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 大一统的汉朝 >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题型:综合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68 题号:19400618
民生问题历来都是国家、社会和公众十分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国之内,人民的一切幸福都是以政治问题为依归的。国家最大的问题就是政治问题”、“要解决民生问题,先从政治上来着手”。

——《孙中山选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从民生的角度简述孙中山为践行其民生思想所作出的努力。

材料二   下图为关于民生工程的图片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工程是如何改善民生的。

材料三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习近平


(3)保障和政善民生需要政策或制度的依托。结合给出的制度和政策,请你任选其中一个角度,以“制度或政策赋能民生福祉”为题写一篇直讲稿。
制度保障民生:科举考试制度     社会保障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政策改善民生:休养生息政策     新经济政策     对外开放的基本政策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汉文帝认为:“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汉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农桑。”


(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结合材料一中的文物,你认为促进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其中成效最大的是哪一次变法?这次变法措施中最能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是什么措施?
(3)材料二反映了汉文帝、汉景帝的什么思想?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什么?
2023-10-06更新 | 26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2】某校开展“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解读史料,探查人口变化】

材料一

西汉初年,“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到了文景之世,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信,富厚如之。

——摘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时间全国户籍人口
东汉初1000多万
57年(光武帝去世)2100多万
1055300多万


(1)根据材料一、总结两汉初期人口变化的共同趋势。

材料二

时间全国户籍人口铠甲生虮虱,万姓已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节选)

(熹平)二年春正月,大疫……
(熹平四年)夏四月,郡国七大水。
(熹平六年)夏四月,大旱,七州蝗。

——摘编自《后汉书·孝灵帝纪》

东汉中后期6000
东汉末期760

(2)根据材料二、写出影响东汉中后期至末期人口变化的因素。

【观察地图,探究经济变迁】



                      图一   西汉盐铁官分布                                                                                                 图二   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迁徙示意图

材料三   (东晋后期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

——摘编自《晋书·食货志》


(3)由图一盐铁官分布的区域特点,推断西汉时期南北经济发展及人口分布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二与材料三之间的联系。

【整合信息,提升思维能力】


(4)根据以上探究,分析这一时期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2024-03-18更新 | 27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真题
【推荐3】【盛世篇:品勤俭帝王】
材料一:到景帝后期,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杜甫的《忆昔》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留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是对我国历史上哪两个盛世的描述?
材料三: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是一以贯之的信条,也是社会各阶层共同推崇的道德风尚和消费观念。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2)请你从西汉和唐朝历史中,分别举出一位崇尚节俭、力戒奢侈的皇帝。(要求有具体皇帝和具体事例)
(3)除统治者节俭外,我国古代“盛世”形成的原因还有哪些?
2019-01-30更新 | 84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