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变革 > 中华文化的勃兴 > 百家争鸣 > 战国百家的代表及其主张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2 题号:2291799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商周政权统治者对其统治区域的民族施以宗法分封、德化怀柔、因俗而治、尊王夷等民族政策,有效推动了夏人、商人、周人的民族融合,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发展成为稳定的华夏民族。…诸子百家提出的政治“大一统”主张和华夷统一的民族观,以及各诸侯国为实现统一所作的努力,为中华民族的整体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

——摘编自韩国祥《中华民族政治“大一统”的历史发展及其价值研究》

材料二   秦之一统,不仅实现了对诸夏领域的一统,而且南平百越,北击匈奴,并南越、西南夷、西戎,建立起空前广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武帝)事实上是以儒家的“德治”做统一思想的工具,以儒补法,巩固“大一统”。

——贾益《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思考中国历史上的“华夷”与“大一统”》

材料三   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一般是依据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来确定,即所谓的“山河形便”。从元朝开始,行政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行省划分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力求破除东西横向走势的山川险阻,从而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

——摘编自李治安《元史十八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推动因素有哪些?
(2)材料二中为加强对“空前广大”国家的统治,秦朝在中央和地方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汉武帝“以儒家的‘德治’做统一思想的工具”所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元代行省划分的原则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2024·江苏盐城·二模 查看更多[3]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中华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汉武帝实行的哪一举措开始确立了“以儒学为正宗”的帝国文化?

材料二:辛亥革命……给予孔子儒学以巨大的冲击。但是……袁世凯宣布“整饬纲纪”,恢复学校“祀孔”“读经”,颁布《祭孔告令》,声称“……唯此孔子之道,亘古常新,与天无极”……一时尊孔复辟,甚嚣尘上……因此,“儒教不革命,儒学不转轮,吾国遂无新思想、新学说,何以造新国民”?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中华文化史》


(2)材料二中,袁世凯“颁布《祭孔告令》”的目的是什么?为了“造新国民”,近代中国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

材料三:屠呦呦的研发对人类的生命健康贡献突出。她的研究跟所有其他科研成果都不同,为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


(3)屠呦呦对人类的生命健康作出的“突出贡献”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2019-06-11更新 | 38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人心是决定历史走势的最强大政治力量,人心向背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政治力量对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君民关系如舟水】

材料一   唐太宗李世民曾多次与魏征等大臣商讨治国方略。魏征在认真分析和研究了历代兴亡的原因,特别是隋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后,向唐太宗提出:“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魏征的这个说法很有效,唐太宗不仅采纳了他的意见,而且以后还经常用这句话,来勉励臣下体恤民情。

——摘编自施建中《中国古代史(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等人商讨的“治国方略”,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主张。结合“隋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的相关史实,对这一“治国方略”加以说明。

【众人拾柴火焰高】

材料二

   

(2)在法国大革命不断深化的进程中,人民群众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材料二共同反映出法国人民的政治诉求是什么?除材料二以外,人民在推动革命的进程中还取得了哪些成果?(列举两例即可)

【众志成城事竟成】

材料三   1919年五四运动大事记(部分)

时间事件
5月4日北京三千多名学生游行示威,高喊“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等口号
5月7日起各地学生及社团纷纷响应北京学生的行动,举行游行、罢课、演讲等活动
6月5日上海开始出现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6月6日起斗争陆续扩展到20多个省区,100多个城市的学生、工人参加了运动
6月7日北洋政府释放北京被捕学生
6月28日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据张海鹏《中国近代史(1840-1949)》等整理

(3)目前,多数学者以6月初为界,把五四运动划分为两个阶段。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学者们划分的依据。最终,为什么“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国之大者在为民】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党史上的三次重大工作重心转移

——据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等整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中任意一次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原因。“三次重大工作重心转移”,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心向背”重要性的认识。
2024-04-26更新 | 62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世界文化史上独树一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甲骨呈奇——点亮文化根脉】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及甲骨文在中国文字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经典赏析——开启思想风暴】

材料二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老子

法不阿贵
……
刑过辟大臣。
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

百姓足。
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
君孰与足?

——孔子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孟子


(2)依据材料二、分别概括老子的核心观念和韩非的治国策略,并归纳孔子和孟子思想的共同点。

【图片解读——领略科技创新】

材料三   



(3)图二反映的是我国哪一科技成就?谁为此做出突出贡献?与图一相比,该项发明有何优点(从不同方面答出两点即可)?

【协和万邦——推动文明互鉴】

材料四   通过“丝绸之路”,我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良种马、植物等土特产,如胡桃、石榴等陆续传到中国。“丝绸之路”从西汉一直到以后的唐代一千多年中,始终是中西交通的要道,成为我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以及欧洲国家和人民加强联系,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白寿彝《中国通史》


(4)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西汉时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并依据材料概括丝绸之路的作用。
2024-03-23更新 | 1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