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变革 >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 改革变法 > 商鞅变法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 题号:21996621
经济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史源远流长。

材料一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推动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昔日以等级分封制为相对封闭的小型社会逐渐演变为大型复杂的社会,这要求建立更加严密的管理体制。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纷纷进行变法,最终各自建立起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形态,为以后大一统专制帝国的出现,奠定了制度上的基础。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将下面的示意图补充完整。

材料二   ……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钳)左趾,没入其器物。郡不出铁者,置小铁官,便属在所县。



(2)据材料二归纳秦始皇与汉武帝在经济上巩固统一的措施。

材料三   由于对中国丝绸的刚需以及中国保持对外交流和交往的需求,丝路沿线大国把欧亚大陆东西两边早已建立起来的成熟交通网络,连接成一个有官方提供军事保护和后勤支撑的网络。通过这个有主干和支流的网络,欧亚大陆东西方的人员、信息和物资得以顺畅交流。

——《文明的交流互鉴从未停止》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交通网络”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读图、识图是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周王室对诸侯国控制力的下降,各国之间时有战争爆发,这些战争导致了国家的兼并。一些无情的统治者废除了他们的贵族制度,逐渐创造出一个官僚体系,管理民生和军事的官员忠于国君并从国君那里直接获得任命。具有管理国家和作战能力的人因其才能而非出身得到地位的上升。

——摘编自马立博《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



(1)上面是一位同学设计的商鞅变法知识结构图,请帮助他(她)完成。
填写说明:材料一是对战国时期变法特点的概括说明。方框B应填写商鞅变法符合这一特点的措施。
(2)观察地图,完成下列各题。

①图中方框 A 表示秦朝都城,它的名称是______。
②根据地图所示,秦朝东北部的郡是________郡。郡级驻所位于今天广东省的是________郡。

材料二 莫高窟第 323 窟开凿于初唐时期



                    张骞出使拜别图(莫高窟第 323 窟)

(约 7 世纪),窟壁绘有张骞出使西域图。该图讲述的故事是汉朝军队击败匈奴,获得两尊金人, 却不知道这是什么神,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寻访金人的来历。佛教徒认为张骞到西域后,发现两尊金人就是佛像,这是佛教传入中原的开始。

——摘编自沙武田《角色转换与历史记忆——莫高窟第 323 窟张骞出使西域图的艺术史意义》

材料三 元狩二年(公元前 121 年)“汉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一万骑兵走出陇西……打败休屠王,获得了祭天金人。”

——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译文)


(3)莫高窟张骞出使西域图讲述的故事,有的内容符合史实,也有的不符合。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选取符合及不符合的部分各举一例。(不符合史实的要求说明判断理由)
(4)下列图片选自连环画《三国演义》。

图 2 中发生了什么事情,致使出现图 3 曹操无力南下的局面?
2018-01-27更新 | 134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历史学习小组进行“触摸中国历史,展现东方文明”的研讨活动,邀你参加。

材料一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选自《中外历史纲要》

材料二   公元前350年,商鞅以孝公迁都至咸阳为契机,将原本分散的小乡、邑等自然聚落编制在一起,设立县,由国君派出官吏进行管理,职位不世袭。这种县制的推行,把分散的权力汇聚到国君手中。

——选自《中国通史》

材料三   魏主下诏:“魏之先(祖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四   孝文帝的南迁并不仅仅是首都的迁移,而是以迁移首都为手段、契机,进行了一场自觉地融入汉族的重大改革。尽管孝文帝33岁过早离世,但他的改革措施再也没有逆转,中国历史上掌握了政权的非华夏民族统治者最主动、最彻底的汉化,终于实现了。我们纪念华夏族的祖先,也应该纪念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各民族的祖先,不应忘记像孝文帝这样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壮大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伟人。

——葛剑雄《不变与万变》

(1)根据材料一写出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通过哪一种方式推动了社会转型。并写出商鞅变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回答,秦国的权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材料三反映了魏主的哪一项改革措施?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不应忘记孝文帝”的主要原因。
(5)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以下两个观点中选择一个加以论述。(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观点一: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
观点二:改革推动社会发展。
2024-04-04更新 | 18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中外历史上的多次改革,深刻影响国家的兴衰,推动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明治维新不是由于社会内在的成熟而引起的革命,而是由于外部压力所产生的立足于民族主义的“文化革命”。一位被恢复权力的年轻天皇的诏书被用来加强服装、发型的变化以及法律的变化;在这些变化中,新的学校制度的创立,新银行、新工厂的建立,与一支近代军队、一部宪法和一个新的政治秩序的建立并进,都是革命的目的。

——摘编自[美]弗兰克·吉布尼《明治:一次文化革命》

材料三   正是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参照系。借鉴其成功经验,资本主义起死回生。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就职,实施“新政”,“新政”是一场拯救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是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帮助美国及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渡过了空前大灾难。

——摘编自孔根红《危机与变革、前途与命运》

材料四   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奏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曲。“中国模式”的成功,带来了中国的发展,使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

——美国《时代周刊》

(1)材料一记载的是中国历史上哪次改革?这次改革对该国历史起到了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外部压力”是指什么?这次改革具有什么意义和局限性?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与苏联经济模式有何相似之处?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请说出“中国模式”是指什么?
(5)请结合以上改革,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2024-04-19更新 | 1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