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我国政府提出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据此资料完成小题。
(1)下列关于“碳中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碳中和”意味着停止工厂排放二氧化碳
B.实现“碳中和”离不开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C.绿色植物只消耗二氧化碳,不产生二氧化碳,可实现“碳中和”
D.植树造林是实现“碳中和”的唯一途径
(2)绿色植物不仅有助于“碳中和”,在生物圈中也起着其他作用,以下对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能为自己和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B.温室效应主要是由植物的呼吸作用造成的
C.绿色植物对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
D.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2023-01-05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2 . 酸雨被称为“空中死神”,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持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酸雨对植物种子的萌发有影响吗?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究。
材料用具:大小相同的培养皿4只,同品种、同批次、形态大小相似的小麦种子80粒,纱布若干,用食醋为材料分别配制的pH=5、pH=4、pH=3(pH值越小,酸性越强)的“酸雨”各20毫升,带有刻度的小喷壶,清水等。
方法步骤:①将4只培养皿分别编号为甲、乙、丙、丁。②在4只培养皿里各铺一块小纱布,其上均匀撒20粒小麦种子。③向甲培养皿中均匀喷洒清水(pH=7),使之刚好将要浸没种子。向乙、丙、丁3只培养皿中分别喷洒pH=5、pi=4、pH=3的“酸雨”。①将它们都放在温度适宜的背光处,一周后,记录培养皿中小麦种子的萌发情况并统计如下表:

组别

小麦种子数(粒)

喷洒的液体

萌发的种子数(粒)

20

pH=7的清水

19

20

pH=5的“酸雨”

14

20

pH=4的“酸雨”

9

20

pH=3的“酸雨”

4

请根据实验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该小组探究的变量是 ______ ,实验中属于对照组的是 ______
(2)乙、丙、丁的培养皿中喷洒的“酸雨”体积应与甲中喷洒清水体积的相同,目的是 ______
(3)有的同学认为本实验只用1粒小麦种于做实验也可以,你认为他的想法是否正确? ______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简述你的理由: ______
(4)通过记录表可知随着“酸雨”的pH值逐渐减小,种子萌发率逐渐减少,因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酸雨对种子的萌发具有 ______ (选填“促进”或“抑制”)作用
2023-07-24更新 | 38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3 . 春雨潇潇,滋润万物。然而有些雨水,却能腐蚀建筑物和户外雕塑,甚至能伤害人的皮肤和黏膜。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雨水具有较强的酸性,叫做酸雨。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它对生物会造成极大的危害,被称为“空中死神”,酸雨对植物的生长会有影响吗?小宇同学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究,制定计划并实施:
①在一个花盆里播10粒的大豆种子,等它们长成幼苗后做实验。
②向食醋中如清水,配制成“模拟酸雨”
③向花盆里的大豆幼苗喷洒“模拟酸雨”,每天一次,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结果:几天后,花盆中大豆幼苗全部死亡。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此实验中小宇同学提出的问题是 _____
(2)作出的假设是 _____
(3)小宇同学制定的计划中 _____(填写“有”或“没有”)设置对照组。
(4)根据小宇的实验结果,你得出的结论是 _____
(5)有人认为只要用1粒大豆种子做实验就行了,这种想法 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 _____
(6)该实验设计有需改进之处,请你帮他完善。(写一条即可) _____
2022-08-08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4 . 春雨潇潇,滋润万物。然而有些雨水,却能腐蚀建筑物和户外雕塑,使植物枯萎,甚至能伤害人的皮肤和黏膜。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雨水具有较强的酸性,叫做酸雨。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它对生物会造成极大的危害,被称为“空中死神”,而福建省是我国主要的酸雨分布地区之一。
酸雨对植物的生长会有影响吗?小宇同学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究,制定计划并实施:
(1)在一个花盆里播10粒的大豆种子,等它们长成幼苗后做实验;
(2)向食醋中加清水,配制成“模拟酸雨”。
(3)向花盆里的大豆幼苗喷洒“模拟酸雨”,每天一次,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结果:几天后,花盆中大豆幼苗全部死亡。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此实验中小宇同学提出的问题是_____
(2)作出的假设是_____
(3)该实验变量是_____
(4)实验中对照组应该同时设置另一盆条件_____的大豆幼苗,每天喷洒_____
(5)根据小宇的实验结果,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
(6)有人认为只要用1粒大豆种子做实验就行了,这种想法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_____
2018-08-22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莘县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Ⅲ.请阅读以下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鸟在飞行过程中与人造建筑相撞发生伤亡的悲剧被称为鸟撞。鸟撞是野生鸟类现今面临的最严峻的生存威胁之一。
鸟撞为何发生?在白天,由于鸟类无法“看见”透明的建筑玻璃,会误认为透过玻璃看到的景物和玻璃反射出的景物是可以到达的区域,从而与玻璃相撞;在夜晚,城市的灯光会对鸟类形成吸引,使其无法正确辩认方向,在灯光中迷失的鸟类常常会撞上建筑,或因找不到合适的落脚地而力竭死亡。
我国境内有世界上三大重要候鸟迁飞区交汇,想要避免鸟撞玻璃的悲剧,最好减少大面积玻璃幕墙的使用。建设生态城市时,可对已有建筑进行防鸟撞改造,即要让鸟类“看见”玻璃的存在。一种成本低且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建筑内侧玻璃贴上密集排列的防鸟撞贴纸。实验发现,只要给玻璃贴上间距5×5厘米的矩阵,或间距10厘米的垂直线,就能有效防止鸟撞。让我们正确认识鸟撞,向着减少鸟撞悲剧、建设鸟类友好城市的目标而努力。
1.下列与鸟类适应飞行生活无关的结构特征是(  )
A.身体呈流线型B.具有角质的喙
C.前肢演化成翼D.双侧胸肌发达
2.鸟类飞行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能量,下列叙述与能量供应无直接关系的是(  )
A.食量很大,消化能力强B.用肺呼吸,以气囊辅助呼吸
C.心脏四腔,血液运输氧的能力强D.直肠很短,随时排出粪便以减轻体重
3.下列有关鸟撞发生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玻璃透光,鸟类误以为可以穿过玻璃到达对侧区域
B.玻璃反光,鸟类误以为玻璃上映出的区域可以到达
C.夜间的人造光线会吸引鸟类,使之失去方向感
D.鸟类眼球结构简单,视力不发达,看不见玻璃
4.建设鸟类友好城市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城市是一个社会和谐进步、经济高效运行、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
B.生态城市建设包括城市绿化、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等多方面内容
C.鸟类多生活在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城市建设无需考虑对鸟类的影响
D.保护鸟类的理念需要广泛宣传,并融入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等项目中
5.为防鸟撞发生,下列可用于大块玻璃幕墙的贴纸设计合理的是(  )

A.①③B.①②③C.②④D.②③④
2023-06-16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江苏省苏州市初中结业考试生物试题
6 . 综合应用
某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中,蝙蝠以甲虫和蛾类等农业害虫为食,在人类控制虫害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蝙蝠身上携带着多种人畜共患的病毒(如SARS-CoV、COVID-19),给人类的健康带来隐患。本世纪初,由于人类非法捕杀野生动物,SARS-CoV通过中间宿主果子狸感染人类,于2003年引发了全球性的非典型肺炎。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COVID-19属于微生物中的_______,它是由_______ 的外壳和包含_______的内核组成,侵入人体后,使人患_________(填“非典型肺炎”或“新冠肺炎”)。
(2)某同学根据食物关系写出了下列食物链“甲虫→蝙蝠→果子狸”。该同学写的食物链是否正确?_______(填“正确”或“错误”),若不对,请更正__________
(3)为了防止蝙蝠将其他人畜共患的疾病传染给人类,有人建议大量捕杀蝙蝠,你认为该建议是否合理?请结合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给出判断和解释。____________
(4)习主席与世界达成绿色约定,向全球发出绿色宣言:“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作为中学生,我们该怎么做?_________
7 . 阅读资料,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资料一:塑料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塑料垃圾排放到环境后经过多个途径形成微塑料。这些微塑料存在于水体、土壤和空气中,极易被生物采食而进入食物链中。研究者挑选体重相近的雌性小白鼠10只,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饲喂正常鼠粮,实验组在正常鼠粮中添加3%微塑料粒,在25℃环境中饲喂27天。称量各组小鼠的体重,结果如曲线图所示。将小鼠进行剖检,在显微镜下观察小肠切片,对照组可见小肠绒毛无异样,实验组小肠绒毛变短,大部分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资料二:目前,温和条件下的微塑料原位降解研究是一个新兴领域。一些科学家正在研究利用某些微生物降解微塑料,将其转化为无害的末端产品,进一步研究发现加入理想的生物酶可促进微生物降解作用。
(1)微塑料可能通过食物链累积最终进入人体内。(  )
(2)资料一的实验中,变量是小鼠的体重。(  )
(3)实验组小鼠体重停滞甚至下降,与小肠绒毛的形态结构发生改变有关。(  )
(4)资料一说明了生物能影响环境,环境也能影响生物。(  )
(5)资料二中末端产品是指某些微生物降解塑料成为更细小的微塑料颗粒。(  )
2023-04-05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2021-2022学年下学期初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能力提升测试竞赛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