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变革 >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 改革变法 > 商鞅变法
题型:综合题 难度:0.85 引用次数:8 题号:2184001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成诸侯。

——摘编自(战国策秦策》

材料二   为了促进鲜卑社会的汉化,他以非常坚决的态度将都城迁到了中华文化的中心地带洛阳。他对反对派进行了毫不留情的镇压,甚至处死了坚持民族服装打扮的皇太子。

——摘编自王柯《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材料三   下表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之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并说明该历史事件的历史影响。
(2)材料二中的“他”是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采取措施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简述表格反映出西汉前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大一统王朝所采取的措施(政治、思想方面)。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较易 (0.85)
【推荐1】物久则废,器久则坏,法久则弊,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改革发生在什么时期?这次改革有何作用?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3)从材料二的内容可以总结出这是变法的哪一点内容?
(4)材料二的改革有什么影响?
(5)材料三讲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6)材料三的改革有什么影响?
(7)结合三个材料说说我国当下应该如何改革。
2018-12-23更新 | 65次组卷
综合题 | 较易 (0.85)
【推荐2】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鞅颁布变法令规定:废除土地国有制,全面实行土地私有制,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这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中国通史》

材料二: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一一商鞅方升……此外商鞅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规定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五十亩为一畦。

——维基百科

材料三: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从材料看,这项法令的实行有什么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一项重要措施?材料一、二反映了商鞅变法在哪一方面的措施?商鞅的主张属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思想?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说商鞅变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2023-02-08更新 | 17次组卷
综合题 | 较易 (0.8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铸造铁农具示意图                                             山西出土的“牛尊”

材料二: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材料三:商鞅变秦法,恐民不信,乃募民徙三丈之木而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金,乃下令。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代表当时我国古代农业发展水平提高的两项重要标志是什么?这两种农业生产工具的使用有何重要意义(或作用)?
(2)材料二中“卫鞅”是属于哪家学派?“孝公”指哪国国君?
(3)材料三所述的是个什么事件?这么做目的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的影响(或作用)是什么?
2023-11-04更新 | 1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