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变革 > 中华文化的勃兴 > 百家争鸣 > 百家争鸣的背景、影响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8 题号:15615942
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核心内容之一,探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文化发展的进程和重要内容,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思想篇】

材料一: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呈现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汉代人将孔子予以理想化,以此成为后代儒教历史的起点。可以说在武帝统治时期,儒教进入了支持汉王朝政治的时代……

——[日]鹤间和幸《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


(1)材料一中思想领域形成的这种局面被称为什么?这一局面的出现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结合所学,春秋后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2)结合所学,“儒学进入了支持汉王朝政治的时代”得益于汉武帝采取的哪一建议?
(3)依据上述两则材料,归纳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演变趋势。
【政治篇】

材料三:



(4)根据图一指出秦朝管理地方的制度是什么?根据图二,结合所学,将“A”处补充完整。
【改革篇】

材料四:北魏初年,有个姓拓跋的人穿鲜卑的衣服,说鲜卑话,曾担任“白鹭官”,没有俸禄,但战争中掠夺到的财物可以归己。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


(5)根据材料四说说,出现这些变化是源于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这一历史事件有何影响?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文化、思想等各方面闪耀着光芒。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有-部分应该归功于他们的文字。

——摘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根据材料一,写出图中龟甲上刻的文字的名称。此文字的发现有何意义。

材料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通悦)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出自谁之口?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他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回答两点即可)

材料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道德经》


(3)根据材料三,概括老子的思想。他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

材料四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摘自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4)根据材料四,指出习总书记要求我们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2023-11-13更新 | 11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相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


(1)据材料一写出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有哪些?各国通过什么方式推动了社会转型?请写出“社会转型”具体指这一时期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二: 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之学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灿烂辉煌的时代。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此伏彼起的各种学术思想,除了外来的佛学,几乎都渊源于春秋战国时代,都受到诸子之学的深远影响。

——颜世安《从“稷下学宫”看战国百家争鸣》


(2)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的出现的意义?

材料三:商鞅颁布变法令规定:废除土地国有制,全面实行土地私有制,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这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中国通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变法代表的阶级是什么?支持此次变法的君主是谁?从材料看,这项法令实行有什么作用?
2023-11-28更新 | 61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其实还在其次,春秋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材料二   秦始皇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允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的书籍一律销毁。秦始皇还把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式活埋。

材料三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四   现在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1)材料一中的“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是指什么历史现象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史实?其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措施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4)根据材料四,请问现代社会治国的方略是什么?
2021-04-21更新 | 1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