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 明朝的统治 > 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 明成祖加强君权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2 题号:1957806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初中国放弃了因长江之利而对航海开放的南京,却定鼎北京,作为一个经济世界,庞大的中国无可挽回地完成了中心的转移.在某种意义上,它背离了应用大海之便开展经济和扩展影响的方针……不管这一选择出于有意或许无意,它一定具有决定性作用。正是这个时分,中国在抢夺世界权杖的竞赛中输了一局。

——摘自【法】费尔南·布罗代尔《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材料二   都城的选址在整个国家宏观视角下,既是地理选择,也是政治选择,而将所有选择原则归结到一点,就是保证长治久安。长治久安的内涵不仅在政治上号令全国、文化上拥有根基、经济上保障供给、军事上实现自保,均在其中。

——摘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1)据材料一,分析作者认为明朝迁都北京对中国所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作者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基于当时怎样的世界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影响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因素。
2023九年级下·天津·专题练习 查看更多[1]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明成祖是明朝第三位皇帝,在位期间开创“永乐盛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去虏之近,制虏之便,莫有如今日者也”,蒙古因素既是明朝迁都北京的真正意图,又是明朝迁都北京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定都北京之后,明朝的使命便是以北京为政治中心,将南方的经济重心与北方的政治和军事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全力构建新的“华夷秩序”,真正实现中国的“南北一体化”。

——摘编自田澍《明朝迁都北京与多民族国家治理》

材料二:在发展文化事业方面,明成祖采取了繁荣文化事业的政策。他尊儒纳士,兼用杂流,咏歌写赋…尤其令人称道的是,明成祖组织文人编纂了多种图书,其中最著名的是《永乐大典》。这是我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部类书,由3000文士历时5年编成,保存了我国15世纪以前大量的文化典籍。它不仅是我国的文化宝库中的珍品,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享有崇高的地位。

——摘编自侯书森《权力史鉴》

材料三:汉唐是明成祖心目中的盛世。在他看来,“万邦无不归顺者,圣人之统也”。正如汉有“张骞凿空”一样,他派郑和数次出使西洋,正是为了实现他“帝王居中,抚驭万国”的雄心。明成祖命郑和“往东南诸国赏赐宣谕”,借以“敦睦邦交”。

——摘编自晁中辰《明朝对外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从军事、经济角度分析明朝迁都北京后面临的问题,并归纳迁都对中华民族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成祖繁荣文化事业的措施,并概括《永乐大典》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并分析其条件。
2022-08-01更新 | 67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在中国古代,地方势力的强弱往往影响着国家的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在边境重地设置军镇,长官称节度使,兼管营田、民政,成为集政治、经济、军事权力于一身的地方最高长官。(唐玄宗)天宝初年,中央禁军仅12万人,而边境十个军镇拥兵49万……

——摘自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依据材料一回答唐玄宗天宝初年,国家政治格局出现了怎样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发展对唐朝政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       《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2)依据材料二指出通判的作用。

材料三       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3)材料三反映了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怎样的创新?依据材料分析其意图。

材料四       读下列两幅图片


       

图一                                                                                                 图二


(4)依据材料四两幅图片材料指出朱元璋在地方上采取的两项措施。这两项措施体现出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5)宋代及以后的诸王朝再也没有出现问题(1)的局面,综合上述问题的回答,你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2020-10-27更新 | 53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郡,在郡下设县。这些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秦制以铜虎符发兵,虎符剖半,右半由皇帝掌握,左半在领兵者手中,左右合符,才能调动军队。这是保证兵权在皇帝手中的重要制度。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

——选自《秦汉史》

材料二   15世纪初中国放弃了因长江之利而对航海开放的南京,却定鼎北京,作为一个经济世界,庞大的中国无可挽回地完成了中心的转移。在某种意义上,它背离了应用大海之便开展经济和扩展影响的方针……不管这一选择出于有意或许无意,它一定具有决定性作用。正是这个时分,中国在抢夺世界权杖的竞赛中输了一局。

——摘自[法]费尔南·布罗代尔《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材料三   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曾有许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国,甚至还取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是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结合所学分析,西汉采取了哪一军事举措巩固了西北边疆?
(2)材料二中“定鼎北京”的是谁?根据材料二分析作者认为明朝迁都北京对中国所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以清朝为例说明“入侵者总是被完全地中国化”。
2023-07-28更新 | 10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