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变革 > 中华文化的勃兴 > 百家争鸣 > 孔子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693 题号:1977015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文化类创新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聚焦典籍中的经典名篇,立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材料一中的经典名句选自先秦典籍,请将①②③④处的典籍名称补充完整。

材料二   春秋时代,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促成这一社会变革的物质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一些随着地方经济发展逐步强大的诸侯国,积极从事霸业活动。……到了战国时期,夺权胜利的地主阶级为了巩固和扩展利益,先后开展了社会改革,掀起了变法运动。面对当时的社会大变革,人们提出不同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2023·山东济南·中考真题 查看更多[7]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中华文明

材料一:汉字“龙”演变的历程

金文小篆隶书楷书

春秋战国各国文字写法不同,造成政治文化交流障碍。秦统一六国后,官方文字定为标准化的统一字体小篆,为不同地域之间的交流提供便利。此外,统一的文字通过典籍和刻石保留传承着中华文化的完整性,延续着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血脉,不曾中断。

——摘编自《从“书同文”到“语同音”:语言文字规范统一与文化认同》

材料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1)请将材料一①中空缺处补充完整,并根据材料一概括统一文字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民为邦本、为政以德”是中国哪些古代圣贤推崇的治国思想,各举一例说明。他们的思想对我们当今社会有何借鉴意义?
2024-04-06更新 | 31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在儒家思想争取官方认可的东周时期,人们对孔丘表示尊敬的称呼通常是“孔子”“孔夫子”。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和国力强大要求思想上的统一,儒家思想正好适合此时的要求,于是孔子成为了被神化的“圣人”。

——摘编自王荣芳《从孔子称谓看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

材料三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1)如图中的人物是谁?为何把他视为“万世师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从东周到汉代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你认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综合以上材料,请结合所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如思想、文学、史学、艺术等,选取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就“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拟题目,谈谈你的观点和看法。
2024-01-23更新 | 6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自信,来源于它的文化、制度,以及它所走过的正确道路和取得的辉煌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根植于文化的自信】

材料一: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位列“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提倡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成为中华民族的治国理念和处世之道,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根据材料,指出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来源于制度的自信】

材料二:如下图所示

图一 “一五”计划期间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观点:社会主义制度在其建立过程中就显示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图二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2)以上两幅图哪一幅图能说明料二中的观点?并说出它的意义。写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

【道路开辟中增强自信】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与建设道路示意图

(3)请分别写出材料三中①处道路具体名称和②处的历史事件,并写出③处的时间。
(4)根据材料三,归纳两条道路的共同特点。
2024-03-12更新 | 7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