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连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夫近代官人,皆由科举……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摘编自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材料三:录用担任一级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级层次的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19)第四章录用第二十三条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明清科举制的发展变化。
(2)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对科举取士的主要看法。结合所学,分析其上述议论的目的。
(3)据材料三,指出现代中国公务员考录工作采用的办法。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请你谈谈对选官制度变革的认识。
相似题推荐
【创新制度篇】
(1)隋朝的科举制正式创立于哪位皇帝统治时期?唐朝时期哪几位皇帝促进了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2)元朝的行省制度规定:在中央设 ,在地方设 。
【和谐盛世篇】
(3)唐太宗统治时期,之所以出现了政治清明的盛世景象,与他广开言路、善于纳谏是分不开的,他重用的一位敢于直言的大臣是谁?他统治时期出现的盛世名称是什么?
(4)唐玄宗统治前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
【民族关系篇】
(5)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体现了他怎样的民族政策?唐太宗因此被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为什么?
【少数民族帝王篇】
(6)结合所学知识,将下表填写完整。
民族 | 人物 | 功 绩 |
契丹 | ① | 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 |
党项 | ② | 建立西夏,定都兴庆府 |
女真 | ③ | 起兵抗辽,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 |
【诗歌赏析】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皮日休《汴河怀古》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材料三: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王建《凉州行》
材料四: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
(1)写出材料一中“此河”的名称。它以哪座城市为中心?“此河”的开通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2)据材料二,指出当时的主要农作物。结合所学,列举当时的新型农业生产工具。
(3)材料三反映出怎样的社会发展趋势?请举一例史实说明。
(4)材料四中“登科”正式创立于哪位皇帝在位时期?这一制度的创立对政治发展有何积极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材料中的科举制创立于哪一朝代?依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的合理性。
材料二: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注:“制义”指明清时科举考试规定的文体)。是皆科举蔹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中国考试制度史》
(2)材料二中的“制义”指的是哪一种文体?结合材料二分析,科举制度有何影响?
材料三:由于文官制度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的驱使,以及中国科举考试的示范,西方国家在19世纪前后纷纷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该考试制度吸取了科举制的合理内核,而舍弃了科举考试空疏无用的经典内容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一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3)依据材料三,指出西方的文官制度与中国的科举制度有着怎样的关系?
(4)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我们该如何客观对待中国科举制?
【文化濡染】
材料一 直到隋唐时期,统治者们才摸索出一套防止富室贵族垄断权力的官僚制度……由于科举成为步入仕途、求取富贵的最主要手段,有志从政者就必须接受同样的经书、文学教育,从而使全国在思想文化上也形成大一统的局面。
—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1)材料一中的“一套防止富室贵族垄断权力的官僚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二 唐因隋制,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时创殿试和武举。殿试的产生排除了一些通过钱财来考入进士的人,是完善科举制的一项重大措施。唐玄宗时,诗赋成为主要的考试内容。……宋代科举考试增设词科,“词”受到普遍重视,文学发展焕然一新。科举考试录取士者大幅增加,读书风气日盛。《三字经》《百家姓》等小百科全书成为宋朝幼儿启蒙读物,文明高度发展。
—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化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和宋朝完善科举制度的重大举措。
材料三 明朝再度恢复了通过对儒家经典的竞争性考试来选拔文官的制度,这套制度后来变成了一种僵死的形式,它一直保持到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
—汤因比《历史研究》
(3)材料三对“儒家经典的竞争性考试”采用的答卷文体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套制度的“僵死的形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制度保障】
材料四
(4)结合材料四中的图片,回答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中央行政中书省制度”具体指的是什么制度?
材料五
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国土)咸(都)不逮(及)元。 —《元史·地理志序》 |
(5)根据材料五《元史·地理志序》中元朝疆域的特点,结合图示回答,元朝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制度?
【捍卫统一】
材料六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下
(6)明清时期,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大史事有哪些?
材料一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邢、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授权侍卫亲军锦衣卫,监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
材料二 故宫的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材料三 明代科举考生
材料四 乾隆时,朝中大臣胡中藻的诗里有“一把心肠论浊清”的句子,乾隆看后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至上,是何肺腑?”结果,胡中藻合族人被杀,祸及诗友。
(1)简要概述材料一中反映的官制变化有哪些?(2)材料二中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请你对该机构设立作简要评价。
(3)材料三中的图片粉刺了明朝统治者为加强君主专制而采取的措施是什么?材料四反映了清朝统治者为加强君主专制而采取的措施是什么?这些措施共同影响是什么?
(4)据以上材料分析,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发展的的基本趋势。
材料一 中国近代工业统计资料(1872-1913年)
时间 | 商办企业 | 官办或官商合办企业 | 外商企业 | |||
厂数 | 资本(千元) | 厂数 | 资本(千元) | 厂数 | 资本(千元) | |
1872-1894年 | 53 | 4697 | 19 | 16196 | 103 | 28000 |
1895-1913年 | 463 | 90801 | 86 | 28469 | 136 | 103153 |
材料二 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里中学堂一、二年级的课程与课时学年
课程 | 修身 | 读经讲经 | 中国文学 | 外国语 | 历史 | 地理 | 算学 | 博物 | 图画 | 体操 |
一年级 | 1 | 9 | 4 | 8 | 2 | 3 | 4 | 2 | 1 | 2 |
二年级 | 1 | 9 | 4 | 8 | 2 | 3 | 4 | 2 | 1 | 2 |
材料三 在《申报》生存的78年间,除历经了清朝同治、光绪和宣统三朝,世界还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发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俄国十月革命,发生了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以及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和“四·一二”政变等重大历史事件。此外,还有许多市井琐闻和社会事件,如晚清四大奇案之一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杨文道冤狱案等。因此,以新闻、评论、广告为内容的报纸,不管其记载是有意还是无意,观点是否客观、公正,但以文字记录下丰富的史料素材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1)根据材料一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即商办企业)的发展特点及原因。
(2)材料二中的课程设置说明了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近代新式报刊有何特点。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上述变化给近代中国带来的影响。
材料一 它是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它被保留下来,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但科举制仍然存在。每到科举试期,学生纷纷请假赶考。这样,国家得不到急需的军事、外交、科技等人才
材料二 这一年,清廷正式颁发上谕废除科举。还下令设立学部,在全国遍设新式学堂,制定《重订各级学堂章程》,统一规定全国各地学堂的学制,学堂兼学中学与西学。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中面粉厂只有40多家,但是到一战后,民族企业中面粉厂达到120多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它指的是什么?辛亥革命后改名为什么?
(2)材料二所述的科举制被废除的原因是什么?在今天素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做一名中学生,你应该怎么做?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近代的“状元实业家”是谁?1912-1919年民族工业出现了大发展,请从国内国际方面分析其原因。
【政治篇】
材料一
(1)材料一中三则史料依次反映了我国古代史上三次政治改革,其中第一次改革有何历史影响?概括第二、三则史料,指出这两次改革历史作用的相同之处。
【经济篇】
材料二 如下图
春秋战国时期的农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
(2)从材料二的图片中,你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该现象的出现有何作用?
【思想篇】
材料三 如右图
(3)材料中三幅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前期的三场重要运动,请写出其中一次运动的名称及其对思想解放的积极影响。
【教育篇】
材料四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作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五 中国进入近代以后,剧烈的社会大变动迫切需要大批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而科举制度依旧执迷于八股文、小楷试帖,所取之人内不能兴国安邦,外不能御侮抗敌。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4)为改变材料四所反映的弊端,隋文帝和隋炀帝各采取了什么措施?
(5)针对材料五所反映的现状,晚清政府是如何变革教育、培养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的?
材料一 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始建于元代,合于“左庙右学”的古制,分别作为皇帝祭祀孔子的场所和中央最高学府(太学),两组建筑群都采取沿中轴线而建、左右对称的中国传统建筑方式,组成了一套完整、宏伟、壮丽的古代建筑群,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根据《关于大力推动首都功能核心区文化发展的意见》,市委市政府提出建立孔庙、国子监为中心的国学文化展示区。下面是国子监、孔庙的主要景点:
③全国唯一的进士碑林,198块碑上刻着元、明、清三个朝代600年来51624名进士信息。在众多的进士当中有熟知的一些名人,如于谦、张居正、徐光启、林则徐、翁同龢、康有为、曾国藩、李鸿章的名字。 | ②“乾隆石经”展室位于国子监与孔庙之间的夹道内,室内陈列着乾隆年间刻成的十三经刻石碑190通。这些石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春秋左传》、等十三部,计63万多字,为我国仅存的一部最完整的十三经刻石。 | ③国子监辟雍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古代“学堂”。从清康熙帝开始,皇帝一经即位,必须在此讲学一次。旁边的六宫分别为太学生学习的地方。 |
材料二 北京大学的前世今生
材料三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AI)与教育行业的结合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AI技术的引入为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深刻影响着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通过智能化的教育工具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更加高效地学习。教师可以利用AI分析数据,提供更好的教学方案和个性化指导。AI赋能教育,将推动教育的全面发展。右面是当今学习方式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说一说国子监、孔庙的历史价值。(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用史实加以说明北京大学的历史就是一部爱国主义发展史。
(3)根据材料三说一说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当今的学习方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AI技术的引入为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材料一:延安时期学习党史具有鲜明的特色。一是具有健全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制度保障。党中央设立了干部教育部,建立起学习制度。二是重视史料的挖掘整理。毛泽东主持编辑了两部历史文献集,为学习研究党的历史奠定了扎实的资料基础。三是领导干部带头学习。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带头学习,成为全党学习的楷模。
材料二:改革开放后,以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为代表的党史学术团体纷纷成立,在组织学习研讨、交流教学经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级党史研究和资料征集部门、社科院系统等都有专门的党史研究人员。各级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负责收集、编辑和出版党的重要文献和资料,逐步形成覆盖全国范围的党史资料征集网络。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炳林《我们党开展党史学习的百年历程与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延安时期党史学习的特色。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后党史学习的特点。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党史学习的作用。
材料一 第五章 文化教育政策
第四十二条 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
第四十七条 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加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注重技术教育,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给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应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工作的广泛需要。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时间 | 政策 | 内容 |
1950年 | 《当前教育建设的方针》 | 强调我国教育要服务工农和生产的目标,并提出要在中小学教育内容中突出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 |
1954年 | 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劳动生产的宣传提纲》 | 批判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从思想上鼓励毕业的中小学生从事生产劳动,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劳动观 |
1956年 | 教育部《关于普通学校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的指示(草案)》 | 为了使普通教育工作和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必须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 |
——张鹏飞《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政策的变迁与展望》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70年,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我国的基本教育方针,其内涵和教育实践方式一直处于持续的演进和变动之中。前30年劳动教育偏重于体力劳动,改革开放40年劳动教育偏重生活化。但是一条主导思想就是要建构起完全不同于旧社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是“革命”而不是“改良”,这是我们理解70年劳动教育甚至整个国家教育变革的政治基点。
——赵长林《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劳动教育思想的演进与劳动课程的变迁》
材料四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长期以来,各地区和学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对此,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制定文化教育政策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劳动教育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时期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劳动教育“一直处于持续的演进和变动之中”的理解。
(4)综合上述四则材料,从个人和社会的角度谈谈你对劳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