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变革 > 中华文化的勃兴 > 百家争鸣 > 百家争鸣的背景、影响
题型:综合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42 题号:874388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老子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思辨色彩。他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等。

材料二:如下图


材料三:墨子的思想体系有两大核心:一是“兼相爱,交相利”,即所谓的 ;二是反对“攻伐无罪之国”,即所谓的 。


(1)你如何理解材料一中的“思辨色彩”?最能体现老子的思想思辨色彩的著作是什么?
(2)材料二图中的历史人物是谁?在政治上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 在教育上,又提出了什么主张?(至少列举两点)
(3)材料三的横线处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4)三则材料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哪一时期的什么局面?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1】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极大地影响了亚洲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法家、纵横家等都开办私学,聚徒讲学,各家在讲学活动中创立了新的学派,在理论上自成体系,标新立异。其中以儒家和墨家的规模比较大。儒家设立的私学,首推孔子。据史书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摘编自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史》

材料二   孟子认为“大丈夫”是人生的最高目标,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孟子所谓的“大丈夫”具备四种重要的德行,“恻隐之心,人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禅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全力发展此“四端”,便会成为具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

——摘编自《中国通史》

材料三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材料四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以及所学知识说出墨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各一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孟子认为“大丈夫”应具备怎样的道德规范?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孟子的政治理想。
(3)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三,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有何重要意义?
(4)根据材料四以及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如何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2020-03-17更新 | 95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2】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何特点?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谁?

材料二:尽管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也促进了中原各地区……与周边族群的交流与融合,为秦汉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诸子心系天下,百家新说迭出,汇聚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这一时期“兼并战争”的影响。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源头活水”是什么?

材料三: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时期……以空前繁荣的经济文化、众多的人口和广大的地域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及凝聚的核心。秦汉的统一与边疆的开发,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创造了各民族共为一体的“华夷一统”的现实。

——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3)根据材料三,指出秦汉时期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产生的影响。

材料四:为适应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北魏统治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迁都洛阳后,北魏仿照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提倡鲜卑人……等。这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为各民族的融合创造了条件。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史》


(4)根据材料四,指出这是中国古代史上的哪场改革?列举改革的一项具体措施。
2024-01-27更新 | 20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3】中国古代的长城

材料一   公元前8世纪—前3世纪,社会经济发展,战争不断加剧。为了彼此设防以及与周边少数民族斗争,齐、楚、魏、赵、燕等国先后在边境大规模修筑了长城

——摘编自叶小燕《长城史话》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长城大规模修筑的历史时期并概括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材料二   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为了巩固秦帝国的安全,防御北方强大游牧民族的侵扰,秦始皇下令大修长城,同时在长城沿线设十二郡,移民前往开发,发展农牧业生产。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下令沿丝绸之路修筑了河西长城,其烽燧、亭障远出西域,并大量发展了屯戍和民田,对保障这条对外开放大道的安全、畅通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而,汉代多数时间丝绸之路上各国使节、商旅往返络绎不绝。

——摘编自罗哲文《罗哲文谈长城》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秦汉时期大规模修筑长城的条件及作用。

材料三   清朝初年统治者十分重视长城的防卫作用,顺治在西北长城附近设置“镇”和卫所等军事建制,设总兵统领。康熙、雍正、乾隆在取得平定准噶尔叛乱等军事胜利后,逐步放弃了大规模修筑长城,转而采取其他措施巩固边疆。之后长城沿线的边口互市逐渐兴盛起来,蒙古商人在长城沿线以高牧产品与汉族商人开展广泛贸易,至乾隆年间,张家口、归化城、多伦等长城沿线的贸易中心大小商号林立,商贾云集。

——摘编自徐永清《长城简史》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出清朝统治者对修筑长城态度的变化及原因。概括康熙以来长城沿线一带所发挥的作用。
2024-01-25更新 | 5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