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变革 > 中华文化的勃兴 > 百家争鸣 > 孔子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 题号:2197749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出身于春秋后期鲁国没落贵族家庭,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又说仁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为政以德”。

材料二   秦始皇根据李斯的建议,当时只有《秦记》和博士官所藏《诗》、《书》、百家语以及医药、卜筮、种植之书可以保存,其余的各种书籍,特别是诸侯国的史籍和儒家一些著作,均下令焚烧。后又将提出非议的460多个儒生和方士全部活埋。史称“焚书坑儒”。

材料三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同时他重视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在郡兴立地方学校。

材料四   ……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

(1)根据材料一、说一说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2)材料二史实反映了秦始皇统治的特点是什么?“焚书坑儒”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但其目的相同,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请问现代社会治国的方略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治国方略塑造了中华法系。

——摘编自《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1)参照示例,依据材料一在儒家和法家中任选一个观点用所学史实加以印证。

学派

观点

史实

示例:道家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道”是天地万物的来源,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材料二   贾思勰在某农书中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我国黄河流域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为后世的农学著作提供了可以遵循的依据。该书不仅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古代自然科学史上的一颗明珠。下图为内容节选。

卷一   地势有良薄,良田宜种晚,薄田宜种早。……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卷二   选地,欲近上流……水清则稻美也。三月种者,为上时;四月下旬为中时:中旬为下时。


(2)材料二出自贾思勰的哪部著作?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材料三   西晋覆灭后,晋元帝逃往江南,在江左重建了东晋王朝。长江天堑,是一个限制南北的天然屏障,使中原战火不能直接延烧到江南。这时江南虽然还是一个经济落后区域,但永嘉之乱的后果“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每十六七、幽、雾、青、并、兖五州及徐州之淮北流人相帅过江淮,帝并侨立郡县以司牧之”。这对江南经济的开发起了直接的促进作用。

——摘编自《中国经济史论》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得以开发的原因
2023-01-11更新 | 15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真题
【推荐2】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世纪,孔子学说被宣布为帝国的官方教义,其经典著作成为学者和政治家的主要研究对象。直到2000多年后,也就是1911年满族王朝覆灭为止,孔子学说一直在中国居统治地位。”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620年,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写道:这些发明(美索不达米亚的车轮、轱辘和滑轮,埃及的握杆和曲柄等)远不如三大发明那么显著……它们是:印刷术、火药和磁铁(指南针)。因为这三大发明首先在文学方面,其次在战争方面,第三在航海方面,改变了整个世界许多事物的面貌和状态。”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中的“孔子学说”指什么?促使”孔子学说”成为帝国官方教义的政策措施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印刷术、火药和磁铁分别在文学、战争、航海方面是如何改变整个世界面貌和状态的?
2019-07-02更新 | 154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兼爱”(互爱互利)“非攻”(反对不义战争)“尚赞”(选贤举能)等思想至今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

材料二   凡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联合诸侯。

——班固《汉书艺文志》

材料三   其实佛教是一个极广泛的称呼,也可以说是印度带来的文化,渗透到中国的思想,文学,美术,建筑,科技和民俗各方面的一个概称。它一方面需要与中国固有的信仰不发生根本的冲突,才能两者相折衷的互相融合。另一方面则是在这条件下,它也就无孔不入。

——倪端《历史的主角黄仁宇的大历史观》


(1)材料一中“兼爱”“非攻”是春秋战国时期哪个学派的观点?“仁者爱人”又是哪一学派的观点且体现了这一学派的什么思想实质?
(2)材料二中,你认为描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有哪些影响?
(3)材料三中,你知道佛教是在什么时候“渗透到中国的”?请你举一例说明在中国是怎样“它也就无孔不入的”?
2024-01-31更新 | 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