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变革 >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 改革变法 > 商鞅变法
题型:综合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302 题号:3834793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与发展的不竭动力。改革属于制度上的创新。古今中外,任何王朝、国家的强大都与改革有离不开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 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
——毛泽东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君,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
材料三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秦孝公卒,太子立,发吏捕商君„„车裂商君以徇。
材料四 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之上。
材料五 由于日本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大规模吸收中国文化,以促进本国文化发展的经验,日本人把移植外来文化视为当然的事情,只要能够适应形势,任何需要的东西都可以从海外引进,既无顾虑也不以为耻。
材料六 1868年,一支近百人的日本政府使节团,前往欧美各国进行考察。他们看到西方发达的制度后,下决心向西方学习。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1)材料一认为“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 请结合其变法措施加以说明。并指出变法的理论基础。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商鞅变法在当时产生了哪些社会影响?
(3)北魏成为汉化先行者得益于谁的改革?根据材料四,概括隋朝统一的基础。
(4)根据材料四,指出日本历史上大规模吸收中国文化而进行的重要改革及其影响。
(5)材料五中,日本政府向西方学习,又进行了什么改革?它使日本转变为什么性质国家?三十年后,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学习日本这场改革发起了一场什么运动?
(6)30年前,在邓小平倡导和带领下,中国人民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其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列举改革开放的主要表现。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君在秦国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废井田阡陌;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土地。所以秦国出兵无不胜,夺取大片土地,罢兵勤耕织,国家日益富强,所以秦国无敌于天下。

——摘自《战国策·秦策三》

材料二



秦朝刺史大夫印章   汉朝刺史官印             金缕玉衣

材料三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摘自魏收《魏书》


(1)材料一中的“商君”指的是谁?根据材料一写出商君变法的两条措施。说一说商君变法所起的历史作用。
(2)秦朝的御史大夫和汉朝刺史的职权有何共同之处?汉朝诸侯王墓室出土的金缕玉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汉初年诸侯王势力的强大,已威胁中央权力。为此,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来解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孝文帝对哪个政权进行了汉化改革?写出孝文帝推动鲜卑族整体汉化起到了什么作用?
2023-02-21更新 | 23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2】古今中外,谁排斥变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谁就会被历史淘汰。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应付频繁的战争,宫相查理马特尽量增多自己的封臣,并授给他们土地作为采邑,以后封臣取得采邑渐成惯例。由于土地不足,查理马特曾没收教会土地以赐予封臣,由此他有强大的骑兵队伍,查理曼进一步推行封臣制,越来越多的高级官吏、主教、修院长等也得到采邑,成为国王的封臣。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的观念日益流行。封臣制和采邑普遍结合,采邑事实上大都成为封臣的世袭地产,世袭的采邑常被成为“封土”。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二   改新诏书是新政权施行改革的基本纲领,主要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一)废除皇室和贵族的私有土地和部民(部曲),收归国家,是为公地公民,对大夫以上高官贵族赐以封食(三)造户籍、计帐(赋税簿账),施行班田收授法。凡田长30步,广20步为1段,10段町(段、町为日本古代田积单位)。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1)据材料一,找出查理·马特改革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封君封臣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2)材料二是指日本历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这一事件前后日本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一、二涉及两次改革的共同性质是什么?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举一例与材料中两场改革同性质的历史事件。
(4)以上材料反映的改革,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2019-11-07更新 | 106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3】历史虽然是过去式,但历史并不是不可触摸的。奋飞中学七年级(1)班历史兴趣小组为了探究“春秋至秦汉时期”这段历史,采取了多种探究方式,请你也参与进来吧!
【搜集名言——汲取思想智慧】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


(1)阅读同学们搜集的有关中国古代思想家与改革家的名言,请你任选其中一位,概括其思想主张。通过这些名言,我们可以学到哪些精神?
【构建网络——见证制度自信】
(2)依据所学知识,将下图中的空格处补充完整。

【比较数据——分析发展趋势】

材料一   据《变迁中的古代社会》统计,公元前722~公元前464年的259年中,38年没有发生战争;公元前463~公元前222年的242年中,约89年没有发生战争。


(3)这一“变迁”发生于哪一历史时期?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而言,这一时期总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解读史实——归纳民族关系】

材料二   及至始皇……振长策而御宇内……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4)从材料二中,我们可以获取哪些有效的历史信息?由此可以看出汉族与匈奴族的关系如何?
2021-03-12更新 | 4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