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863计划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8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中期以后,以航天技术、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的世政治制度的先进性决定了经济改革的成败。世界性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促使科学技术获得飞速发展,超过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为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自力更生,取得“两弹一星”的重大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事业有了进一步发展,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都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十分重视国防科技研究,邓稼先等一大批科学家为此进行了不懈努力。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在王大珩等科学家的建议下,我国形成了“863计划”纲要,选择航天技术、信息技术等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目前,在该技术的推动下,我国在许多研究领域已取得重大突破。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科学技术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2)据材料二、三,请按一定的标准对相关成就进行分类。
(3)综上所述,你从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中获得什么启示?
昨日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南省信阳市息县城关中学九年级下学期联合学情调研历史试卷
2 .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风雨兼程,奋斗不息,取得辉煌成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世界范围内,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从制度选择的层面去考察,无非有两条: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从具体路径选择的层面去考察,按照陈云的说法:“工业化不外三条路:重轻并进,先重后轻,先轻后重。走哪一条路,要看我们的国情。”

——摘编自《毛泽东思想通论》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建国初期进行工业化建设的第一个总体规划。该规划在实施中选择了材料一中陈云所说“三条路”中的哪条路?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实力伴随经济发展同步壮大。2017年,全国研发人员总量达到621.4万人,是1991年的6倍,科技创新队伍不断壮大。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屡创新高,2002年首次突破国内生产总值1%2017年提升至2.13%。整体上已超过欧盟15国平均水平。我国先后与法国、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签订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科技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国家对外开放的最前沿。

——摘编自《巨变:改革开放40年中国记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发展的特点。

材料三   19782021年中国经济变化简表

年份

1978

1990

2000

2017

2021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3678.7

18872.9

100280.1

832035.9

1143669.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343.4

1510.2

6255.7

36396.2

47411.9

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33.6

686.3

2282.1

13432.4

18930.9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78—2021年取得的经济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主要原因。
7日内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四川省眉山市中考文科综合试题-初中历史
3 . 结合材料信息与所学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社会热词与社会变迁”自行拟定一个主题,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且观点明确;史实正确,论据充分;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达完整。)

从"新常态"到"高质量发展",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蓝天保卫战"到"碳达峰、碳中和",以及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互联网+、工匠精神、定向调控、精准调控等等,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些热词映射出发展之变、动力之变、路径之变、调控之变、收获之变、指向之变,就像一条昂扬向上的曲线,勾勒出一条中国经济强劲的发展轨迹。

7日内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部分中学中考模拟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世纪欧洲价格昂贵的羊皮纸和落后的抄书形式限制了文化的传播与普及,随着造纸术、印刷术的传入,反映人文主义思想的著作风行欧洲大陆;火药和火器的传入不仅对作战方法本身,而且对统治和奴役的政治关系起了变革的作用,要获得火药和火器,就要有工业和金钱,而这两者都为市民所占有,因此火器一开始就是反对封建贵族的武器;由于指南针的应用,地图的准确性加强,哥伦布正是凭借根据“地圆说”所绘制的海图去扬帆探险的。

——摘编自沈定平《中国四大发明对西欧文明的影响》

材料二: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机器大生产的产品远远超出英国国内市场的容量,需要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工厂生产需要的原料多来自世界各地。同时工业革命也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手段及轰开落后地区大门的坚船利炮。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产阶级的全球扩张把整个世界连为一个整体……1846年,英国煤炭年产量已经达到4400万吨,英国成为欧洲乃至全世界第一大产煤国。从此,英国到处都建立起大工厂,那些高耸入云的烟囱喷出缕缕烟雾,庞大的厂房发出隆隆的轰鸣,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

——摘编自熊焰《低碳之路:重新定义世界和我们的生活》

材料三:随着战后科技革命的开展,农业人口急剧减少,从事信息生产的人员迅速增加,智能因素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电脑的使用缩短了产品的设计时间,产品更新换代快,家用电器日新月异,人们甚至可以在家里与医疗信息库接通。科技高度发展,武器的破坏力剧增,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反而受到制约。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四:1988年,邓小平首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他还指出:“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1995年,我国正式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在这一战略的指引下,我国“九五”科技攻关,获得2万多项成果,累计创造综合经济效益4300多亿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具有世界意义”的观点进行具体说明。
(2)据材料二,概括工业革命的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二战后科技革命带来的影响。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科技水平取得巨大飞跃的原因。
7日内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海南省海口市中考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4九年级下·全国·专题练习
5 . 科技创新是国家强盛之基、民族进步之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科技企业的崛起,美国开始了对华科技企业的种种打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随着我国科技强国的加快建设,美国正不断调整对华科技政策。中美科技的竞争仍在继续,智慧应对是我们的不二选择。

——摘编自陈淑梅《中美科技竞争的态势与前景》

根据材料,中国如何应对中美之间的科技竞争?
2024-06-10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通关07 开放性试题专练-备战2024年中考历史抢分秘籍(全国通用)
6 . 科技的进步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11840年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在世界科技发明中的比例

——依据人教版《普通高中历史必修③》绘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的地位变化情况,并分析中国角度分析1501—1840年中国科技逐步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认为中外差距主要在军事装备上,从长远的国防意义上考虑,必须取得外国的船炮。租借不如购买,购买不如自造,于是积极倡导引进西方造船制炮的机器和技术,创办军事工业。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19世纪60年代引进的机器是哪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此次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什么时代?

材料三   下图为新中国成立之初宣传画《发展科学奖励发明为加强祖国工业,农业,国防建设而奋斗!》(局部)。

——沈榆、孙弋《强国图志:从宣传画里看新中国发展之路》

(3)据材料三,说说你对画作内容的理解。
(4)下图为某校学生绘制的中外科技发明思维导图,请你选取2点科技发明成就,并简述选取的的理由。(要求:中外发明各举一例)

2024-06-06更新 | 73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末,国际关系急转直下,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政策,苏联也单方面撤走了支援中国的所有专家,撕毁了已经签订的技术合同,给我国刚刚起步的科技事业带来了难以估量的重大损失。在突如其来的发展困境与外部压力面前,毛泽东进一步坚定了走自力更生道路的信念,以一种充满辩证法的乐观主义精神认为,这未必全是坏事,正好迫使我们自力更生。

——摘编自王东海《自立自强视域下毛泽东科技创新思想探究》

材料二   邓小平说:“我们引进先进技术,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有利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寥寥数语,揭示了邓小平科技创新思想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即发展高科技,实现科技创新,是为了国计民生,为人民谋利益。“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越高越新,我们也就越高兴。不只我们高兴,人民高兴,国家高兴。对我们的国家要爱,要让我们的国家发达起来。”将实现科技创新与人民的幸福联系起来,这是最本质的联系。

——摘编自宇文利《邓小平科技创新思想的基本内涵》

材料三   “人造太阳”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对加快实现聚变发电具有重要意义;“爱达·魔都号”正式命名交付,自此中国人可以乘坐国产大型邮轮出海旅行;全球首条1.2T超高速下一代互联网主干通路正式开通,为我国建设超高速下一代互联网提供技术储备……回望2023年,我国科技创新捷报频传,大国重器频频上新,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写下生动注脚,为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支撑。

材料四   欲致其高,必丰其基;欲茂其末,必深其根。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做好科技创新这篇大文章,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材料五   清华大学教务处于2024年3月18日讨论通过了颠覆性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实施细则(试行),成立虚拟“巅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学生设立项目为主要开展方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培养的政策空间和育人资源,让学生自主成长为有胆识、有基础的创新人才,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打造一支生力军。

(1)据材料一,指出毛泽东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在毛泽东这一思想主张的指导下,我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
(2)由材料二可见,邓小平认为我国进行科技创新的目的。
(3)据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毛泽东和邓小平在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上起到的相同作用。
(4)请你揭开材料三中大国重器频频上新的密码。
(5)据材料四概括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请阐明理由。
(6)请揭示材料五的主旨内容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作用。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后备军,现在的你打算如何做?
2024-05-31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中考三模历史试题
8 . 未来属于青年

材料一

北京大学学生起草的《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上海学生联合会印制的传单《商家千万注意》天津学生散发的宣传单《欲雪国耻必须自强》
务望全国工商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死活关头,争这一点。泣求诸君,努力坚持,目的不达,店门不开,救得中国……救得山东,救得被拘的爱国学生。同胞速醒,群策进行……
急收旅大,保我神州……
坚持不懈,以免后忧……
如此进步,能占胜优
(1)依据材料一,写出五四运动的性质。从角度一、二中选择其一,仿照示例,说明青年学生对社会进步的作用。(示例角度除外)
示例:
角度一角度二角度三
五四运动的先锋凝聚民众力量传播新思想
角度:传播新思想
说明:青年学生在全国各地向社会各界呼吁宣传,要争取民族独立、国家自强,传播了爱国、民主、科学、进步的新思想。

材料二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广大青年积极参与到全国的捐献热潮中,如青年演员常香玉带领剧社巡演170场,将所得捐献购买了一架战斗机。在农、工、商等各领域还开展了生产竞赛,“一切为了祖国”成为国内青年的行动口号。全国各地青年积极报名参军,中国人民志愿军中青年指战员占66%。21岁的黄继光用胸口堵枪眼光荣牺牲,26岁的邱少云为保证战斗胜利被烈火烧身而牺牲,21岁的罗盛教为救落入冰窟窿的朝鲜少年光荣献身。

(2)依据材料二,概括青年为抗美援朝战争做出的贡献。指出其体现的抗美援朝精神。

材料三   1986年,我国制定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863计划”造就了一批既有深厚专业造诣、又能把握高技术发展方向的战略科学家和青年领军人才。1989年“青年星火带头人”活动,把新技术成果引入农村,农村出现一批科技后备科研和工程技术队伍。新时代以来,国家制定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中国科协实施“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青年人敢啃“硬骨头”,勇闯“无人区”,“十年磨一剑”。北斗导航等国家重大工程中,团队的平均年龄刚过30岁。

(3)依据材料三,说说社会进步与青年人发展之间的关系。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作为青年的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2024-05-31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北京市西城区中考二模历史试卷
9 .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共十七大报告

材料二   经过对政治、经济、国际环境诸多方面利弊得失的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之后,大家认为必须从发展原材料、能源、机械制造等重工业入手。得出这样的结论,其理甚明……我们亟需建立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这些因素是客观现实,不是我们的主观意志可以改变的。

——薄一波在《若干重大历史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材料三   新时期以来,工业化演进的因素开始由单一因素转变为多元因素。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通过,促进了以个体工业与私营工业为主的非公有制工业的发展,“三资”工业产值所占的比重也不断提高。工业内部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在重工业稳步增长的同时,轻工业整体上也有较大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旧的工业产业结构,并形成了新的产业结构,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广泛兴起。

——任保平《新中国60年工业化的演进及其现代转型》

(1)材料一中,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样的结论”具体指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得出“这样的结论”背后的原因有些?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工业化的发展趋势。
(4)综合上述材料和探究,谈谈你对我国“工业化”的认识。
2024-05-30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十年来,我国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展技术持续进步,产业国际竞争优势持续巩固。到2021年,我国风电机组产量占据全球2/3以上市场份额,光伏产业为全球市场供应了超过70%的组件。这说明(     
A.中国光伏发电全球第一B.新能源发展改变生活方式
C.技术进步助力国际竞争D.科教兴国推动新能源发展
2024-05-17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南省洛阳市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