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变革 > 动荡的春秋时期 > 春秋争霸 > 春秋争霸的评价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69 题号:1598150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了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在罗马强盛之前,伊特鲁里亚人、迦太基人以及希腊人都已建立了强大而精深的文明。因此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罗马人吸收甚至是直接仿效了这些文明的许多制度与习俗,尤其是离他们最近的伊特鲁里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尽管其他民族,比如萨谟奈人,总是设法阻止罗马人的扩张,但他们还是被罗马人的武力所征服。

——丹尼斯·舍曼等《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华夏文明和罗马文明所处地理环境的突出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华夏文明与罗马文明发展的异同。
(3)综合上述探究,谈谈你对古代文明发展的认识。
【知识点】 春秋争霸的评价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自我完善发展的强大推力。我国各民族在交往中加深了解,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交融中和谐共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高中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华夏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材料二:在一些不设置郡县管理的边疆地区,汉王朝则设立了一些边疆专门性机构……这些机构既理民政,管理边疆民族的有关事务,也理军政,负责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

——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西汉朝廷设置的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是什么?此举有何意义?

材料三:全部北朝史中……当时之所谓胡人汉人,大抵以胡化汉化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之关系较重而种族之关系较轻,所谓有教无类者是也。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的民族交融有什么特点?当时哪个改革促进了“汉化”?

材料四: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早日实现。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4)综合以上材料,分析概括民族交流融合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
2023-02-26更新 | 79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一   春秋争霸形势图                                                                                  图二 战国形势图

材料二   春秋以前的“耦耕”完全依靠人力,春秋战国时期有了牛耕,利用畜力进行耕作,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春秋末至战国早期普遍使用石、木等制成的农具,铁农具不占主要地位,战国中后期铁农具的数量超过了其他工具的总和。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

材料三   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管理)也,纷纷则易使(驱使)也,信(诚信)可以守战(守城作战)也。

——《商君书·农战》

材料四   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成功地把秦民全部变成了国家工具:一种是“生产工具”,为国家增加财富;一种是“战争工具”,为国家拓展疆土。

——摘编自白效冰、黄朴民《天地大变局与帝国秩序重构》


(1)材料一图一春秋争霸形势图中,②对应的诸侯国是哪个?图二战国形势图中,⑤对应的诸侯国是哪个?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什么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耕作技术的进步。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使用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君对待农业的态度。分别写出与材料四中“生产工具”和“战争工具”相对应的商鞅变法的措施。
2023-12-12更新 | 20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进行了以“民族交往”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完成活动任务。

任务一 【资料研读——进行历史解释】


(1)根据下列资料,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间进行“长期的交往和斗争”带来的影响。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期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进行了长期的交往和斗争,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在此期间得到发展。

任务二 【运用表格——梳理历史史实】


(2)根据提示信息,将表格①处的内容补充完整。观察《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列举西晋时期内迁到今天山西境内的少数民族。
政权民族关系的史实(部分)
西汉汉武帝时,派、霍去病出击匈奴,取得漠北战役的胜利
东汉光武帝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西晋

任务三【解读人物——感受家国情怀】


(3)简述下面人物在推进民族交融方面作出的贡献。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卷七《高祖记》


任务四【总结规律——形成历史认识】


(4)综上所述,归纳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交往的方式,并谈谈你对古代民族关系的看法。
2021-03-09更新 | 4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