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变革 > 动荡的春秋时期 > 春秋争霸 > 晋楚争霸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5 题号:771387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城濮之战)公元前632年,晋国楚国为了争夺中原霸主,在城濮交战,四月初一,楚军进至城濮。初二,双方对阵。楚方:四万二千余人;晋方:三万两千五百人。楚军大败,旋即双方作罢,此战奠定了晋文公的霸主地位。

材料三:(长平之战)公元前262年,秦军进攻赵国长平,双方数十万大军对峙3年.赵军投降。为了彻底削弱赵国,除了240个年幼士兵被放回赵国报信,其余40多万士卒全被活埋。


(1)根据材料一思考这两幅地图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什么特点?战争的目的发生了什么变化?
(3)依据材料谈谈如何评价战国时期的战争。
【知识点】 晋楚争霸 七雄征战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材料阅读,请回答:

材料一: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世纪·周本纪》

材料二:“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1)根据材料一回答,春秋时期诸侯取代周王室操纵了国家政治,使得整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2)桓公在春秋时期最先称霸,请问他是哪一国的国君?

(3)桓公为什么能“霸诸侯,一匡天下”(或桓公最先称霸的原因是什么)?

(4)除了桓公外,晋、楚、秦先后称霸的国君分别叫什么?

2017-11-25更新 | 61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共10分)

材料一:



(1)图中显示的是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在①——④对应的序号上填写图中人物相应的身份。

材料二: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为春秋时期。此时周王室的实力和威望一落千丈,诸侯国各自为政,社会处于动荡状态。

——摘编自华师版《中国历史》


(2)请写出春秋时期的霸主两位。

材料三:“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这是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中的诗句。东周的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战事连绵,干戈不息,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3)依据材料三,请列出“七雄”在这一时期发生的著名战役三例。
2022-10-29更新 | 26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山西地处河西之地,是人类初曙的发源地,山西南部更是“最早的中国”所在区域。晋国的历史变迁见证了从西周到春秋战国的时代变迁。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代,叔虞为周成王的胞弟,据传叔虞与成王玩耍,成王把一桐叶剪成一个似玉圭的玩具,对叔虞说:我将拿着玉圭封你。于是周成王把唐封给叔虞。唐在黄河、汾河的东边,方圆一百里。史称“桐叶封弟”。

——典出《吕氏春秋·览部》


(1)材料一中的历史典故与哪一历史制度有关?周朝实行这一制度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二

齐桓公改革
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打着“尊天子,禳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
晋文公改革
重用狐偃、赵衰等人,修明内政、整饬法纪,增强军备,施惠百姓,发展生产。接受狐偃“尊王攘夷”的主张。

(2)阅读材料二,归纳齐桓公与晋文公称霸的共同原因。

材料三 晋国在称霸过程中,不仅灭掉周围三十余国,兼并了部分戎狄部落,还向东夺取了卫、郑、鲁等国的部分土地……

——《政区地理山西历史》

材料四 戎狄多居山间,车战难以施展,步兵作战灵活敏捷,故戎狄揸长于步战。晋国吸取戎狄军事文化优势,逐步变车战为步战。

——《三晋古文化源流》


(3)根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诸侯争霸活动产生的影响。
     材料五

     春秋青铜附耳凤螭纹蹄足镬鼎
   此鼎发掘于一座春秋大墓,墓主人是晋阳城的缔造者——晋国卿大夫赵筒子。墓内出土两组七个青铜列鼎。最大的一件青铜鼎高1米,口径1.04米,是国内已知最大的春秋大鼎。
(4)阅读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材料中的现象反映了春秋时期什么社会状况?
2019-11-23更新 | 5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