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改革开放之前的教育概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 道试题
2024九年级下·山西·专题练习

1 . 三晋大地,物华天宝。晋老师设计了“大美山西·我的家乡”的主题式作业。请完成下面小题。

1.走进临汾市博物馆,了解国宝传奇。下面图文信息主要反映了(     

《赵城金藏》(局部)

《赵城金藏》是我国宋代第一部木刻版大藏经《开宝藏》的翻刻本,全世界只此一部,被誉为“天壤间的孤本秘籍"。1942年,日军企图抢劫这一稀世珍宝,在延安的中共中央命太岳区八路军连夜秘密抢运,“人在经卷在,与经卷共存亡”。最终,中国共产党从“虎口之下”抢运《赵城金藏》,使得国宝免遭日寇洗劫。
A.山西物质文化遗产众多B.日本侵华战争对我国文物造成了巨大损失
C.《赵城金藏》成书于汉代D.中国共产党为保护中国文物作出巨大贡献
2.同学们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制作了下面的大事年表。据此拟一个恰当的主题(     
1952年,山西成立各类学校27000多所。
1949年至1965年,全省共扫除文盲248万人。
到1996年,全省提前完成了普及小学阶段义务教育的历史任务。
截止到2008年,全省共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630所,比1978年增加了420所。
2008年秋季开始,全省免除了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
A.职业教育结出硕果B.义务教育初见成效
C.教育在曲折中发展D.发展中的山西教育
7日内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黄金卷08-【赢在中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中考历史模拟卷(山西专用)
2 . 20世纪50年代,中国出现学习俄语的热潮;到了80年代,英语取代俄语成为首选外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小语种也流行起来。“外语热”的变化适应了(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2024-05-25更新 | 6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3 . 少年儿童是历史的亲历者,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萌生了儿童教育。秦汉以后,伦理道德和儒家文化知识是儿童教育的主要内容。儿童在私塾教师训导下,对《弟子规》《增广贤文》等蒙学教材反复背诵,倒背如流。中国古代思想家大多认为儿童教育应当从严入手,严慈结合。近代教育学家则主张“民主精神”,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和天性。1904年田汉在上海创办的“育婴堂”,是我国最早的儿童教育机构之一。此后,幼儿园、托儿所、小学堂等公共教育机构相继涌现,它们开设品德修养、自然、格物、生理卫生等一系列课程。

——摘编自颜星《中国古代的儿童教育》、朱永新《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儿童教育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儿童教育发生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1949年以来党和政府关心少年儿童成长部分大事记

1949年毛泽东给《中国儿童》杂志社回信并题词“好好学习”
1953年新中国第一座少年宫中国福利会少年宫正式启用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
1992年发布《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
2007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政府工作报告》,决定将15种传染病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对适龄儿童进行常规接种
2009年已建立17个动画产业基地,已有523家出版社出版少儿读物
2016年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出台《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切实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

——据新华社报道《在祖国的阳光下成长——党中央关心少年儿童纪实》等整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9年以来我国少年儿童命运彻底改变的原因。

图1:《少年人》
(意大利画家帕米贾尼诺1525年作)

画面透出安宁、和谐、协调的恬静之美,将一个普通的人儿绘成了现实生活中的理想之美,呈现出惊艳的光辉

图2:《推手推车的男孩》木刻画
(选自L席莫宁《矿区与矿工》)

19世纪初,工厂主和矿主强迫年仅五六岁的儿童每天工作16小时—而且常常是处在相当危险的条件下。资本家仅提供食宿以换取他们的劳作。由此带来的疾病、工伤和文盲使贫穷的家庭更加贫穷

图3: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关于“加沙地带儿童亟需挽救生命的支持”的宣传图片
(2024年2月24日)

加沙地带敌对行动的升级正在给儿童和家庭造成灾难性影响。儿童正以惊人的速度死亡,数千名儿童被杀害,数千名儿童受伤。据估计,加沙地带约170万人在境内流离失所,其中一半是儿童。他们没有足够的水、食物、燃料和药品。超过60万加沙儿童被困在拉法,他们没有安全的地方可去他们的家园被摧毁,他们的家庭已破碎


(3)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三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价值观正确)
2024-05-21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4年中考二模考试道德与法治历史试题-初中历史
4 . 下图是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第一次考试的考场,当时的时代背景是(     

A.以阶级斗争为纲B.文化大革命结束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拨乱反正的完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农兵学员是1970—1976年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特殊现象。当时各种因素综合作用,推荐上大学的制度应运而生。在“推荐制”这一特殊的招生标准下,全国高等院校招收了94万/工农兵学员。

——刘慧《工农兵学员探析》

材料二   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普通高考成为高校招生的主要方式,国家提出“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的原则,实行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地市初选,学校录取,省、市、自治区批准的办法。”除此以外,还有保送生招生、特长生招生和自主招生等招生方式。不同的招生方式由于面对的招生对象和培养目标不同,其入学标准也不相同。

——摘编自孙中涛《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入学标准研究》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这一时期为何会实行“推荐制”上大学?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977年后我国高考招生的变化及原因。
(3)综上所述,你认为国家高等教育招生制度变化的宗旨是什么?
2024-04-19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6 . 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纵观历史,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教育发展,请根据下列材料完成探究。
【探究一   古代教育】

材料一   唐朝时期,随着科举制度的重要地位不断凸显,统治阶级也愈发重视对学校制度的完善,成立了专门负责统管全国教育事业的政府机构——国子监。唐代科举考试的考生来源主要有两部分:一是由中央的国子监对其进行考核,择优送至尚书省参加考试,被称为“生徒”;二是自行向州县“报名”,经州县考核合格后送至尚书省参加考试,谓之“乡贡”。这两种方式的并存显示了统治者对教育的宽松政策。这些政策似乎向世人昭示,不论是官学出身还是自学成才,只要有真才实学都有机会参与科举考试从而踏上仕途,唐代科举制度把读书、应考和做官紧密的联系起来,促进了学风之盛。可以说科举制度成了教育的驱动力。我们现在所感叹唐代辉煌的文化也离不开教育的力量,那些绚烂的诗词、精辟的散文、恢弘的词赋都离不开那些伟大的文学家所受到的良好的教育。

——解立虹《浅析唐代科举制度对教育的影响》


(1)以下表述是从上述材料信息中得出的,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上述材料信息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括号内填“错误”:是上述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填“未涉及”。
A.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
B.唐代科举考试的考生只来源于国子监择优选拔的“生徒”。(     )
C.唐代科举制既扩大了考试选官范围,又促进了文教事业的发展。(     )
(2)宋朝出现了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请根据所学探究,这得益于什么治国政策?
【探究二 近代教育】

材料二   学校为适应日机来袭,在晨光未露时上课,而在雾散时跑警报。学生们披着劳作课自织的“防空网”疏散到校外田野,后来挖掘半藏身的掩体,再后有了防空洞。最辛苦是逃夜袭,睡中惊醒,仓促出行。学生们在空袭中如身临战场,目击敌机投弹,我高射炮弹开空,空战和火光、流血的场景,成为课堂外的一种学习。1944年冬日军攻黔,南开学生应召者众。

——《抗战时期的精英学校·重庆南开中学》



重庆大轰炸时期民众书写“愈炸愈强”的标语
(3)根据材料,回答抗战时期重庆南开中学的教育面临着什么困难?你认为上述两则材料共同体现了重庆人民怎样的精神?
【探究三   现代教育】

材料三



(4)根据示意图,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教育理念。结合所学,探究得出我国能够办好教育的原因。
2024-03-17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记述道:“1971年8月13日,中共中央提出,争取在‘四五’计划期间,在农村普及小学五年教育……1975年‘四五’计划完成时,全国中小学生在校数量出现了一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峰。与1965年相比,1976年小学生人数增加了29.1%,初中生人数增加了4.4倍,高中生人数增加了10.3倍。”该“记述”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A.新中国政权的巩固B.教育事业的发展
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D.民主制度的进步
2023-08-22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9—2000年我国留学教育情况表

时期

留学教育情况

1949—1966年

目的地限定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与国家工业建设密切相关;都是国家有计划派出的公费留学生。

1978年—80年代初

目的地涉及美国、欧洲等;以学习自然科学,培养科技人才为主;公费留学生层层选拔,留学群体呈现出精英化的特点。

80年代初—2000年

目的地遍及世界各国;自主选择各类专业;公费自费都有;留学群体呈现出大众化的特点

——摘编自张雪蓉《浅析建国60年来我国留学教育的历史变迁和时代特点》

材料二   1993年以来党和国家形成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留学工作方针。国家还通过科研制度创新、工作分配改革、荣誉表彰激励等方式吸引留学人员回国。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国内机会越来越多,“海归潮”涌现。据统计,1978—2008年留学回国人员总数约为370万人次,中共十八大以来约有280万人学成归国。

——摘编自张雪蓉《浅析建国60年来我国留学教育的历史变迁和时代特点》

(1)依据材料一,指出1949到2000年间我国留学教育呈现出的变化趋势。
(2)依据材料二,分析“海归潮”出现的原因。
(3)请你为吸引留学人员回国拟定一条宣传标语。
9 . 就研究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社会变化而言,以下史料中属于一手史料的是(     
A.《跨过鸭绿江》剧照B.武汉长江大桥纪念邮票
C.高考制度恢复后准考证D.《邓小平文选》
2023-04-19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近代以来,中国教育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逐步发展,除旧布新,对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教育起步】

材料一京师同文馆五年课程表(1876年)

学年科目
首年数理启蒙、九章算法、代数学
二年学四元解、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
三年格物入门,兼讲化学、重学测算
四年微分积分、航海测算、天文测算、讲求机器
五年万国公法、富国策、天文测算、地理金石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京师同文馆课程设置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京师同文馆课程形成的原因。

【新教材出现】

材料二 清末民初小学语文教科书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现代教育发展】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留苏潮”是在特定的国内外环境下形成的。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举,其中一个突出的困难在于,建设和管理人才奇缺。在中苏友好结盟的条件下,向苏联派遣留学生,加速培养一支强大的建设人才队伍,成为新中国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尽管“留苏潮”经历了潮起潮落、起伏曲折,但它对新中国建设事业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最重要的是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和各种专门人才。

——摘编自周尚文《新中国成立初期“留苏潮”述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留苏潮”形成的原因。

材料四   以下是中国加入WTO对教育服务做出的部分承诺。

教育服务形式承诺内容
商业存在允许中外合作办学,外方可获得多数拥有权,但不承诺国民待遇
跨境消费没有限制
自然人流动①应受中国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邀请或雇佣;②教育服务提供者资格要求:具有学士及以上学位,具有相应的专业职称或证书,具有2年专业工作经验

——摘编自单大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二十年来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进展和未来走向》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教育领域的开放对国家发展的意义。
(5)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教育发展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2023-04-18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江西省中考押题卷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