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变革 >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 改革变法 > 商鞅变法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21 题号:14920051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制度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工具的推行使用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在剧烈的兼并战争中原有的国家制度遭到了不断破坏,私人开垦荒地即归私人占有,地主数量不断增加……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建立便于地主阶级发展的新制度,进而确立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材料二   一统帝国(秦朝)就权力层面,至少有两大难题需要面对:一是如何防止危及皇权独制格局;二是如何防止危及中央集权的一统体制。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为“建立便于地主阶级发展的新制度”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并指出实施这些措施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任选秦朝存在的一大“难题”,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其解决方法。
(3)比较材料四的两幅历史地图,提取西汉初期和后期诸侯国变化的相关信息,并说说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
(4)综合以上四则材料,谈谈你对制度变革的认识。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 ①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③秦朝统治残暴,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大规模征调民力,导致陈胜、吴广起义。

④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徭役,出现了“文景之治”。


(1)用材料一的史实,说明以下观点。(填序号,抄材料者不可)
以民为本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思想主张:
盛世局面出现的重要前提是推行爱民政策:
苛政暴政是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秦孝公锐意改革秦国落后的局面,任用商鞅变法。商鞅认为按照当时的土地赋税制度,秦国的实力尚不能满足与列国竞争的需要。为此,商鞅变法规定:废除秦国原来传统的土地制度,重新规划丈量土地,依照土地数量交纳赋税;官府奴隶可以凭借耕织的成绩恢复平民的身份,不从事农业生产而变穷的人则要被罚为官奴婢。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大通史·春秋战国卷》


(2)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背景。
(3)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分析这些措施的作用。
2021-04-07更新 | 44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1   春秋争霸形势图                                 图2 战国形势图
(1)举出图1所示时期出现的霸主两位和图2所示时期的著名战役两例。从图1到图2,诸侯国的数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   及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逐灭,僭差无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据材料二,概括其主要措施(三点即可)。
(3)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动乱频繁,各国纷纷变革,许多人对变革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出现了诸子百家。教育的兴起,造就了大批具有丰富知识和阅历的文士,稷下学宫就是当时的学术交流中心。


(4)依据材料三说明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两点即可)

材料四



(5)根据图,写出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两个重要标志。
(6)图4是谁主持建造的哪个水利工程?该工程的建造有什么历史意义?
(7)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022-11-01更新 | 19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人类历史的进程反复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面对社会转型,能否顺应时代潮流,抓住机遇,事关兴衰命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发生剧变的时代。其中,最可注意的,一是集权国家政治体制的形成,二是个体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精耕农业生产方式的确立。这两点,是理解战国历史变迁轨迹的两个关键变量。前者决定政治权力结构的走向,后者则奠定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

——于凯《百家争鸣的大变革时代:战国》

材料二   世界历史大事年表摘录(17世纪中期~20世纪中期)

时间

事件

时间

事件

1640年

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

1861年

美国内战爆发

1689年

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

1861年

俄国废除农奴制

1775年

美国爆发独立战争

1868年

日本实行明治维新

1787年

美国通过宪法确立联邦制

1911年

中国发生辛亥革命

1789年

法国大革命开始

1917年

俄国十月革命

1848年

《共产党宣言》发表

1922年

苏联成立

1857年

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材料三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必须与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性质相适应。放眼世界,我们可以看到,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模式,即使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在政治体制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可以说,世界上根本没有也不可能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治发展道路和政治发展模式。

——摘编自《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材料四   1905年,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要消灭商品经济”。1921年,他又说:“商品交换失败了,我们要在许多经济领域退向国家资本主义,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退向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

——摘编自边丽冉《论列宁商品经济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意义》

材料五   在1929年至1932年期间,苏联工业增长了一倍多,而美国工业下降了42%,英国下降了12%,德国下降了89%,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下降了88%。1931年,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 /3销往苏联,1932年,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近两千人,技术人员一万多人。苏联这一时期的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则近20%,在工业发展方面,的确像斯大林所要求的那样跑过了资本主义国家50年至100年的路程。

——摘编自王守海、王金存、林水源《世界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与实践》

材料六   罗斯福新政被当时的评论斥责为是“由莫斯科之手”签署的“带有苏联印章的红色新政”,是要以布尔什维克

——马克思主义的模样改造美国。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顺应当时社会结构剧变的改革名称。并根据其内容,简要阐述这场改革是如何顺应“历史变迁轨迹的两个关键变量”的,请选择其中的一个关键量变进行答题。(2 分)
(2)通过阅读材料二可知,这一时期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有哪些?
(3)材料三提到“即使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在政治体制.上也有很大的差异”,请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此观点。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概述列宁是如何“后退”的?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29-1933年西方国家与苏联经济发展状况出现显著差异的直接原因并分析苏联体制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苏联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6)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的实质;面对当时的斥责,假如你是罗斯福总统,你如何为自己的新政进行辩护?
2024-06-05更新 | 1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