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变革 > 中华文化的勃兴 > 百家争鸣 > 孔子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2 题号:5399691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城镇的兴盛,传统社会秩序受到猛烈的冲击,中国历史进入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动乱频繁,各国纷纷变革,许多人对变革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出现了诸子百家;教育的兴起,造就了大批具有丰富知识和阅历的文士,稷下学宫就是当时的学术交流中心。


(1)依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
(2)历史活动课上,四位同学在表演“诸子百家”论治国的短剧时,说了下列台词,请在括号内写出这四句台词的代表人物。
A.“民贵君轻,仁政于民” (    )
B.“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    )
C.“爱人如己,崇尚和平” (    )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    )

材料二 孔子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

——钱穆《国史大纲》


(3)孔子“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的举措是什么?
材料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材料中孔子的这些言论告诉我们哪些学习的道理?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承载着生生不息的民族力量和自信。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宝库。

——赵可金《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丰富内涵与理论价值》


(1)材料一体现了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是哪一位大思想家?其核心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材料二



(2)文物和文化遗产是文明的历史见证,将上述文物或文化遗产根据其所处时代按先后顺序,进行排序          (填序号),其中①出土于     

材料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存续的灵魂……。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所蕴含的智慧、理念、气度、神韵,涵养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信与自豪。


(3)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华文化以“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试举一例说明。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你认为应该怎样增强文化自信?
2021-06-11更新 | 32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他生活在春秋晚期,30岁左右便收徒讲学,前后从事教育40多年。相传他有弟子3000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成为后世传颂的格言。他提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主张以“为政以德”。

——《历史上的那些名人》

材料二   他生活在战国末期,曾是荀子的学生,他强调“法治”并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理论。

——《历史上的那些名人》

材料三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材料二中的“他”属于哪个学派?
(2)材料一、二中的“他”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分别是什么主张?
(3)材料三中董仲舒的建议可以概括为什么措施?对当时和历史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2021-01-27更新 | 17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汉朝建立后,先秦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皆有儒生弟子传承。汉武帝时期,“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向风”。政府设立五经博士,博士虽不参加实际政务,但常得预闻政务会议,因此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自此渐有文学入仕之正途。

——摘编自《汉书·儒林传》、钱穆《国史大纲》等

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我们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

——摘编自刘家义《坚定文化自信担当文化使命》

(1)材料一图A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在教育上主张“______”,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战国时期,孟子主张实行“______”,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图B韩非是______(学派)的集大成者。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______”,要求人们要互爱互利。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巩固儒学的主要措施,并指出其巩固儒学的目的。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化自信”的认识。
2024-01-25更新 | 1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