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变革 >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 改革变法 > 商鞅变法
题型:综合题 难度:0.85 引用次数:31 题号:16314488
中国古代采取的不同经济政策,直接影响着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水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从事商业而贫穷的人,全家罚作奴隶。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唐朝时期发明和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

材料三   北宋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八十左右来自淮河以南地区。淮南每年向都城汴京运送粮食六百万石,丝绸、茶叶等物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京城。……南方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   清朝……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后)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是哪次改革的内容,该内容有何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别写出农业工具的名称。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到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出现了怎样的变化?概括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根据材料四分析,清朝实行的是什么政策?该政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较易 (0.85)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材料二:北宋时苏轼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大意是:只有商鞅变法不顾人们的反对,虽然使得秦国骤然富强,但也使得天下人怨恨……后来虽然统一全国,但很快就灭亡了。)

材料三:(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大意是:商鞅集中小乡镇为县,安排县令、县丞管理,共31个县。承认土地私有,按土地平均赋税。统一度量衡……五年后,秦国富强起来。)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了商鞅什么思想?此理论符合哪家学派?
(2)你赞同材料二中苏轼的观点吗?为什么?
(3)根据材料三所述改革的内容,试总结商鞅变法在秦国的效果。
(4)当今,我们也正处在改革的大潮之中。上述材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2021-11-13更新 | 16次组卷
综合题 | 较易 (0.8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 有教无类。

材料二:战国七雄,谁都知道以秦国为最强。然而当其初年,实以秦为最弱。

——《中国同史》


(1)根据材料一,说一说孔子在思想方面的主张是什么?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他的言论被整理成了一本什么书?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国地位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018-11-12更新 | 33次组卷
综合题 | 较易 (0.8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家直接派官吏治理。
(1)根据材料一所提供的信息,你能判断出它是哪次改革的措施吗?
(2)材料一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2017-04-16更新 | 2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