多的游客便一道欢畅地笑起来,尽管我们知道那巧舌如簧的导游小姐的话中有着明显的演义和夸饰,但我们在情感上似乎甘愿被一个佳妙的阐释捉弄,在水光潋滟的西湖,做一回谬解的幸福的俘虏……

1.短文提到哪两种关于“亭亭亭”的解读?用“ ”划出来。
2.下列说法,与导游小姐的介绍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前两个“亭”字是形容词,姿态美好
B.第一个“亭”痛“停”字,沉静舒缓
C.第二个“亭”通“婷”字,亭亭玉立
D.第三个“亭”展示了这座小亭的神韵
3.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锥的打“×”
(1)导游小姐关于“亭亭亭”的介绍,代表着建亭者和官方的解读。(     )
(2)“亭亭亭”的建造者没有明确指出亭子名称的具体含义,反而留给了游客更大的想象与解读空间,增添了亭子的独特魅力。(     )
4.短文第四段导小用“第……第二……第三……”的句式来介绍“亭亭亭”名字的来历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除了文中的两种解读,你还能怎样理解“亭亭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展开想象,写写第②段中游客“看得发起痴来”的情景。(30字以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09-25更新 | 12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小甲同学发现,许多名家都以春节为题材进行过写作。他将部分作家的片段汇编成下文:

名家笔下的年味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同时也是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让我们来读一读,这些名家笔下的春节记忆是怎样的?

     

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描写了这样的场景: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沈从文在《忆湘西过年》一文中这样写道:

我生长的家乡是湘西边上一个居民不到一万户的小县城,但是狮子龙灯焰火,半世纪前在湘西各县却极著名。逢年过节,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灯。由初一到十二叫“送灯”,只是全城敲锣打鼓各处玩去。白天多大锣大鼓在桥头上表演戏水,或在八九张方桌上盘旋上下。晚上则在灯火下玩蚌壳精,用细乐伴奏。十三到十五叫“烧灯”,主要比赛转到另一方面,看谁家焰火出众超群。

           

冰心在《童年的春节》一文中,是这样娓娓道来的:

过年的前几天,最忙的是母亲了。她忙着打点我们过年穿的新衣鞋帽,还有一家大小半个月吃的肉,因为那里的习惯,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是不宰猪卖肉的。我看见母亲系起围裙、挽上袖子,往大坛子里装上大块大块的喷香的裹满“红糟”的糟肉,还有用酱油、白糖和各种香料煮的卤肉,还蒸上好几笼屉的红糖年糕。当母亲做这些事的时候,旁边站着的是我们几个馋孩子。

         

莫言《过去的年》中这样写道:

我小的时候特别盼望过年,往往是一过了腊月,就开始掰着指头数日子,好像春节是一个遥远的、很难到达的目的地。对于我们这种焦急的心态,大人们总是发出深沉的感叹,好像他们不但不喜欢过年,而且还惧怕过年。他们的态度令当时的我感到失望和困惑,现在我完全能够理解了。我想我的长辈们之所以对过年感慨良多,一是因为过年意味着一笔开支,而拮据的生活预算里往往没有这笔开支;二是飞速流逝的时间对他们构成的巨大压力。小孩子可以兴奋地说:过了年,我又长大了一岁;而老人们则叹息:嗨,又老了一岁。过年意味着小孩子正在向自己生命过程中的辉煌时期进步,而对于大人,则意味着正向衰朽的残年滑落。

1.小甲同学为名家的四个片段分别取了小标题,选择合适的小标题填入片段前的横线上。(填序号)
A.春节是母亲最忙碌的时候       B.春节是一种期盼的心情
C.春节是家乡湘西的焰火        D.北京的春节隆重又热闹
2.读老舍的《北京的春节》片段,完成下图。

3.判断题。
(1)在老舍的记忆中,除夕这一夜,没有人睡觉的,大家都要守岁。(      )
(2)沈从文的老家在湘西,他提到十三到十五要“烧灯”,这“烧灯”应该就是跟我们宁波的放烟花差不多意思。(      )
(3)冰心认为母亲在春节最忙碌,因为在从正月初一到十五,她要忙着糟肉、卤肉,还要蒸红糖年糕。(      )
4.读《过去的年》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下列说法恰当的是(       )(可多选)
A.小时候的“我”特别期盼过年,对于大人们惧怕过年感到不可理解。
B.现在的“我”,明白了大人们惧怕过年的其中一个原因是生活拮据。
C.小孩子盼着过年是因为可以穿新衣、拿压岁钱、放鞭炮。
D.大人们不喜欢过年,还因为过年就又老了一岁,意味着正向衰朽的残年滑落。
5.小甲同学在研究报告中提出了“春节对于中国人已经不是一个节日,更是炎黄子孙一种文化的传承,展现了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的观点。你觉得,小甲可以选择哪位作家的语段来说明这个观点?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12-28更新 | 22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