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世界古代史 > 封建时代的欧洲和亚洲 >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 古代日本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3 题号:7281527
探究问题

时间7世纪中期
主要内容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哪国的什么改革?
(2)上述材料反映的改革是该国向哪国学习而进行的?
(3)诏书是谁颁布的?
(4)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改革在该国历史上具有怎样深远的影响?
(5)通过对该国这次改革的学习,你有什么感想或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知识点】 古代日本解读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本学期我们接触到世界史,世界各地区不同文明,不同的发展面貌带给我们不一样的体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位日本历史学家这样宣称:“在我们的文明中,任何看起来本质上属于日本的东西,实际上都是舶来品”。早在6世纪,就出现了一个中国的日本,自1868年起,又出现了一个非常成功的日本。日本具有非常明显的可塑性,它把借来的许多东西转化成自己独特的文明。

——据《文明史一一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二   所谓的封君封臣制,就是以土地的层层分封、占有为基础,以封君和封臣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为纽带的封建等级制。首先是国王将全国土地留下一部分作为王领后,将其余的分授给大封建主,国王成为封君,被分封的人就成为封臣。大封建主在获得土地以后,也将其中一部分划为自己直接经营的领地,其余的则再对中等贵族进行分封,大封建主成为封君,而受封者也成为封臣。这一级受封者也作为封君将部分土地分封给骑士,让其作为自己的封臣。这样,在各个等级之间,都筛结起相互统属和依附的封君封臣关系。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材料三   在中世纪,城市本身的结构就明确反映出了城市同农村是分离的,每座城市都筑有完全封闭的城墙,并严格把守城门,这一方面是为了抵御外敌的入侵,另一面则是用来将它同周围的农村分离开来;中世纪的城市也是一个自治团体,这种自治同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相对于封建领主统治的自治,另一方面则是自我管理或自我统治.……而包围着它的却是一整套以束缚个人自由为特征的封建体系。

——徐亚芳《浅论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条件及特点》

材料四   在十字军东征之后(1096~1291)的几个世纪时间里,……权力由封建减堡向城市的转移,是一个缓慢而逐渐的过程……城镇变得越来越富有,封建领主却越来越穷……城市不断地成长壮大…。

——房龙《人类的故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什么事件导致6世纪“出现了一个中国的日本”?它对日本社会发展起到了怎样的推动作用?依据材料概括日本文明的特点。
(2)材料二中维系封君与封臣之间关系的基础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种制度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的主要特点。
(4)在欧洲中世纪,“权力由封建城堡向城市的转移“是指什么现象?主要通过哪些手段实现?这种权力转移的法律意义上的保障是什么?
2020-12-11更新 | 33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的国体之所以被称作民主,是因为权力不是被少数人而是被所有人民所掌握。当私人纠纷产生时,所有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正像我们政治生活是自由开放的那样,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二:六世纪下半叶,社会矛盾尖锐,社会秩序几近丧失,国家衰落,日本皇室决心改革,以振兴国家。


(1)材料一中“我们的国体”指的是什么?在当时人民掌握权力的最高机构是什么?
(2)材料二中日本效仿哪个国家的制度进行的哪场改革?改革在日本历史上产生了怎样影响?
(3)通过以上改革,说说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2021-10-07更新 | 21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土地是民生的基础,土地关系的变化影响着社会发展的面貌。东西方许多统治者非常重视土地关系的调整。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偿地赏赐,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成为封臣……11世纪,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

——摘自统编教材九年级历史上册


(1)根据材料一分析,法兰克王国土地分封改革前后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封君与封臣关系的特点。

材料二 庄园内的一切生产都是为了供应领主消费和依附农民及其家庭的生活需要,只有庄园不能生产的如盐、铁等,才从行商手中购取。庄园经济的兴盛时期约在9—13世纪。它的形成大约和生产力低下有关。14世纪起西欧经济变化剧烈,庄园主纷纷放弃自营地,货币地租流行,农奴也通过各种途径取得人身自由,劳役制庄园趋向瓦解。

——《浅析日本与西欧庄园制产生的异同》


(2)材料二中第一句话反映出西欧庄园典型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西欧庄园瓦解的原因。

材料三 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摘自统编教材九年级历史上册


(3)材料三中租地农场里的劳动者和租地农场主之间是什么关系?材料二、三土地关系的变化对西欧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什么积极意义?

材料四 凡田,六年一班,神田、寺田不在此限。若以身死,应退田者,每至班年,即从收授。《田令》关于租税,效法唐朝租庸调制,受田农民须向国家交谷(租),服劳役或纳布代役(庸),交地方土产(调)。中央设二官,八省,一台;地方设国、郡、里,废除世袭贵族的特权和称号。


(4)材料四中的内容反映的是哪一改革?材料一与材料四反映的这两次改革在影响上有何共同之处?
2022-10-10更新 | 6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