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现代史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改革开放 > 对外开放 > 经济特区的建立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4 题号:17003015
历史一次又一次地证明,封闭保守会导致落后,开放交流有利于促进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

材料二   在推进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设立经济特区是一个重大的突破。……这四个经济特区毗邻香港、澳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历史上有出海谋生的传统,在海外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

材料三   1984年,有国际媒体评论:“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三十五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的行动。”

材料四   近年来,中国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推动者和贡献者,在推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中国为推进新全球化以及遏制“逆全球化”开出的良方。

——熊光清《“逆全球化”阻挡不了全球化进程》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回答,为“让世界进入中国”而最先采取的措施是什么?这一行动得益于哪次会议作出的伟大决策?有何代表性事件能说明“中国开始走向世界”?
(2)写出一个第一批经济特区的代表城市。依据材料二,分析其能够成为经济特区的条件。
(3)材料三中整个“大胆行动”指的是对外开放中哪一具体举措?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有何特点?
(4)据材料四指出在对外开放进程中,中国“为推进新全球化以及遏制‘逆全球化’开出的良方”是什么?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是人类发展的不竭动力。结合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了面貌。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谈话》


⑴哪一次会议的召开,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材料一中,凤阳农民创新的“大包干”做法,逐渐完善成什么制度在全国推广?

材料二   在推进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设立经济特区是一个重大的突破。1980年,国家首先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这四个经济特区毗邻香港、澳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历史上有出海谋生的传统,在海外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                                   

——摘编自中学历史教材


⑵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将四个经济特区设立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1973年,他培育的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增产20%,亩产可达650公斤被称为“东方魔稻”。到2000年底,已占全国水稻面积50%,累计增产稻谷3500亿千克。


⑶材料三中的“他”是谁?他的“东方魔稻”叫什么?
⑷从以上材料中,你可以看出要发展经济关键要靠哪些因素?(写出两点即可)
2018-04-19更新 | 68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方红,太阳升,……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咳哟,他是人民的大救星。

——选自歌曲《东方红》

材料二:一九七九年,那是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选自歌曲《春天的故事》

材料三:“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这句包含了从建国到现在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功绩。

材料四:“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工作。其他工作包括党的政治工作,都围绕着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不能再搞任何离开这个中心工作、损害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了。现代化建设,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它本身就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请回答:
(1)材料一歌颂的“大救星”是谁?材料二中的“老人”是谁?
(2)材料三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的开始事件各是什么?
(3)材料四中强调“从今以后”全党的中心工作是什么?为实现这一中心工作,党和国家采取的措施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4)根据材料二中的“画了一个圈”举出画出的最早的一个地区名称,并简要说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2023-07-08更新 | 15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了诗篇

材料二   1978—2010年中国国民经济部分年份简表。

1978年1992年2002年2010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亿元)362420370102398421368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支配收入(元)343.41826707328762

材料三   “如果说我们新中国成立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方面有某种忽略。”“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要逐步发展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邓小平淡话

材料四   如图。



               中共十五大
(1)材料一中,邓小平当时在广东、福建画的“圈”分别是哪几个?他“写下诗篇”又是哪一历史事件?有何影响?
(2)材料二中,1978—2010年中国经济较快增长,尤其是1992年后的迅猛增长,当归功于1978年和1992年中共两次重大会议精神的贯彻。这两次会议分别是哪两次会议?又分别作出了什么重大决策?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为“消灭贫穷”,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一条怎样的建设道路?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请说出这次大会把哪种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019-06-09更新 | 30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