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升华和凝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3 道试题
2019九年级·山西·专题练习
科普阅读题 | 较易(0.85) |
1 . 喜爱阅读的小明看到了一则故事:在一个寒冷的冬夜,俄国首都彼得堡市中心的一个大厅里灯火辉煌,六千支燃烧着的巨型蜡烛,把厅里的舞会气氛烘托得热气腾腾,在悠扬的乐曲声中,人们翩翩起舞,有的人还在冒着汗水。正在大家跳得如痴如狂的时候,一位小姐突然晕倒,旁边的人不知所措,有人喊道:“快打开窗户”,打开窗户后,突然出现了奇观,大厅里竟然飘起了雪花,纷纷扬扬地落到人们的头发和衣服上。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判断,这个现象是________(选填“可能”或“不可能”)的,你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
2020-02-14更新 | 110次组卷 | 2卷引用:2019年山西省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理科综合(物理部分)试题3
2 . 阅读《二十四节气》回答问题。
二十四节气
2016年11月30日,批准中国申报的 “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节气是反应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节气的工具。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那节气在古代是如何确定的呢?据记载,三千年前,西周丞相周公旦在河南登封县设置过一种以测定日影(太阳直射在物体上,在物体后面形成的暗影)长度来确定时间的仪器,称为圭表。这为世界上最早的计时器。经过长期的观测,中国古人不仅知道一天中表影在正午时最短,而且还知道一年内夏至日的正午,太阳正当头,表影最短;冬至日的正午,太阳斜射,表影最长。于是,人们就以连续两次夏至日或冬至日正午时的表影长度来确定一年的长度。例如,连续两次测得表影的最长值,这两次最长值之间相隔的天数,就是一年的时间长度。难怪我国古人早就知道一年约有365天了。
随着不断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丰富和科学,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二十四节气可以根据“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进行记忆。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二十四节气是根据___________来划分的。
(2)人们就以连续两次夏至日或冬至日正午时的_________来确定一年的长度。
(3)霜降是指温度降至零摄氏度以下水蒸气遇冷凝结变为霜,这种物态变化是__________
2020-02-01更新 | 14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北京理工大附中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3 .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嫦娥四号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


2018年12月8日凌晨2时23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经过近110小时的飞行,12月12日16时45分,嫦娥四号探测器到达月球附近并实施近月制动,成功进入了近月点约100公里的环月轨道。
自1958年开始尝试探索月球以来,人类和无人探测器已经成功着陆月球数十次,总计有20台着陆器、6台月球车、12个宇航员踏上过月球表面,其中包括中国2013年12月成功着陆的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
无论是外形还是携带的科学仪器,嫦娥四号都和嫦娥三号非常相似,但却不尽相同。一位航天领域专家2018年12月12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虽然之前有嫦娥三号的成功着陆经验,但是,嫦娥四号面对的是人类从未踏足过的月球背面,并在月夜下完成原位和巡视探测等工作,这与不能在月夜下工作的嫦娥三号有很大区别。
(1)月夜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光的___________
(2)运载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上升过程中,表层固态的特殊物质在高温下会________________,或直接进行________,吸收大量的热,使温度不至升得的太高,保护了火箭。(均选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3)质量是的月球车到达月球后,其质量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4)月球车在月面上巡视并拍照,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_______镜。
(5)月面周围一片寂静,月球车在月面上巡视时,外界听不见月球车转动的声音,是因为________
4 .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电灯的原理
电灯就像晚上的太阳一样,把光明从白天延续到了晚上.它是人类征服黑夜的一大发明,它能把电能变成光能,为人们驱走黑暗,是我们用得最多、最普遍的电器。
我们现在看到的电灯准确地讲应该叫做白炽灯。它是电源把灯丝加热到白炽状态而用来发光的灯。电灯泡外壳用玻璃制成,把灯丝保持在真空或低压的惰性气体之下,作用是防止灯丝在高温之下氧化,它只有7%-8%的电能变成可见光,90%以上的电能转化成了热,白炽灯的发光效率很低,然而,它却是电灯世界的开路先锋。
电灯是根据电产生热的原理制成的。现在的灯泡一般都选用钨丝做灯丝。工作时,电流通过灯丝时产生热量,螺旋状的灯丝不断将热量聚集,使得灯丝的温达2000℃以上,灯丝在处于白炽状态时,就像烧红了的铁能发光一样而发光来。灯丝的温度越高,发出的光就越亮。
(1)白炽灯泡的工作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炽灯泡内抽成真空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久的灯丝会先_________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后凝华而导致灯壁会发黑;
(4)生活中60W的白炽灯要比25W的白炽灯发光时灯丝温度更_________
5 .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生活处处有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晓冬一家寒冷的冬天外出旅游,在车内待久了发现,在慢慢在车窗上出现了一层雾气。爸爸开空调吹了一会儿之后,雾气就消失了。晓冬想起,夏天开空调之后,车窗也会出现一层雾气。到达目的地,晓冬看到树上挂着晶莹剔透的雾凇,看起来甜滋滋,凉丝丝的。在景区住了一晚,经过寒冷无风又无雨的一夜,早上起来发现户外高压电线上的冰柱变粗了。
(1)冬天时,雾气出现在车窗______(选填“内侧”或“外侧”),这是由于水蒸气______(填物态变化)形成的,想要雾气快速消失,空调需要开________(选填“冷风”或“暖风”);夏天开空调时雾气出现在车窗______(选填“内侧”或“外侧”)。
(2)雾凇是水蒸气____(填物态变化)而成的。这个过程需要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
(3)高压电线上的冰柱变粗的原因是_______
A. 白天温度高,电线和冰柱遇热膨胀
B.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原冰柱变成了冰
C.空气中的水珠遇到原冰柱后凝固成冰
D.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遇到原冰柱变成了干冰
2020-01-05更新 | 18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河源市正德中学2019-2020学年八年级12月月考物理试题
6 . 阅读短文:

电冰箱的工作循环


电冰箱的制冷系统由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等部分组成(如下图).它的工作循环如下:

回答问题:
(1)冷凝剂是在______中吸热,在_____中放热的(选填“蒸发器”或“冷凝器”);
(2)放冰箱的房间的温度_____其它房间温度(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
(3)冷凝剂在冷凝器内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下列事例发生的物态变化,与冷凝剂在冷凝器内发生的物态变化相同的是_______(选填字母代号) ;
A.加在饮料中的冰块化成水             
B.夏天,揭开冰棒纸后看见冰棒冒“白汽”
C.寒冷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会变干   
D.夏天的清晨,河面上会出现雾气
2019-12-16更新 | 24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十二中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
19-20八年级上·全国·期中
7 . 请你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漫游世界的小水滴

有了水,万物才能生存.在一定条件下,水变换着自己的形态,从而造就了各种奇特的自然景观.自然界中缥缈的云、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轻柔的雪,雨、冰雹都是小水滴的“杰作”.

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液态的水在阳光的照射下不断蒸发成水蒸气.含有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遇冷液化成小水滴或______成小冰晶,被上升的热气流顶起,形成云.云随风飘荡,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不断变化成水蒸气再变成小冰晶.当冰晶变大到上升的气流无法托起时,它不得不降落.冰晶在下落过程中,或______成小水滴形成雨落向地面,或形成雪落向地面.

“人工降雨”是根据不同云层的物理特性,选择合适时机,用飞机向云中播撒干冰,使云层降水或增加降水量,以解除或缓解农田干旱,增加水库灌溉量或供水能力,或增加发电水量等.中国最平的人工降雨实验是在1958年,吉林省这年夏季遭受到60年未遇的大旱,人工降雨获得成功.


(1)请在短文中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物态变化名称.
(2)自然界中的雾、露、霜、雪、冰雹,其中形成属于液化现象的是____________.水是万物生存的必需品,请你说出一条节约用水的措施:_____
(3)请你说明利用干冰“人工降雨”的原理:____
2019-08-18更新 | 404次组卷 | 5卷引用:期中测试卷(二)
8 .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雪的形成


雪是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雪花形态的固体水,它由大量白色不透明的冰晶和其聚合物(雪团)组成.在水蒸气弥漫的云层里,雪最先以肉眼看不到的一颗微尘粒子形状存在,叫做晶核,通常会在低于零下10℃的环境下形成,晶核周围的水蒸气分子在冷空气作用下,围着晶核开始凝华,使晶核逐渐变大,成为雪晶.当雪晶增大到能够克服浮力时,便落到地面,这就是雪花.水蒸气的多少和温度的高低造成了雪花多少、大小和形状的差异.
降雪要满足三个气象条件:一是云层中含有较冷的晶核;二是要有充足的水汽;三是云层下面气温低于0℃,接近地面的气温一般不能低于4℃.当靠近地面的空气在0℃以上,但是这层空气不厚,温度也不很高,会使雪花没有来得及完全融化就落到了地面.这叫做降“湿雪”,或“雨雪并降”.这种现象在气象学里叫“雨夹雪”.
受强冷空气影响,2019年1月9日盐城部分地区迎来了首场降雪.为了应对下雪可能对交通的影响,交警和路政部门提前布局,做好了向路面撒盐除雪,并出动铲雪车进行铲雪作业的准备预案.
(1)晶核周围的水蒸气围绕晶核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使晶核长大成雪晶,该过程中水蒸气需要______(吸热/放热).
(2)下列不属于雪的形成条件的是______
A.云层中气温较低
B.云层水气充足
C.云层中有较冷的晶核
D.云层下气温较高
(3)向路面撒盐除雪的原理是盐水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______(高/低).
(4)收集一定量的干净雪置于室温下,观察雪的熔化现象,测量并作出雪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能反映雪熔化规律的图象是______

(5)1月9日我市部分地区下的是雨夹雪,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
9 .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2018年我国航天事业继续大步向前,12月8日2时2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如图甲,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嫦娥四号探测器后续将经历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最终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开展月球背面就位探测及巡视探测,并通过已在使命轨道运行的“鹊桥”中继星,如图乙,实现月球背面与地球之间的中继通信.
(1)火箭发射时,发射架下的水池中水_____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为水蒸气后再液化形成大量的“白气”.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与嫦娥四号探测器分离前,以嫦娥四号探测器为参照物,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是______的.
(2)为了防止航天器在发射后与大气层摩擦过热而烧毁,通常在航天器表面有一层固体烧蚀材料.烧蚀材料在高温、高压气流的冲刷下会发生热解,同时发生熔化、汽化或_____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从而可以______(吸收/放出)大量热量,起到保护航天器的作用.
(3)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与嫦娥四号探测器分离后,嫦娥四号的太阳翼展开后开始工作,可以将______能转化为电能,从而为嫦娥四号补充“体力”.
(4)由于月球的遮挡,月球背面的着陆器和探测器无法与地球直接传输信息(信息的传递可类比于光的传播),“鹊桥”中继星应该位于图乙中______(a/b)位置时,可起到信息中转作用.
2019-02-15更新 | 338次组卷 | 2卷引用:【区级联考】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
10 . 请阅读下列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地球上,水的三种状态在不断地相互转化。水的物态变化,形成了海洋、陆地、大气间的水循环,水循环的过程是地面(江河、海洋)的水在太阳的辐射下不断蒸发,在空中形成暖湿气流,暖湿气流遇到冷的空气后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漂浮在空中,形成了美丽多姿的云朵。


暖湿气流没有遇到冷空气,就不会下雨。所以人工降雨的方法是向云层中输送冷却剂,一般是用飞机在适当的云层中播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
有时候,在湛蓝的天空中也会出现一条长长的白色云带,这是高空飞过的喷气式飞机“描绘”出来的。由于飞机喷出大量的烟粒,这些烟粒起着凝结核的作用,使水蒸气凝结后附着在烟粒上,形成云带,在阳光的照射下,云带呈现出白色。
问题:
(1)暖湿气流在形成云朵的过程中,要_______(吸热/放热),主要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____
(2)炎热的夏天,剥开冰棍的包装纸,会看到冰棍周围出现了“白气”,“白气”是___(水蒸气/小水滴);
(3)人工降雨时播撒干冰,干冰的作用是__________
(4)暖湿气流虽然携带较多的水分,但只有与冷空气相遇才会降雨,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
(5)在某些烟尘污染严重的地区,大雾天比其他地区要多,其原因是_________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