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代史 > 近代化的探索 > 洋务运动 > 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 题号:12222775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略史,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也是中国各阶层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巩固清朝统治,李鸿章提出变“成法”、立“奇业”的主张,即在不变更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略事变革,发展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加强内部统治,对付新的“变局”和“强敌”。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康有为等人起草了一份万人请愿书,尖锐地申明:“使(假使)前此而能变法,则可以无今日之祸,倘使今日而能变法,则可免将来之祸,若今犹不变,则他日之祸更有甚于今者。”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有人将先进的中国人比喻成“名医”,他们展开的一场场“救治行动”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并随着救治行动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中国的“疾病”不仅在肌体上,更多是在头脑中,于是又开出了救治“头脑疾病”的良方。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晩清发起的自救运动是什么?其根本目的是?
(2)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的主张?为此他领导了哪一重大的运动?材料中的“今日之祸”与该运动有何关系?
(3)材料三中“救治‘头脑疾病’”指的是近代化探索中的哪项运动?举出这项运动中的一位“名医及作品?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何频频探索近代化?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作为清政府自上而下的改革,洋务运动虽然没有达到自强御侮的最终目的,但还是使中国迈入世界资本主义工业化潮流,尽管一切都是被动的,是被世界潮流推着走。

——摘自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 创新能力培养》


(1)根据材料,指出改革的目的。
(2)你是否赞同材料中评价洋务运动的观点吗?简要说明理由。
2021-06-12更新 | 77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晚期,乾隆帝在给英国国王的“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二   尽管师夷长技的 主张遭到强烈反对,但统治者面对着接踵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忧外惠,为生存计还是不得不实践这一主张。首先从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逐渐推广深入到全面学习西方机器大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学理的层次和阶段。

——雷颐《取静集》

材料三   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

——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材料四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遇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

——《孙中山全集》

材料五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具有里程碑意义。

——节选自习近平的讲话


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师夷长技的主张”得以实施是在什么运动中?概况其概括该运动的背景?
(2)分析比较材料一、材料二,说明中国人思想发生怎样的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的失败”指的是什么事件?康有为、梁启超“新的救国之道”是在什么运动中实践的?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标志中国“千年专制”被推翻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指出中国近代革命的任务,以及孙中山认为能解中国“千年专制之毒”的解药。
(5)根据材料五,概括中国从世界学习了哪些引领社会发展的思想?指出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6)依据上述材料,谈谈思想解放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2020-12-13更新 | 21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推动下,1872—1875年清政府分四批共派120名幼童到美国留学,主要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1885年,清政府分三次派遣以福州船政学堂学生为主体的留学生赴欧洲诸国留学,主要学习造船、驾驶、兵技等。

1912年,蔡元培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他的教育模式新颖,不拘一格,认为教育是国家兴旺之根本,是国家富强之根基。教育思想灵活,兼容并包,不因学术争议而排斥,广泛吸收各家所长。“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他主张教育应注重学生,反对呆板僵化。他还提倡美育、健康教育、人格教育等新的教育观念。

1951年,中国派出留学生380名,其中留苏学生375名,拉开了新中国第一次留学高潮的大幕。在专业选择和分配上,80%以上的留苏学生选择的都是理工科,志愿申请上大都写着“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努力学习,报效祖国”。1952年教育部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进行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同时,新建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曾国藩、李鸿章推动、促成这一时期清政府派遣学生留学欧美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归纳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3)指出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有何积极意义。
2024-04-06更新 | 1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