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 三国鼎立 > 三国鼎立的形成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4 题号:15288641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段纷繁错乱的时期,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科技文化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而这些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示意图


材料二

科技文化展

“他”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科学家,他在数学上的成果领先当时世界近千年。其编制的新历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他"最有名的画是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画卷中的奇珍异兽表现出了很强烈的神话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云冈石窟规模宏大,高者数丈,低者数寸,其风格上承汉代石刻,兼受外来影响,是东方艺术中极有价值的古迹。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政局呈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曾统一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
(2)材料二中的“他”分别指的是谁?云冈石窟古迹是哪一领域的成就?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推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多政权最终走向统一的因素。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之一,已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①史料②史料③

嫘祖(传说中黄帝的妻子)养蚕想象图

河南荥(xíng)阳汪沟遗址出土的碳化丝织物(距今约5300年)

与丝织业有关的甲骨文

材料二   如下图所示的东汉画像石上刻有一副脚踏纺车,该脚踏纺车在两汉时期已普遍使用。织机采用脚踏织板,把织工的右手解脱出来。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机。两汉时期丝织业繁荣,西汉朝廷还在襄邑县专设服官,负责管理丝织和刺绣作坊。

——摘编自国家博物馆《文物中国史》



        安徽宿州东汉纺织图画像石
材料三   三国时期,作为成都特产的蜀锦是丝织品中的精品。蜀汉丞相诸葛亮把蜀锦织造业作为蜀汉支柱产业加以发展。依托蜀地优越的自然条件,他鼓励百姓种桑养蚕,并在自家的土地上种桑800株作为示范。此外,他还设锦官,重修锦官城,管理蜀锦的生产和经营。

——据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成都历史》

材料四   东晋南朝时期,丝织业在南方已较普遍。部分地方的养蚕技术很可观,如永嘉郡有八辈蚕(一年内八次出茧),每年三月至十月出丝。刘裕灭后秦时,曾南迁长安百工,在建康设立锦署,从此南方织锦就不再限于成都一地。刘宋时期,江南织工、缝工随日本使者东渡,对日本的丝织技术和缝纫技术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据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1)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夏商以前。材料一中哪则史料对佐证此观点最具研究价值?(写出序号即可)说明你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两汉时期丝织业发展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蜀汉政权建立的时间。概括蜀汉大力发展蜀锦的有利条件。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材料三相比,东晋南朝时期南方丝织业有何新发展?归纳这一时期江南丝织业得以发展的原因。
2023-12-28更新 | 54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时期,这一时期江南地区也得到开发。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图示话分立】

材料一:                                                                 

(1)材料一“图示”中①、②、③三处的政权名称分别是什么?

【迁徙话开发】

材料二:见下图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

【汉姓话融合】

材料三:见下图

(3)材料三是哪场改革的主要措施?该改革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总结话特征】

材料四:见下表

(4)综合以上探究,你认为材料四中“?”处的时代特征应填写怎样的内容?

2019-02-13更新 | 53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材料二


材料三 西汉主要思想派别及其作品篇数表

派别儒家(六艺)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
支派1033721107612
篇数31239933692173686107

(1)材料一中的“操”指谁?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形势?图中魏建立者是谁?
(3)结束三国鼎立局面,实现国家短暂统一的政权是哪一个?
(4)材料三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统计制作的。表中现象最可能与汉武帝的哪一措施有关
2024-01-03更新 | 1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