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代史 >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 局部抗战时期 > 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 > 九一八事变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 题号:21490312
学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历史老师设计如下问题,请你参与完成。

材料一   从“八年抗战”到“十四年抗战”,不是“重新发现历史”,而是“重新书写历史”。提法改变的背后是史观的改变,而这改变发生的进程是“民间倡议

——官方回应”,有学者多年前就发出过相关呼吁。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背后的原因。写出“十四年抗战”的起止时间。
(2)举出“十四年抗战”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取得胜利的战役各一例,并写出一位牺牲在抗日战争中的民族英雄。

材料二   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地方作战?他们马上可以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4)学校要举办一场宣传“十四年抗战”的主题宣传活动,请你为学校设计一个活动的形式。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观察下图,请将下列事件发生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卡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A.九一八事变
B.日本建立伪满洲国
据图指出日军侵略的特点。
2019-08-14更新 | 46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东三省的游击战争,在全国抗战未起以前当然不发生配合问题,但在抗战起来以后,配合的意义就明显地表现出来了。那里的游击队多打死一个敌兵,多消耗一个敌弹,多钳制一个敌兵使之不能入关南下,就算对整个抗战增加了一分力量。至此给予整个敌军敌国以精神上的不利影响,给予整个我军和人民以精神上的良好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共产党是东北抗战的中流砥柱》

材料二:中国的抗日战争体现出了鲜明特点:抗战期间,中国有4.74亿人口,都直接或间接地卷入战争,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有力推动下,曾经内战不休的各派系军队摒弃前嫌、相继出动,投入对日作战;曾经政见对立的各党派,结成抗战同盟。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中,中国是战争时间持续最长的国家。在战胜法西斯的战争中,中国是反法西斯同盟与日本法西斯在亚洲大陆较量的主要战场,中国军民是战胜日本法西斯的主体力量。苏联、美国等国家先后派出军队与中国军队并肩作战。来自20多个国家的国际友人参加了中国抗战。

——摘自《求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回顾和思考》

材料三:1939年1月,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成立,南方局特别重视争取和团结中间势力、同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国民党民主派、地方实力派、著名知识分子等广泛接触,共商国是,使他们了解共产党的主张,并逐步取得他们的信任,巩固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了国民党统治区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南方局在开展国际统一战线工作方面同样取得很大成绩,争取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团结抗战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党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东三省的游击战开始于哪一事件?依据材料分析东三省的抗战与全国抗战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至少两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共中央南方局在抗战期间的主要贡献。
2023-03-20更新 | 97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振兴的转折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松花江上》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高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

《义勇军进行曲》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薇识羞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材料二:

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子孙,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我们存在一天,决与倭寇拼命到底。

―谢晋元(1937年为掩护大部队撤退率部死守四行仓库的团长)

抗战前3年华侨捐款额达20亿元,占当时中国军费开支的85%。华侨捐资助战的巨款大多数来自华侨总人数90%以上的中下层侨胞。

—丁丁《抗日战争时期海外华侨对祖国的贡献》

从1941年7月至1945年6月从农民手中征购、惩借的稻麦总量为4亿石左右,从而保证了正面战场官民的粮食供应、农民源源不断补充兵源,8年抗战中从大后方补充兵员达1422万人。

―荣孝居《论农民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两首歌曲分别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概括它们所起的共同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3)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2022-12-27更新 | 5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