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赫鲁晓夫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9 道试题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1956年2月14日,赫鲁晓夫在报告中提出“为了认真改进对农业的指导,必须使我们的干部 注意经济问题,注意减少生产中所花费的劳动……现有的材料表明,我国生产一公担牛奶和肉 类所花的劳动要比美国多得多……”。 这表明赫鲁晓夫(     
A.制定了提高农产品产量计划B.突破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C.认识到农业领导上存在问题D.认为应减少农业中的劳动力
今日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初中联盟2024年中考信息卷(2)历史试卷
2 . 赫鲁晓夫改革使苏联经济“存在严重偏差”;勃列日涅夫改革使苏联“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1985年戈尔巴乔夫实施加速经济改革方案,但“总体效果仍然不佳”。上述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美苏冷战的影响B.苏联改革缺乏延续性
C.苏联模式的制约D.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7日内更新 | 39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五四学制)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面对农业的持续萧条,罗斯福政府先后两次颁布《农业调整法》,通过削减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等方式维持粮食价格。政府还向遭受自然灾害的农场主提供援助,通过立法和推广应用新技术等形式对农业资源进行保护。此外,美国政府还专门拨出经费,形成农业教育、科研、科技推广三位一体的体系。

——摘编自曾中平《罗斯福农业政策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材料二   赫鲁晓夫学习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经验,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

——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变化情况表:

年份
(年)
农民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其他收入
数额
(元)
比重
(%)
数额
(元)
比重
(%)
数额
(元)
比重
(%)
198331022873.55818.7247.7
198854540373.911821.7247.7
199392167873.619521.2485.2
19982160146667.957426.61205.6
20032622154158.8918351636.2

——据《2004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政府农业政策调整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玉米运动的结果以及导致此结果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发展经济的看法。
2024-06-07更新 | 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1978年11月12日《真理报》宣传说:苏联人在“读、重读、废寝忘食地研究勃列日涅夫的著作”,因为这是“无穷无尽的思想智慧和泉源”。还有些报刊吹捧这些著作是“党的巨大瑰宝”“政治才略的教科书”,是“令人爱不释手的诗篇”等。可见,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     
A.深受人民爱戴B.个人崇拜盛行
C.重视发展文学D.注重理论研究
2024-06-06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三校联考九年级中考三模道德与法治·历史试题-初中历史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在全球化的早期阶段,一度形成了由资本主义的一元化主宰全球化的局面……但进入20世纪,这种一元化的局面逐步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加入全球化,对现行的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经济政治体系造成了剧烈的冲击和破坏……为冲击和限制从根本上有利于西方资本和发达国家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奠定了力量基础。……世界经济的增长由以欧洲为中心、以少数西方国家为中心,逐渐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中心的多元化。

---摘编自杨丽红,经济全球化与世界政治版图的变迁》

材料三   在即将过去的这个世纪里,俄罗斯有四分之三的时间是在为共产主义原理而奋斗的标志下生活的。看不到这一点,甚至否定这一时期(20世纪30年代)不容置疑的成就就是错误的。

——摘编自《千年之交的俄罗斯》

随着20世纪50年代后监督制度的不断缺失,苏联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赫鲁晓夫集党政大权于一身,不经过集体讨论,就擅自决定重大事项……勃列日涅夫成为第一书记后,同样注重专权,他上台后曾自我得意地对身边人说过:“我就是沙皇。”

——摘编自《苏共党内监督机制缺失的严重后果及现实启迪》

(1)依据材料一图A,结合所学,指出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的重大变化。归纳图B中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洲工业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世界经济增长中心的新变化以及其出现的原因,并结合所学,分析“新变化”产生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20世纪30年代)不容置疑的成就”有哪些?依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50年代后,导致苏联出现一系列政治“现象”的直接原因。并指出这些“现象”最终带来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4)“党的十九大以来,国际关系分化组合更趋复杂,中国坚定地站在历史前进的正确一边。”结合所学,指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列举中国“站在历史前进的正确一边”的具体做法。
2024-06-05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陕西省西安工业大学附属中学中考八模历史试题
6 . 从1922年到1991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世界历史舞台上共存在了69年。这期间有伟大的开创、辉煌的成就、艰难的改革和遗憾的解体。下列领导人和相关事伴的连线,匹配正确的是(     
a.赫鲁晓夫     b.戈尔巴乔夫     C.列宁     d.斯大林
①为苏联实现工业化建立功勋   ②率先对苏联模式的弊端进行改革
③成立“苏联”                         ④改革的失败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A.(1)——a   (2)——b   (3)——d   (4)——c
B.(1)——d   (2)——a   (3)——c   (4)——b
C.(1)——c   (2)——d   (3)——a   (4)——b
D.(1)——b   (2)——c   (3)——d   (4)——a
2024-06-04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广东省广州市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7 . 下列对四个人物改革的论述,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新经济政策实施的主要原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当时苏俄的国情
②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赫鲁晓夫改革最终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
③罗斯福新政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维护了劳工的权益,是工人阶级的代言人
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是实践经验的总结、立足于国情
A.①②③错误④正确B.①③错误②④正确
C.③④错误①②正确D.③错误①②④正确
2024-05-28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多校中考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1956年,赫鲁晓夫指出:“苏联共产党一直关心重工业的优先发展……这就是我们党的总路线……今后也要十分坚定地贯彻。”据此可知,这一路线(       
A.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B.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C.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D.本质上并没有突破苏联模式
2024-05-28更新 | 84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年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区中考一模考试文科综合试题-初中历史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赫鲁晓夫改革农业沿袭了斯大林时期粗放经营的生产模式,主张大规模开垦荒地,前五年,农业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6.8%,随着后期开垦面积的缩小,农业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下降到仅有1.7%。这说明其改革(     
A.深刻改变经济体系的缺陷B.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的动荡
C.未解决农业发展根本问题D.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024-05-25更新 | 3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安徽省阜阳市名校联考九年级历史二模考试试题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在今后几年内“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产品产量方面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宣布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但结果证明其改革完全没有达到预期,并且存在严重偏差。这启示我们要(     
A.不断完善计划经济体制B.加速推进科学技术进步
C.依据国情制定经济政策D.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