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7 道试题
1 . 有关酸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酸雨是指pH大于5.6的雨水,主要是人为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
B.酸雨可以使河流和湖泊酸化,从而使鱼、虾等水生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
C.酸雨可以使土壤中的养分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D.酸雨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严重时会使成片的植物死亡
2022-08-26更新 | 39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选择题-单选题 | 容易(0.94) |
名校
2 . 我们积极倡导“低碳生活”,“低碳生活”是一种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就是指生活中所耗用的能量要减少,从而降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属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是(       
A.购物时自带环保袋,减少使用塑料袋B.晚上习惯于把家里所有的灯都打开
C.每天上学放学由家长开车接送D.用餐时习惯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餐盒
2022-08-18更新 | 258次组卷 | 46卷引用:2013届山东新泰刘杜镇初级中学初三4月学业模拟考试生物卷
3 . 为探究“酸雨”是否影响种子的萌发,某生物兴趣小组用小麦种子进行了模拟实验。请帮助完善实验方案:
提出问题:“酸雨”是否影响种子的萌发?
(1)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
(2)制订并实施计划:本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
①用清水和食醋配制PH约为4的模拟酸雨
②设置对照实验:(注意:补充完整表格)
组别种子数每天定时喷洒温度发芽率
100适量模拟酸雨207%
100_______2092%
(3)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达与交流:
①实验中选择数量多达100粒小麦种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
②改置乙组的目的是__________
(5)工业生产中产生的二氧化硫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通过__________,减少煤、石油等燃料燃烧时污染物的排放。
(6)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自在倡导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作为中学生的你,打算怎么来保护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条)。
2022-07-21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五四制)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4 .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自今年6月1日起施行。该法中有“加强乡村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绿化美化乡村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内容。下列做法有违该法的是(       
A.垃圾分类处理
B.使用剧毒农药治虫
C.推广卫生厕所
D.推进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
5 . 酸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很大,被称为“空中死神”。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二氧化碳污染B.农药污染C.大气中二氧化硫过多D.地震
6 . 有关酸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酸雨可以使土壤中的养分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B.酸雨可以使河流和湖泊酸化,从而使鱼、虾等水生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
C.酸雨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严重时使成片的植物死亡
D.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不用煤和石油等燃料
2022-07-09更新 | 218次组卷 | 60卷引用:2013-2014学年山东文登实验中学初一下期期中考试生物卷
7 . 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提出2060年前力争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通过节能减排和吸收二氧化碳,抵消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如图一表示某荒漠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图二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共有_____条食物链,要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一中还需要补充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若图二中的a、b、c代表图一中具有食物关系的三种生物,则b代表____________
(2)在生态系统中,碳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的主要形式是__________。图二中生物体内的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有____________(填序号)。
(3)图二中,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从________(填序号)过程开始,能量在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传递过程中的变化是逐级__________的。
(4)化石燃料的燃烧为人类提供了能源,但也导致了环境污染,同时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气体造成了______________现象的发生,加剧了全球变暖的趋势。为我国2060年前力争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同学们应该做些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07-08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第二次中考学业模拟生物试题(A)
9 . 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在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于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大国担当。“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通过一定途径吸收的二氧化碳总量相等,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桑沟湾地区发展的“藻—贝”共生养殖模式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1)影响海带生长的阳光、海水、浮游动物、贝类等因素统称为______,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甲中未体现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____
(2)科研人员监测了养殖区与非养殖区表层海水中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结果如图乙所示。
①该养殖模式可以______表层海水中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
②分析上述差异的原因:浮游植物和海带作为该生态系统的______,通过______作用把海洋中的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贝类食性广泛,通过滤食多种浮游生物和海带碎屑促进有机物沿______传递;贝类利用碳酸盐构建贝壳,从面抑制了碳的循环。
(3)为实现“碳中和”,作为中学生在生活中应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条即可)。
2022-06-23更新 | 873次组卷 | 6卷引用:2022年山东省聊城市中考生物真题
10 . “碳中和”是实现全球CO2“零排放”的生态目标。以下做法不能体现低碳生活的是(  )
A.倡导无纸化办公B.对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C.开发和使用风能等清洁能源D.夏天经常开空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