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变革 >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 改革变法 > 商鞅变法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6 题号:1178816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新法)“行五年,秦人富强”,“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有的成功了,也有的失败了。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反对者射死在楚王的尸体前;商君在秦国变法,最后被反对者五马分尸而死。


(1)材料一中主张变法的是谁?
(2)根据材料二归纳变法后的秦国有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变法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什么?
(3)阅读材料三回答,支持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你认为说明了什么?
【知识点】 商鞅变法解读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鼓励)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班固《汉书·食货志上》

材料三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处罚不回避有权势的人,而且论功行赏,不偏袒自己的亲信)。

——《战国策.秦策一》

(1)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在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上有了怎样的发展与进步?这一现象引发了急剧的社会变革,由此导致了当时思想领域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所学,概括说明材料二反映了这一事件的哪些措施?这些措施有何作用?

(3)结合三则材料,说一说“商君治秦”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2018-12-11更新 | 31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

材料二: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材料三:西周初年有800个诸侯国,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战国时期,经过三家分晋,田氏伐齐后,逐渐形成了七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各国统治者竞相改革,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到公元前221年,实现了“四海一”。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春秋时期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春秋争霸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桓公指的是谁?“管仲相桓公”的结果如何?和齐国共同争夺霸主地位的楚国、秦国、晋国的国君分别是谁?
(3)根据材料三,说出战国时期政治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各国竞相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最后完成“扫六合,四海归一”的是哪个诸侯国?这个诸侯国能够“扫六合”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5)综上所述,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的什么趋势?
2023-04-07更新 | 16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事末利(工商业)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享受特权)。

材料二 商鞅进行变法前夕,曾与代表贵族势力的大臣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代表奴隶主旧势力的贵族们说:“现行的制度是祖宗传下来的,不能改!”商鞅理直气壮地驳斥他们说:“商汤王、周武王都没有按照祖宗传下来的制度治理国家,可是国家都富强起来;夏桀、商纣墨守祖宗的陈规,结果都使国家灭亡。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下图反映的是他们辩论的情景。



(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一次变法?你能说一说这次变法的内容是什么吗?
(2)这次变法有什么作用?
(3)材料二反映的这场辩论体现了商鞅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4)我国正处于改革的大潮中,你认为商鞅变法对我国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借鉴意义?
2021-10-30更新 | 7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