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 明朝经营边疆和对外关系 > 戚继光抗倭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8 题号:22950626
某班进行“中华英雄谱”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学习英雄人物的精神品质。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以下内容分别是两位革命烈士生前寄给亲人的红色家书

母亲:

我为了朝鲜人民的解放,为使祖国安全进行建设,使祖国的人民永远过着幸福的日子,为了保卫东方与世界的和平,我已光荣献出了自己青春生命,这是我感到最光荣的。

——儿:自兴

兄长:

吃水别忘了挖井人,吃食别忘了毛主席的恩,我们应永远跟着共产党走,积极生产,搞副业,努力支援朝鲜战争……弟在前方多杀敌人,把美帝鬼子消灭在朝鲜,保卫家和祖国……

——弟:重晚


(1)请你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将三位英雄人物与其相对应的言论用线段连接起来。
(2)请你根据材料二,任选一个英雄人物,结合史实参照示例撰写一份事迹梗概。(要求:从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主要事迹及影响等方面撰述,史实正确,表述完整,条理清楚,示例除外)
【示例】人物:林则徐
事迹梗概: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1838年底,道光帝派力主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1839年,在林则徐的主持下,将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3)根据材料三,请你写出与这两封“红色家书”内容相关的历史事件。通过家书内容,从这些英雄人物的身上,你能学到哪些高尚品质?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开放促进繁荣,封闭导致落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5世纪初,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珍宝。……1405—1433年,郑和率领船队7次下“西洋”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30多个国家地区。……

材料二 大事年表

1368年明朝建立
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
16世纪中期东南沿海抗击倭寇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9年清军击败沙俄侵略者后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1757年清朝下令只许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材料三 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清朝统治者又担心根据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实行“____”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以上材料均选自于人教版《中国历史》七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成祖派郑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习历史知识回答郑和下西洋最远达到什么了地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和清朝前期中华民族面对外来侵略取得的相同结果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朝根据形势当时对外实行什么政策?这个政策实施近两百年,分析这个政策对清朝后来产生的消极不利影响是什么?
(4)通过以上探究,请你谈谈你对外交政策的看法。
2023-07-02更新 | 34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2019年4月27日,在迎接第二届“一带一路”高峰合作论坛外国嘉宾的宴会上,习近平主席说:“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道出了中国在借“一带一路”建设上希望与合作国和平共建美好未来的愿望。回顾历史,中外交往中有和谐的真诚友谊,也有不和谐的战争阴云。结合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他在754年抵达日本,并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1)材料一中“他”指的是谁?
(2)“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些地区?郑和的远航有什么历史意义?
(3)为什么说“戚继光抗倭战争”是反侵略战争?
2019-07-19更新 | 31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南方北方
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人口(户)占全国人口数比例
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
唐代392041543.2%514852956.8%
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

——杨远《西汉自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1)依据材料一归纳表格中数据反映的历史信息,据此信息说明唐宋时期的经济现象并简述其原因。

材料二(北宋)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城市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材料三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能力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最终绿洲古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价值。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

材料四就基本层面而言,宋元以前的中华民族是以一种较为开放的心态与海洋打交道的。只是到了元末明初之后,随着国家海洋方面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甚至成为统治政权的隐患时,原本日渐开放的海洋观念意识才开始转变方向。这就致使海洋观的开放趋向始终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也是由中国封建社会的根本特性所决定的。

——摘编自吴珊珊、李永昌《中国古代海洋观的特点与反思》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末明初之后中国海洋安全隐患的表现及中国对外关系的变化。
2022-04-18更新 | 15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