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 宋代经济的发展 > 经济重心南移
题型:综合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10 题号:15648973
人口迁徙、物种交流、科技发展见证了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比例

西仅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表一   从西汉到北宋南北方人口变化

时间

城市人口

农村人口

1750年

21.0%

79.0%

1800年

27.5%

73.5%

1850年

52.0%

48.0%

表二   近代英国城乡人口变迁
(1)人口迁移见证国家发展,说出表格中人口变迁反映的中英两国的经济重心的变化趋势,并任选其一分析人口变迁的原因。

材料二


——摘编自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物种大交换”出现的标志性事件,并以马铃薯为例,说说其对中国的影响。

材料三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钬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两次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4)结合下面的社会热点,谈谈该如何解决当今的社会问题。

中美贸易冲突

新冠病毒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俄乌战争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起源于民间的私人聚书讲学活动。民间或私人具备藏书条件, 构成书院教育产生的前提。

——据王炳照 《中国书院史话》编制

     

            图1唐末五代书院数量分布示意图                                                                   图2宋代书院数量分布示意图
(1)根据材料,概括与唐末五代相比宋代书院的特点。
(2)小萌认为:“唐末五代与宋代书院分布情况差异的原因是印刷术的发展。”你是否同意小萌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2023-08-06更新 | 125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2】中国古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以稻米鱼类为食),或火耕而耨(刀耕火种)……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节选自西汉《史记》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大意:江南地区土地面积广阔,人民重视农业发展,只要有一年获得丰收,几个郡的人都不会挨饿)

——节选自南朝《宋书》

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大意:北方人民在南方避难,南方人民至今保留晋朝时期的方言。)

——【唐】张籍《永嘉行》

“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谚语

材料二: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阶段示意图。这一过程中,北方人民陆续南迁。

材料三:隋朝大运河与元朝大运河图



(1)根据材料一可知,从汉朝到宋朝我国江南地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请说明材料二中②和③两个阶段发生人口大量南迁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所示,相比隋朝,元朝大运河的修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4)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2021-08-27更新 | 188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3】宋元时期,我国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经济繁荣,文化灿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


材料二: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三:明朝再度恢复了通过对儒家经典的竞争性考试来选拔文官的制度,这套制度后来变成了一种僵死的形式,它一直保持到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


(1)材料一中图①是什么政权?建立政权②的是哪个民族?从图中可以看出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这一经济现象的出现有哪些原因?
(3)材料三对“儒家经典的竞争性考试”采用的答卷文体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套制度的“僵死的形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021-04-23更新 | 38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