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4 引用次数:900 题号:149766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谓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材料二: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请回答:
(1)材料中的魏主指谁?
(2)材料一的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
(3)材料二中魏主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
(4)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5)除上述内容外,魏主还有哪些改革措施?
(6)魏主的这些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不断地交融中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秦长城分布图                                                                    图二 西汉与匈奴战争示意图

材料二   蜀汉在丞相……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材料三   

材料四   魏主下诏:“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丢官降职…择中原大姓(汉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

材料五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生活。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了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1)根据材料一图片,指出秦汉时期的民族交往的主要方式。
(2)依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改善民族关系的“蜀汉的丞相”是谁。
(3)依据材料三图片,列举两个内迁的少数民族名称。
(4)材料四中的“魏主”是指哪位皇帝?材料中“魏主”改革的措施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次改革的历史作用。
(5)根据材料五概括魏晋以来民族交融的表现。
(6)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各族人民同根同源,血脉相连,逐渐形成团结的多民族大家庭。作为青少年的你们,在生活中如何用实际行动促进民族团结。
2024-04-09更新 | 35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材料一 5世纪末,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已较发达,成为北魏主要产粮基地。而平城地区屡受灾荒,粮食供应常发生危机。随着北魏在中原的开拓,平城已不适合于控制整个北方地区。加上平城的保守势力强大,北魏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基本上会出现混乱局面。但在混乱中,各民族却相互融合。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于是各民族政权之间呈现相互并立之势,形成割据分裂局面。但在割据中却有不少交往,有统一的愿望、因素和趋势。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以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呈现统一局面下的民族大融合状况。

——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材料三   (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北魏迁都的原因及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A政权和B政权分别属于“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发展模式”的哪一种模式?B政权前期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在西部地区采取了多项措施,请列举其中一项。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
2020-06-02更新 | 61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改革可以推动社会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356年……一天,在咸阳城内,一名官员正在向下面围观的人群大声宣读变法法令:“一、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二、按照在前线杀敌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三、凡是奴隶从事农业生产,多交租税,免其徭役;四、建立县制,全国划分31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听了这些法令,人群中议论纷纷。不同阶层的人对法令褒贬不一。

材料二:偃说上日:“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材料三:北魏时,一位皇帝决心把都城迁到洛阳,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于是,公元493年,这位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20万大军南下。一路上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到洛阳后不愿意继续前进了,于是这位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都在此,以后再做南征的打算。于是他宣布定都洛阳,次年正式迁都。


(1)根据材料一,“变法”是指东周哪一阶段的什么事件?如果你是人群中的旧贵族,你会对法令中的哪一条措施最为不满?理由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上”采取了什么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3)根据材料三,事件中所说的这位北魏皇帝是谁?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4)上述三则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最终都促进了本国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观点:改革可以推动社会发展。请参考范例,结合相关史实,论证该观点。
范例:管仲改革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
2023-02-06更新 | 12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