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与社会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统一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上) >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 题号:191246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约在他30岁(前522年)时,正式招生办学,开始他的教育生涯。他招收学生,对年龄不予限制,以个别教学为主、集体讲学为辅,有时也在户外开展教学活动。……为了教学需要,他注意对历史文献进行整理研究,编成《诗》《书》《礼》《乐》等教材。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第四版)》

材料二:西汉初期,诸子百家学说流行。汉武帝继位后,在国都长安设立太学。太学生最多时达3万余人。太学以《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学为教学内容,太学生通过严格的考试方可毕业,并按成绩高低授予一定的官职。

——樊克政《学校史话》

材料三:《女真进士题名碑》是女真人的“金榜”,记载了金哀宗正大元年进士的姓名和籍贯,按照排名分为上、中、下三等;还刻录了考试时间及内容。


(1)依据材料一判断“他”是谁?依据所学概括“他”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指出太学创办的背景并概括太学的办学特点。
(3)依据材料一、二、三概括我国古代教育的作用。
2023·浙江衢州·模拟预测 查看更多[1]

相似题推荐

非选择题 | 适中 (0.65)
【推荐1】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某校学生针对“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主题进行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进来。

(1)在材料一中,有一种是半坡居民的主要粮食作物,它是 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有三种是从西域传入中国的植物,它们是____________ (填字母序号)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汉文帝和汉景帝都重视发展什么?他们的具体做 法是什么?文帝、景帝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什么?
(3)根据材料三中的两则材料,分析比较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能从中古代经济的发展中得到什么启示?
2018-08-17更新 | 1次组卷
非选择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

材料二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

——汉文帝

材料三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令郡国务劝农桑。

——汉景帝

材料四坚持强农惠农政策不减弱,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不松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和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什么景象?造成这一景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三反映了汉文帝和汉景帝的什么思想?在实践中他们的哪些措施体现了这一思想?历史上称他们的统治为什么?

(3)通过对材料一、二、三的分析,我们应该吸取什么经验教训?

(4)结合材料四,请你为当前的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提一项建议。

2018-08-17更新 | 3次组卷
非选择题 | 适中 (0.65)
【推荐3】政治制度的创新是历史演进的一种常态,探究政治文明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在黄河南北的大平原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大扫除,使封建领主制留下来的残余一扫而光,然后在六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材料三   他把“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若干县,县按大小设县令或县长。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学概要》

材料四   


请回答:
(1)请说出材料一中尧舜禹之间传位的制度或办法的名称。它后来被哪一制度所取代?
(2)材料二中“在六国的废墟上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指哪一政权?这一政权创立了一套怎样的政治制度?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是谁?请说出材料中“三公”的名称,由材料可知,“上”为加强地方管理而推行的制度是什么?
(4)材料四反映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2019-03-13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