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变革 >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 改革变法 > 商鞅变法
题型:综合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2 题号:2186286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能得甲首(甲士之首,也指军队中的小军官)一者,赏爵一级,益(增加)田一顷,益宅九亩,除(给予)庶子(类似奴仆)一人,乃得入兵官之吏。

——石磊译注:《商君书·境内第十九》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采取的改革措施和评价士兵军功大小的标准。

材料二   战国末期,随着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四海之内若一家”局面的出现,为全国大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为了摆脱兼并战争给社会带来的灾难,广大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渴望统一,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也希望结束战乱,出现一个长期安定的社会局面。当时西方的秦国,因为改革比较彻底,政治稳定,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最强。再加上这时有嬴政、李斯、王翦、蒙恬、尉缭等一批有作为的君臣,所以时人形容说,秦国要扫灭六国,就好比从灶台上吹灰那么轻易。统一已经是水到渠成的历史趋势。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秦统一的背景。

材料三   下表为汉武帝时期,各诸侯王国分封列侯表(共20个诸侯王国)

各诸侯国王子侯表(单位人)

城阳赵国中山淄川河间济北齐国长沙代国广川鲁国胶东梁国衡山
3324201711111111985311

——摘编自张伟《汉武帝实施新经济政策因素分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推行的措施。并简述该措施在当时的作用。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史记》载,商鞅变法前,“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瞿遇之(各诸侯国都把秦国当作未开化的蛮夷之族)”。孝公时秦国内有“君臣废法而服私,是以国乱,兵弱,主卑”,外有三晋攻夺秦河西地。强烈的忧患意识使孝公决心奋发图强,下令宣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据董成雄、王四达《“商鞅变法”的现代启示》整编


(1)根据材料一,归纳秦孝公忧患意识产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鸦片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侵略与欺凌,清政府统治的权威受到直接的冲击和挑战。但是,随着条约的签订和外国军队的撤离,清王朝统治者忘记了战争的耻辱和狼狈,长期以自我为中心使得清王朝统治者失去了应有的政治敏感,他们将《南京条约》看作是“万年和好”之约,中国社会在炮声沉寂后又昏昏睡去,天朝的人们仍然生活在“不变”的世界中,错失了崛起的良机。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在括号内填“正确”;你认为不正确,请在括号内填“错误”。
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缺乏应有的忧患意识,错失了发展的良机。(      )
B.《南京条约》是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对外条约。(      )

材料三   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正在通过“一带一路”打破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通过亚投行与人民币离岸结算部分地摆脱美元霸权,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千方百计挑动中国周边国家围堵中国,遏制中国实力增强。中国把美国围堵中国的压力转化为团结全国人民努力建设国家的强大动力,用一切手段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国防安全,并增强国际话语权“软实力”与科技、军事“硬实力”建设。

——鲁品越、王永章《“三大陷阱”:中国面临的新的历史性挑战》


(3)根据材料三,归纳美国围堵中国的原因及中国面对挑战采取的措施。
2023-04-27更新 | 62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对外战争),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记载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次改革?改革的哪项措施激励人们“勇于公战”?

材料二



(2)材料二的表格和图片分别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汉化措施?这场改革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3)两次改革是否都是成功的?它们能够成功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至少两条)
(4)从中国古代的变法改革到今天的改革开放,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2019-12-25更新 | 56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商君佐之,内立法度,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   (公元前356年,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明确规定:“缪(lu)力本业(努力搞好农业),复其身(免除徭役)。”……极大地调动了民众务农和作战的积极性。

——刘玉峰《商鞅变法农战政策和抑商政策之得失》

材料三   “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唐代诗人岑参的古诗《石犀•江水初荡谲》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哪次变法?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以什么方式来奖励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商鞅变法哪项措施最能体现当时社会性质的改变?
(3)材料三诗中称颂的人是谁的?请你用一句话简要介绍他的贡献。
(4)商鞅变法达到国富兵强的目的,他的变法措施中使秦国兵强的措施是什么?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措施又是什么?
(5)材料二、材料三中的两个人物,一位是著名的改革家,一位是著名的水利专家(国家)具有什么作用?
2022-12-09更新 | 4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