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初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56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灶糖

①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是传统民俗中祭灶的日子,这天,许多地方的人家都要吃灶糖。

②其实,灶糖是用糯米和麦芽糖为原料做成的。我的老家过去就做灶糖,听说当年曾经在京城受到过皇帝的亲口夸奖。我小时候在乡下老家吃过家里人自己做的灶糖,那种酥脆而香甜的味道,如今回忆起来还让人想流口水。

③记忆中,我的童年生活并不富裕,可是,一到年底,村里家家户户几乎都要动手做灶糖。其实,做灶糖的过程非常复杂和烦琐,然而,就是在这种忙碌和辛苦中,才有了收获和品味的快乐,才有了浓郁的过年的氛围。

④一进入腊月,家里就买来了糯米,浸泡上几天,放到笼屉里面蒸半天,蒸熟后摊到苇子编织的席子上,放在阳光下晒。

⑤那时,我很喜欢站在阳光里看那些亮晶晶、油光光的糯米,它们浸润在灿烂的阳光里,似乎很安静,像一个个美丽的小精灵。

⑥几天后,把晒干的糯米放到石碾上,让老牛拉着石碾细致地碾着。村头的碾房到了这时总是非常热闹,笑语不断,朝夕之中,在“吱扭吱扭”的石碾声里,糯米的芬芳四处弥漫。碾过一番之后,糯米成了扁平的形状,显得格外晶莹剔透,闪烁着玉的莹润光彩。接着,把碾过的糯米再继续放到阳光下去晒,晒过两天,将糯米放到大铁锅里炒。木柴的小火不紧不慢地烧,用木制的铲子来回翻动锅里的糯米,慢慢地,糯米变成了雪白色,体积也大了许多,挡不住的香味直往鼻子里钻。炒好糯米后,把用麦芽熬制成的糖稀融化了,倒入炒好的糯米中,拌匀,有时候为了增加甜味,可以再适当放一些白糖。拌好后,洒一些芝麻,放进木质的模子里压实,然后,用刀切割开来,灶糖就做成了。

⑦到了腊月二十三这天,村子里的人都喜滋滋地品尝着自己做的灶糖,老人们会笑着对孩子们说:“这是过去皇帝吃过的好东西,在以前是很稀罕的哩?”

⑧如今,乡下老家已经不做灶糖了,到了腊月二十三,我也不大喜欢吃那些买来的灶糖了。可是,每当年节到来的时候,我总是会想起童年时在老家吃灶糖的情景,想起那时乡亲们做灶糖时忙碌而快乐的气氛。

⑨忽然觉得,在我的人生中,在乡下老家品味灶糖真的是一种美好难得的享受。

1.联系全文,为什么说“在乡下老家品味灶糖真的是一种美好而难得的享受”。
2.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钻”的妙处。
“糯米变成了雪白色,体积也大了许多,挡不住的香味直往鼻子里。”
3.第②节和第⑦节都写到皇帝与灶糖的故事,试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4.说说你家乡过年的一种习俗,并说说这种习俗寄托了人们怎样的期盼。
2024-04-07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诸暨市开放双语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困难(0.1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刀疤

阿根廷·博尔赫斯

①他脸上有一条险恶的伤疤:一道灰白色的、几乎不间断的弧线,从一侧太阳穴横贯到另一侧的颧骨。他的真实姓名无关紧要,塔夸伦博的人都管他叫做红土农场的英国人。

②我最近一次在北方省份旅行的时候,遇上卡拉瓜塔河水暴涨,只能在红土农场过夜。我说一个具有英吉利精神的国家是不可战胜的。主人表示同意,可又微笑着补充说他并不是英国人。他是爱尔兰登加凡地方的人。话刚出口,他立刻停住,好像觉得泄漏了一个秘密似的。

③我们默不作声地喝了好长时间。不知过了多久,我发现自己有点醉意;不知是由于高兴还是由于腻烦,我忽然异想天开,提到了他脸上的伤疤。英国人脸色一沉,有好几秒钟冷场,我以为他准会把我撵出去。最后,他声调一点没有改变,对我说道:

④“我不妨把这个伤疤的来历告诉你,可是有一个条件:不论情节多么丢人,多么不光彩,都如实讲来,不打折扣。”

⑤1922年前后,康诺特的一个城里有许多策划争取爱尔兰独立的人,我是其中之一。一天下午,我记得很清楚,有一个成员,一个名叫约翰·文森特·穆恩的人从芒斯特省来到我们这里。

⑥他年纪不到二十岁,又瘦小又窝囊,像无脊椎动物似的叫人看了不舒服。他带着死心眼的狂热熟读了一本不知什么名字的共产主义的小册子,无论谈论什么问题,总是用辩证唯物论来下结论。你有无数理由可以厌恶或者喜欢一个人,穆恩却把全部历史归纳为肮脏的经济冲突。他断言革命注定要胜利。我说仁人志士应当力挽狂澜,站在失败的一方……已经很晚了,我们从走廊、楼梯一直争论到街上。给我深刻印象的不是穆恩的观点,而是他那不容置辩的声调。这个新来的同志不是在讨论问题,而是带着轻蔑和愠怒在发号施令。

⑦我们走到市区尽头,周围的房屋稀稀落落,这时突然响起一阵枪声,使我们大吃一惊。我们赶紧拐进一条土路。一个士兵从着火的棚屋里出来,映着火光,身躯显得特别高大。他厉声吆喝,叫我们站住,我加快了脚步,我那个伙伴却没有跟上来。我转过身,只见约翰·文森特·穆恩吓得一动不动,呆若木鸡。我马上再往回跑,一拳把那个士兵打倒在地,使劲推推文森特·穆恩,狠狠骂他,叫他跟我走。他吓瘫了,我只得拽住他的胳臂拉着他跑。我们在火光四起的黑夜里夺路而逃,背后响起一阵密集的枪声。穆恩的右臂给一颗子弹擦过,我们逃进小松林时,他竟然抽抽搭搭地哭了起来。

⑧那一年,1922年秋天,我在贝克莱将军的乡间宅第驻防。那座房屋盖了还不到一百年,但很破败阴暗,有许多曲折的走廊和无用的前厅。古董摆设和大量藏书占据了底层:那些书百家争鸣,互不相容,在某种意义上说来正好代表了19世纪的历史;波斯尼沙普尔的腰刀缓和的弧线上仿佛还遗留着古战场的风声和残酷。我记得我们是从后院进屋的。穆恩嘴唇颤抖干燥,喃喃地说那晚的经历很有趣;我替他倒了一杯茶,包扎了伤口,发现他挨的那枪只擦破了一点皮肉,没有伤筋动骨。突然,他迷惑不解地说:

⑨“可是你冒了很大的危险。”

⑩我叫他不必担心(内战的习惯迫使我刚才非那样做不可,何况一个成员被捕有可能危害我们的整个事业)。

第二天,穆恩已经恢复了镇静。他接过我给他的一枝烟,然后严格地盘问我,要了解“我们革命党的经济来源”。他提的问题很有条理,我实话实说,告诉他情况很严重。南面枪声激烈。我对穆恩说,伙伴们在等着我们。我的大衣和手枪在我自己的房间里,我取了回来时,发现穆恩两眼紧闭,躺在沙发上,他觉得自己在发烧,诉说肩膀痛得厉害。我明白他已经怯懦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我尴尬地请他自己多加保重,然后向他告别。那个胆小的人叫我害臊,好像胆小鬼是我,不是文森特·穆恩。

我们在将军的大宅里待了九天。关于战争的痛苦和希望我不想评论,我的目的是叙说这条使我破相的伤疤。那九天在我的记忆中似乎成了一天,除了最后第二天。那天,我们的人冲进了一座军营,杀了十六个士兵,替我们在艾尔芬被机枪扫射死去的十六个同志报了仇。天蒙蒙亮的时候,我从那座房子里溜了出来,傍晚才回去。我的伙伴在二楼等我,他因为伤痛不能下到底层。我记得他手里拿着一本有关战略的书,毛德或者克劳塞维茨的作品。有一晚,他曾对我说过:“我最喜欢的武器是大炮。”他打听我们的计划,夸夸其谈地加以批评或者修改。他还经常抨击“我们可悲的经济基础”,武断而阴沉地预言结局肯定一团糟。他嘀咕着说:“这件事完蛋了。”他为了表明并不介意自己肉体的懦弱,竭力显示头脑的敏锐。我们就这样好歹过了九天。

第十天,爱尔兰皇家警察辅助部队完全控制了城市。高大的骑兵悄悄地在街上巡逻,风中夹着灰烟;我从街角望见广场中央吊着一具尸体,仿佛软荡荡的人体模型,士兵们拿它当靶子,不停地练习枪法……我那天清晨出门,午前就回来了。穆恩在图书室里和谁正讲着话,我听声调知道他在打电话。我听见他提到我的名字,接着又说我晚上七点钟回来,还出点子说可以等我穿过花园时逮捕我。我那位十分理智的朋友正在十分理智地出卖我。我还听到他要求保证他的人身安全。

故事的头绪到这里就乱了,也断了。我只记得那个告密者要逃跑,我穿过梦魔似的黑走廊和使人晕眩的长楼梯穷追不舍。穆恩很熟悉房子的布局,比我清楚得多,有几次几乎被他逃脱。但在士兵们抓住我之前,我把他逼到一个死角。我从墙上将军的兵器摆设中抽出一把弯刀,用那半月形的钢刃在他脸上留下了一条半月形的永不消退的血的印记。

“博尔赫斯,你我虽然素昧平生,我把这事的真相告诉了你。你尽可以瞧不起我,我不会难受的。”他说到这里停住了。我发现他的手在颤抖。

“穆恩后来怎么啦?”我问道。

“他领到了犹大的赏钱,逃到巴西去了。那天下午,他看到几个喝醉的士兵在广场上把一个模型似的人当靶子射击。”

我等他讲下去,可是半晌没有下文。最后我请他往下讲。

于是他呻吟一声,怜惜地把那条弯曲的灰白伤疤指给我看。

“难道你不信吗?”他喃喃地说,“难道你没有看到我脸上带着卑鄙的印记吗?我用这种方式讲故事,为的是让你能从头听到完。我告发了庇护我的人,我就是文森特·穆恩。现在你蔑视我吧。”

【小说·情节】
1.完成表格填写。
叙述角度内容概述我的发现
夜宿红土农场,偶遇英国人小说在叙述时,巧妙转换叙述角度,让穆恩以第一人称从别人的角度讲述自己的故事,有很多作用:_______
他以第一人称讲述“刀疤”的由来:_______
故事大揭秘,英国人即穆恩

2. 【小说·人物】博尔赫斯对小说人物细节描写,精彩细致,意味深长。请参照示例对文中划线句进行赏析。
示例:
原文:“话刚出口,他立刻停住,好像觉得泄漏了一个秘密似的。”
赏析:这句话是对农场主的心理描写,农场主是哪里人,本来并不会暴露他脸上刀疤的秘密,但他之所以如此神经质,生动地表现他害怕被发现的紧张不安,可见这些年他是在良心的遣责、极度绷紧的精神状态下度过。
请赏析:“博尔赫斯,你我虽然素昧平生,我把这事的真相告诉了你。你尽可以瞧不起我,我不会难受的。”他说到这里停住了。我发现他的手在颤抖。
3. 【小说·标题】小说中多次提到“伤疤”,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 【小说·主题】读完小说,对“穆恩”这一人物形象和文章的主题有何理解?请联系下面的助读资料,结合小说内容和你的阅读体验具体谈一谈。

助读资料:

“博尔赫斯并不是简单地教我们去憎恨或是同情穆恩这个人。”——阿城

“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海涅

“《刀疤》的叙事策略无疑是小说的最大亮点,然而并不乏“人性”叙事。这里所说的人性,并不是简单的善恶美丑或是人的各种感情,更包括了隐藏在人的行为中的种种动机。”——豆瓣网友

2024-04-02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婺州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独立检测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的主题阅读


材料一:

①11月26日,中国科学家贺建奎团队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已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她们的基因经过人为修饰,能天然抵抗艾滋病

②基因编辑是什么?

③人体是由很多细胞组成的,基因就驻扎其中,成为人体生老病死的代码。基因编辑技术就是对特定DNA片段进行改写。

④研究中,贺建奎团队会先对精子进行清洗,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实现人类胚胎的体外受精,随后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对受精卵的CCR5基因进行编辑,再将其植入母亲子宫。

⑤申请书提到,CCR5缺失的个体拥有正常的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能对多种病毒感染表现出显著的抵抗力,对CCR5进行基因编辑或将有效阻断霍乱、天花或艾滋病的感染。


材料二:

①中国国家基因库伦理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遗传与基因组医学中心主任祁鸣教授说,如果某些基因损害失去功能了,我们可以用好的基因去替换。但如果有坏的基因把好的基因带坏,就好比高楼大厦坏掉了几根钢筋,会影响总体承重效果

②这种情况下,使用过去的基因技术就没用了,而目前最流行的CRISPR-Cas9技术,可以改写修订变异了的坏基因,使其变正常。目前,在基础研究领域,对动植物的基因编辑已获得广泛应用,能够改良农作物、降低病害率等,但在人体细胞,尤其是人体胚胎领域的应用尚未推广。近几年,有关CRISPR-Cas9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呈爆发式增长,充分证明了它将给人类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变革。

③不过,上世纪90年代,基因治疗刚在美国发展时,有人想用其治疗有严重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孩子,结果几年后,11位孩子中有七八位得了白血病,人们这才意识到基因治疗可能会带来无法掌控的负面影响。


材料三:

11月26日晚,122名中国科学家发表的联合声明说:此项技术早就可以做,没有任何创新,但是全球的生物医学科学家们不去做、不敢做,就是因为脱靶(注:在医学里指,原定是修复某个基因点,却发生了偏移,作用了别的基因点)的不确定性、其他巨大风险以及更重要的伦理。对在现阶段不经严格伦理和安全性审查,贸然尝试做可遗传的人体胚胎基因编辑的任何尝试,坚决反对,强烈谴责!


材料四:

①该研究也引起了国际学者的争论及批评。

②美国哈佛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教授穆索努拉:艾滋病并非一定致命,况且对广大贫穷地区来说,有比基因编辑更便宜的疗法。相反,为了获得所谓的艾滋病免疫,便将基因编辑婴儿暴露在未知的其他疾病风险中,得不偿失。

③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教授伊尔舍:基因编辑技术并不难,贺建奎可能是为了夺得世界首例的名头,而将婴儿的生命安全抛之脑后。

④各国媒体也在密切关注事件进展。

⑤美国CNET新闻网称,该研究未经过独立验证,也未在期刊上发表,此次公布更像是一次推销练习。

⑥韩国《中央日报》报道说,目前通过基因编辑出生的高等生命体有猴子,但没有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精准度尚不完善,可能引发致命问题。

(材料整合自互联网)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CRISPR-Cas9技术可以使变异了的坏基因变正常。
B.对动植物的基因编辑可以改良农作物,降低病畜率等。
C.对CCR5进行基因编辑将有效阻断霍乱、天花或艾滋病的感染。
D.基因编辑技术并不难,基因编辑婴儿技术早就可以做,没有任何创新。
2.阅读材料二,简要概括第三段中列举的事例。(15字以内)
3.阅读画线句,结合上下文,揣摩句子的表达效果。
但如果有坏的基因把好的基因“带坏”,就好比高楼大厦坏掉了几根钢筋,会影响总体承重效果。
4.有人说,这项技术到底是潘多拉的魔盒还是阿拉丁神灯,值得我们一起思考。你认为 “基因编辑婴儿”技术,是人类的福音还是灾难?说说你的观点,并简述理由。
2024-04-02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光南中学2020-2021学年九年级10月份素养监测(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豪情总在云间飞

——记空军试飞英雄黄炳新

①中新网 8月22电关中腹地,陕西阎良,一架小型运输机在碧空如洗的蓝天上翱翔,坐在驾驶员旁边指导的是年逾花甲依然精神矍铄老人——中国试飞领域大名鼎鼎的黄炳新。

②25岁时,他作为空军最年轻党代表受到毛主席接见,40岁时,被中央军委授予试飞英雄荣誉称号。如今,已是65岁的黄炳新,作为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高级顾问,依然奋战在民机飞行员培训一线。谈起当年的经历,这位具有侠客般气质的试飞前辈,仍然有着一股豪气……

创造奇迹,他把没有方向舵的飞豹飞回地面

③1992年8月19日是“飞豹”首飞的日子。“几乎80%的人对飞机能否试飞成功都很担心,甚至连一些设计人员对这架飞机的首飞都没有信心。那天,全厂区都放假了,现场有上万人观看首飞。”对黄老英雄而言,那天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

④临上飞机前,黄炳新悄悄地将一封短短“三句话遗书”留在办公桌抽屉里:“即使我这次牺牲了,为国防发展也值得;这里面的钱,是我死后交给组织的最后一次党费;家人不要给组织添任何麻烦。”

⑤前两次试飞,飞机都出现了剧烈振动现象,机身就像要散架一样,飞机座舱里的指针指示都看不清更别说地面目标了。好不容易安全着陆后,他与设计师及各设计研制厂所技术人员一起进行排查,但却未能找出原因。为了确保国家重点型号的试飞进度,试飞院副院长、振动专家张克荣专程找到黄炳新:“黄团长,你再试飞一次吧 !”

⑥虽然知道飞机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虽然知道这次试飞肯定会面临许多意想不到的危险,但黄炳新没有犹豫,答应再次试飞。

⑦8月24日,天空湛蓝明丽,机场热浪滚滚。第三次试飞准备完成,黄炳新和另一名试飞员杨步进踏上飞机,承担了这次任务。

⑧当黄炳新驾机以每小时 1100公里的速度进入5000米高空时,飞机震动得跟前两次一样,仍然非常严重。表速超过1150公里时。“咚咚”两声巨响,飞机顿时像狂放不羁的野马横冲直撞起来。黄炳新随即蹬舵,飞机没有任何反应——因为震动过于剧烈,方向舵掉了。

⑨黄炳新临危不乱,对杨步进说:“你别紧张,我也别紧张,万一不行,你跳伞,我把飞机飞回去。如果我牺牲了,你跳伞成功了,你就把这个情况向上面报告。”

⑩杨步进也坚定地说:“团长!你不跳,我也不跳,我要为你鼓劲儿,你往前飞,我跟你往前走 !”

惊心动魄的考验,震撼苍天的一搏。黄炳新开始驾机返航,他试着推左发动机油门,同时向右压驾驶轩,飞机向右滚转并在左右发动机推力的反差力矩作用下,机头缓缓地横侧,改变着方向。他就这样艰难而冷静地驾机飞向机场上空。

没有方向舵的飞机在高速降落时,只能靠副翼,而反应迟钝的飞机稍有偏差,就会导致机毁人亡。他双手紧握驾驶杆保持飞机平衡,双眼盯着跑道,稳健地将飞机对向跑道,只听见唰的一声,机轮安稳触地……

这绝对是世界航空史上的一个奇迹。

薪火相传,他让更多精英试飞员和军机飞了起来

随着飞机设计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型号不断出现,要使试飞员的技术赶上飞速发展的科学,并站在试飞技术的前沿,必须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

1989年,时任某试飞部队部队长的黄炳新和试飞院副院长严京林一起举办了一期试飞员训练班。这个训练班培养的几个试飞员,后来经黄炳新推荐调入了空军某试飞部队。

后来,这批试飞员大都成了国内有名的试飞专家,取得骄人成就:雷强,歼 -10首席试飞员、全军优秀共产党员;李中华,“科研试飞英雄”、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张景亭,全军优秀地方大学生干部;邓友明,新舟-60首席试飞员、空军十大杰出青年……

这群试飞战线的精英,为我军装备转型及跨越发展、为中国航空工业的腾飞,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成就凝聚着黄炳新等老一辈试飞员的心血与智慧。

1994年,黄炳新卸去了部队长职务,被任命为兰空参谋长助理,兼任中国试飞院副院长。这时的黄炳新已近知天命之年,作为共和国两个新型主力战机的主要试飞员,他已经飞过10多个机种,飞过数十个科研项目,立过大大小小几十次功。国家也给了他极大的荣誉,国内外媒体更是多次介绍过他的事迹。作为一个知名英雄,余下的时间该如何度过?成为黄炳新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那时候,民航大发展。一些航空公司多次邀请黄炳新到地方发展,职位待遇都很优厚。但他清楚,国家培养一名飞行员十分不易,培养一个试飞员,更是优中选优。

“我对试飞工作有着很深的感情。我一直感觉试飞是我一生的职业,飞行是我的事业,一定要进行到底。党和国家给了我那么多荣誉,而我那时才五十岁,精力还很充沛,飞行技术没的说,关键是积累的试飞经验很宝贵,我觉得我有义务把这些经验贡献出来。”

后来,他愉快地接受了试飞院试飞员学院院长一职,决心为共和国培养新一代试飞精英。面对如此重任,黄炳新决心把个人技艺全部贡献,在航空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再为共和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长江后浪推前浪,他们飞得越高,成就越大,我越开心。”说起自己培养的学生,黄炳新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他动情地说:“我的一生愿作一颗流星,虽然在历史上只一瞬,但是始终都要发出耀眼的光芒……”


(1)下列各个选项中符合原文文意的一项是(   
A.作为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高级顾问,60多岁的黄炳新,依然奋战在军机飞行员培训一线。
B.在第三次试飞“飞豹”出现危险之时,黄炳新让杨步进跳伞逃生后,独自驾驶飞机着陆。
C.1989年,黄炳新举办了一期试飞员训练班,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取得骄人成就的试飞精英。
D.黄炳新作为试飞员,飞过10多个机种,飞过数十个科研项目,立过大大小小几十次功。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近天命之年的黄炳新被一些航空公司多次邀请到地方发展。但他清楚,国家培养一名飞行员十分不易,培养一个试飞员,更是优中选优。
B.在第三次试飞“飞豹”过程中,黄炳新驾驶的飞机震动得跟前两次一样,仍然非常严重,印证了飞机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C.在试飞“飞豹”前,黄炳新悄悄地将一封短短“三句话遗书”留在办公桌抽屉里。这一细节体现黄炳新时刻做好牺牲准备的大无畏精神。
D.“长江后浪推前浪,他们飞得越高,成就越大,我越开心。”这句话体现了黄炳新内心深处有一种自豪之情。
(3)文章中的两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黄炳新的身上有哪些人格魅力?请结合材料写出三点并简要分析。
2024-04-01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蓝天中学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岁月很长,不必慌张

沈嘉柯

①十年前,我家门口有一间很小很小的宠物店。我带着小狗去打疫苗的时候,跟那对夫妻闲聊。原来他们都是云南的一所兽医专科学校毕业的,这对小情侣恋爱结婚,然后在城市一角开店。

②来到大城市的最初几年,特别辛苦,有时候,我晚归,路过他们的店,看见他们忙碌到夜里。

③再后来,城市里的居民,生活条件不断变好,养宠物的人多起来。他们的生意终于好起来了。这个时候,旁边新开了一家皇家宠物医院。出于好奇心,我去这家新店参观了一下。坐诊的动物医生更加厉害,我看见墙壁上写着简介,中国农业大学的相关专业硕士生。隐隐约约,我开始为那对夫妻的店忧心。

④不过,时间证明,我多虑了。

⑤新店的工作时间,从上午十点到下午六点。远远没有那对夫妻守着自己的宠物医院勤勉。

⑥三年前,皇家宠物医院关门大吉。小区附近,就数那对夫妻的宠物医院最大,开始招聘员工,变成特别高大上的宠物医院。

⑦我认识的一位设计师,从前在本城开一间小小的店,一年又一年过去,再见面的时候,他说在给一个老板设计私人艺术馆,他特别重视这个项目,因为等待了很久,做了很多基础装修的活儿,终于接到了可以发挥艺术特长的单子。

⑧他毕业于美术学院,为了养活自己,先求生存,开店赚钱,他的梦想,是能够做体现美学风格的作品。

⑨我的一个很熟的朋友,他的母亲年过六十,从前一直自娱自乐,画着花鸟鱼虫。不知不觉,有一天老太太开始开班,教授其他人绘画。慕名而来的人多起来,老太太上了新闻报道,画作送到日本的艺术协会参与交流活动。

⑩但是老太太仍然亲力亲为地教授学员,有一次我在聚会上遇到,她正咳嗽,耐心跟学画的人讲着笔法和用色。弟子们也越来越多。

⑪我在和朋友,以及他的母亲一起吃饭的时候,听着他母亲的谈吐,和从前退休老太太的状态,完全不一样了。

⑫他的母亲说,真的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今天的样子。虽然忙碌,虽然辛苦,她还是很快乐的。因为,最初她只是出于爱好,拜师学习,慢慢地画了二三十年,她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画家。

⑬这些在我的生活中真实的人,他们生平的际遇,特别令我感慨,岁月很长,不必慌张。

⑭仅仅是时间本身,就会把那些凑热闹的人淘洗而去。

⑮急功近利的,会飞快消逝。留下来的,总是那些守到最后的。

⑯开宠物医院的小夫妻,等待了十几年的设计师,晚年发光的画家老太太,他们的人生,越来越走向丰富繁盛。岁月也教会了我们,懂得了欣赏那些久久用功和水到渠成。

(《意林》2019.23)

1.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人物

经历

一对夫妻

开宠物店医院→勤勉工作,生意好起来→①

设计师

开店赚钱→②→③

老太太

自娱自乐画花鸟鱼虫→开班→④

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
有一次我在聚会上遇到,她正咳嗽,耐心跟学画的人讲着笔法和用色。弟子们也越来越多。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夫妻的宠物医院生意终于好起来,是因为养宠物的人多起来。
B.文章对于几个人的刻画,没有太多的笔墨着力于细节,但是读来仍生动,有吸引力,这得益于作者自然却又入神的叙述。
C.开宠物店的夫妻,设计师,老太太都是勤勉努力的,没有直接引用其语言展开描写,但人物形象跃然于纸上。
D.文章结尾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起到了升华与点题的作用。
E.文章关于小夫妻、设计师、画家老太太的三个故事是并列的关系,可以调整顺序。
4.请结合文章主题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完成下面的题目。
【链接材料】

屈原在家中读书,冬日里火盆烧得很旺盛,屋子里非常暖和,不一会儿屈原就感觉昏昏欲睡。于是,屈原带着书本只身来到山里,找到一处背风的山洞,开始读书。这样坚持了三年,终于把《诗经》读懂读透了。这也为后来他开创楚辞奠定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1)试分析文章标题的深层次含义。
(2)读了文章和链接材料,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或感悟。
2024-03-31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周南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课外阅读 | 较难(0.4) |

6 . 答罗整庵少宰书(节选)

明·王阳明

来教云:“见道固难,而体道尤难。道诚未易明,而学诚不可不讲。恐未可安于所见而遂以为极则也。”

幸甚幸甚!何以得闻斯言乎?其敢自以为极则而安之乎?正思就天下之道以讲明之耳。而数年以来,闻其说而非笑之者有矣,诟訾之者有矣,置之不足较量辨议之者有矣,其肯遂以教我乎?其肯遂以教我而反复晓谕,恻然惟恐不及救正之乎?然则天下之爱我者,固莫有如执事之心深且至矣,感激当何如哉!夫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孔子以为忧。而世之学者稍能传习训诂,即皆自以为知学,不复有所谓讲学之求,可悲矣!夫道必体而后见,非已见道而后加体道之功也;道必学而后明,非外讲学而复有所谓明道之事也。然世之讲学者有二:有讲之以身心者,有讲之以口耳者。讲之以口耳,揣摸测度,求之影响者也;讲之以身心,行著习察,实有诸己者也。知此,则知孔门之学矣。


注释:①訾:非议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道未易明_____________            (2)遂以为则也__________
(3)置之不较量辨议之者_________ (4)讲之口耳___________
2.用“/”给文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两处)。
夫 德 之 不 修 学 之 不 讲 孔 子 以 为 忧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则天下之爱我者,固莫有如执事之心深且至矣,感激当何如哉!
4.小雨和小文读了这段文言文,提出了两个观点,你认为谁说得有道理?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小雨:作者对罗整庵来信中提出的“见道固难,而体道尤难”的观点表达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大道必然要体会才能认知,并不是先看到大道,再去体会道的功夫。

小文:作者认为世上讲学的人有两种:一种是用身心讲学,一种是用口耳讲学。前者重在把握事物本质,后者重在揣摩和猜测,作者对这两种人都予以肯定。

2024-03-31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婺州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独立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给孩子的诗

容光

①小姑姑退休后,闲不下来,托人帮忙去了一家私立幼儿园当保育员。入职半年,园里忽然要开展分享活动,分享平日里和小朋友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我在寒冬的夜里接到求助电话,负责把她的叙述变成文字版本,好让她拿着稿子上台念。

②这个请求让我啼笑皆非。坦白说,我接到过无数类似的请求,或来自于老同学——“你英语专业的,行行好,帮我翻个论文摘要”,或来自朋友——“你是作家,帮我改个稿子”。偏偏我是个没耐心的人,能拒绝从不答应,但今日换成了小姑姑,长辈buff嘛,我不敢不应。

③原本是抱着帮帮忙混过去就好的态度,我拿着手机坐在沙发上,把自己裹得像个粽子,专心听电话那边的叙述。小姑姑没有多高的学历,和我许许多多的长辈一样,工人出身,一辈子过得朴素真诚,讲着一口爽利的四川话。

④“我们班有个小男孩叫果果……”这是她的故事开头。

⑤果果是个有着多动症的小男孩,年仅五岁,爱四处走动,好像总也停不下来。他不合群,总是不参与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却在上课时不愿踏踏实实坐在椅子上,偏要这里走走,那里摸摸。每天清晨被妈妈送来幼儿园时,都会哇哇大哭,抱着妈妈的脖子不愿松手,极其缺乏安全感。

⑥植树节那天,幼儿园组织全体小朋友去公园种小树苗。小姑姑担心果果静不下来,万一不听老师的话,四处跑动,也许会有安全问题。于是活动前,她特意蹲下来对果果说:“一会儿出了幼儿园,果果你要一直牵着王老师的手。”果果问她为什么,她想了想,说因为外面的世界那么大,王老师也会害怕呀。她笑着问果果,愿不愿意当个小男子汉,牵着王老师的手保护她。果果郑重地点头,果然在踏出幼儿园后就一直牢牢牵着她的手,再也没有松开。

⑦那一天的果果表现非常好,在路上没有松开过小姑姑,到公园后也认真参与活动。而更叫她没有想到的是,自那天起,只要踏出教室,果果都会在第一时间冲到她面前,牢牢牵住她的手,不论是参加课间活动,午休亦或吃饭。

⑧电话那端的人还在往下说,而我怔怔地听着那些故事,所有的不耐在刹那间冰消雪融。故事因语言组织能力不够好而略显絮叨,却直截了当击中我的心。每个人都曾是果果这样的孩子,在成长的年岁里都因稚嫩天真需要帮助与扶持。尽管这样的举动对果果来说也许只是零星的成长碎片,很快就会因为长大而被忘却,可那些细碎的时光串联起来,却最终成为了一个人不可或缺的性格组成部分。我想哪怕他将来忘记了王老师,忘记了幼儿园的一切,忘记了植树节那一天,忘记了他牢牢牵过的那只手,但在五岁这年就开始闪耀的属于男子汉的小小勇气,一定会成为小朋友此生永恒复现的光芒。

⑨电话那头,小姑姑还在腼腆地说自己文笔不好,别的老师还有写诗分享的呢。我不禁笑起来,说我刚听到这辈子听过最真挚最可爱的一首诗——那是一个朴素真挚的老师写给孩子的诗。

摘自《花火》2020年1月

1.文中的姑姑向我转述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请从用词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果果郑重地点头,果然在踏出幼儿园后就一直牢牢牵着她的手,再也没有松开。

3.这个关于“果果”的故事,作者用第三人称,由我这个听众来转述,如果用第一人称姑姑来写,会更好吗?为什么?
4.文章中并没有写到关于“诗”的事件,为什么文章的标题是《写给孩子的诗》?试着结合文本内容和链接材料分析。

链接材料:

(1)诗歌,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集中地反映生活,抒发感情。

——《现代汉语词典》

(2)《毛诗·大序》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

(3)会写诗的孩子,不会砸玻璃。

——纪录片《人生第一次》

2024-03-31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婺州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独立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8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傅雷的认真与较真

余中先

①翻译家傅雷是很认真的一个人,甚至可以说是很较真的一个人,此乃性格使然。无论对翻译事业,对国家命运,还是对己,对友,对家人,傅雷都很认真,也很较真。

②傅雷是翻译家,对翻译工作的认真,首先是因为他把这看作一项神圣的义务。他最初翻译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是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住在沦陷中的上海。当时,傅雷“闭门不出,东不至黄浦江,北不至白渡桥,避免向日本宪兵行礼”,成天致力于《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翻译,意在让一个个有热血的青年从沉沦中奋起,寻找反抗的道路。

③学法语,傅雷的经验是“学得慢一些”,“贪多务得是没有用的”,由此也可见他学语言的认真。而在翻译中,傅雷的工作态度又极其认真。认真的态度,加上很高的语言水平,这就保障了他的译文是一流的。

④傅雷为提高自己的汉语感觉,使译文更生动活泼些,更是阅读了大量的中国作品,他曾熟读老舍的《四世同堂》,傅雷很遗憾地发觉,“不但修辞不好,上下文语气不接的地方也很多。还有是硬拉硬扯,啰里啰嗦,装腔作势,前几年我很佩服他的文章,现在竟发现他毛病百出”。此处引傅雷对老舍的批评,其实也无损于老舍的英名,因为好作家的文字也不是篇篇都好。同时,这一件事也佐证了傅雷对文字的较真:可见他“不但对自己的译文不满,对别人的创作也不满”。

⑤说到翻译过程上的认真,傅雷的体会,首先是认真地选择要翻译的作家作品。傅雷选择翻译的法国作家主要是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等,这些人的作品在文学史中的地位都是一流的,傅雷译《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是本着为启迪中国民族精神,来奋力做他的翻译的。在工作中倾注全部心血,付出全部努力,于他,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⑥其次,傅雷动笔翻译之前,会“熟读原著,不厌求详”,他曾告诫青年译者,“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绝不动笔”。当然,是不是每次工作都要那样,现在也无从可考。

⑦再次,翻译中,对原文的遣词造句之处反复琢磨,“煞费苦心”,琢磨其在原文中“美的法语”,在译文中又如何成为“美的汉语”。当然,其中的苦与乐,难与妙,只有译者自己知道。

⑧翻译初稿完成之后,还有校改这一通工作。傅雷对自己译文的校改,也是极其认真的。从傅雷译文的手稿和校样(无论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还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译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手写的密密麻麻的小字修改,令我想到巴尔扎克本人在其校样上的改动。

⑨傅雷对自己的译文要求之严,在1963年给当时还是年轻译者的罗新璋(后为著名文学翻译家)的信中可见一斑,他明确表示:“鄙人对自己译文从未满意,苦闷之处亦复与先生同感”;“尊札所称‘傅译’,似可成为一宗一派,愧不敢当。以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而论,自问与预定目标相距尚远。”

⑩傅雷对自己每天要翻译多少字数,也都是绝不马虎的。长年累月中,傅雷每天都在书房中做翻译,自己给自己规定了工作量,每天不达到那个数量,就不做别的。以己及人,他对儿子的钢琴训练也有苛刻的规定,傅聪不完成每日的训练量,是断然不可以去玩的。也正因这样,在短短的58年生命中,傅雷用大约37年的时间认真工作,翻译了约500万文字的译文,包括文学、美术、音乐、政论方面的作品30多部传。

傅雷性格中倔强较真的特点,让他平时待人接物同样十分认真,使他成了一个是非分明、疾恶如仇、刚直不阿之人。据说,傅雷爱吃硬饭。他的性格也像硬米粒儿那样“软”和“懦”不是他的美德,这两个字,他全让给了夫人朱梅馥。这一点,《傅雷家书》中可见端倪。

对别人翻译中的错误,傅雷也持了一种“苛刻”的态度,大概是他不容许那些文字上的差错出现在译文中,大概这些错误排成了铅字,印成了书后太扎眼,太“煞风景”,让他看不下去。

杨绛在《忆傅雷》中谈道:1954年,有一次,在北京开翻译工作者的会议时,傅雷未能到会,只提交了一份书面意见,讨论翻译问题,后被会议组织者作为会议文件而印发。在那份意见书中,傅雷信手举出当时翻译作品中许多谬误的例句。此一“挑人错以示众”之举触了众怒,很多人都大骂傅雷狂傲,还有一位老翻译家竟气得大哭。为此,钱锺书还写信批评过傅雷,劝他多多与人为善。

傅雷的批评毫不留情,根本不顾及别人的面子,简直就像是在训斥自家孩子。在《傅雷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父亲对儿子傅聪、傅敏近乎于苛刻甚至残忍的要求,要求他们做一个有用的人,有出息的人。儿子性格中的一些弱点,一些不入他眼的做派,傅雷是十分计较的。他在总结自己时曾说:“我年过半百,世情天性中也有极洒脱的一面就是中国民族性中的‘老庄精神’, 换句话说,我执着的时候非常执着,摆脱的时候生死皆置之度外。”可见,那时的傅雷依然是一个认真的人。

1.阅读全文,说说傅雷“认真与较真”的工作态度体现在文中哪些地方。
2.请从语言表达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他的性格也像硬米粒儿那样;“软”和“懦”不是他的美德,这两个字,他全让给了夫人朱梅馥。

3.本文对傅雷性格的刻画,除正面描写外,也有侧面烘托,请举出侧面烘托的例子。
4.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傅雷怎样的感情?
2024-03-31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八面乡中学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9 .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①“为了他的第五次即最后一次‘围剿’,蒋介石动员了将近一百万人,而且采取了新的战术和战略。在第四次‘围剿’中,由于他的德国顾问们的建议,蒋介石已经开始采用封锁和防卫建筑的体系。在第五次‘围剿’中他全力实现这一体系。他用他的军队,实行严厉的封锁,整个包围了苏区。他很小心前进,建筑汽车路、碉堡和战壕。他避免把他的主力军队接近红军,他们谨慎地在防御工事后面作战,他们只做短距离的前进,并用飞机、大炮和机关枪掩护着。”

②“在这一时期中,我们犯了两个重要的错误。第一个错误是在一九三三年福建事变中,没有能和蔡廷锴联合。第二个错误是放弃了我们以前的运动战术,而采用错误的单纯防卫战略。在阵地战上,迎击广大优越的南京军队,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因为在这种战争上,红军的技巧和精神都不相适合。”

③……

④“一九三三年十月,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开始。一九三四年一月,在苏维埃的都城瑞金召集了第二次中华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举行了革命成绩的检阅。在这次会议上我做了一个报告,也在这次会议上选举了中华苏维埃政府人员,这就是现在这里的一批人员。不久之后,我们开始准备长征。这长征开始于一九三四年十月,正是蒋介石举行他最后一次‘围剿’的一年以后。在这一年中,不断地有作战和争斗,两方面的损失都很重大。”

1.选文第④段中的“我”是_________。这篇文章选自《红星照耀中国》,作者是____________
2.结合选文说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于一九三四年十月开始长征,请列举两个长征中的英雄壮举。
3.从第五次“围剿”和反“围剿”成败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分析者怎样的性格特点,结合全书说说他的其他一个特点并举例。
2024-03-25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珠海珠海二中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期中试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围城里的鸵鸟

阿辞

①在鸵鸟的世界里,是可以妻妾成群的。但有这么一只鸵鸟,他很爱自己的妻子,决定一辈子只娶她一个。

②他们相亲相爱地生活了很多年,在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厄运突然降临了,他们被猎人抓住了,然后卖给了一个农场主。

③幸运的是,农场主没有杀他们,而是把他们圈养起来,当成了种鸵鸟。每天有人给他们吃的,日子倒也悠闲自在。可是好景不长,农场主为了提高繁殖速度,给鸵鸟先生送来了五位年轻的鸵鸟姑娘。

④鸵鸟太太伤心地躲到一个角落里发呆,鸵鸟先生明白妻子的心事,他很想告诉妻子,他只喜欢她一个。可他不会说话,所以只有用行动来表示,他整天跟在妻子的身边,对那五位鸵鸟姑娘不理不睬。

⑤妻子明白了他的心意,很开心,农场主也明白了他的心意,很不高兴,竟然当着他的面,把他的妻子抓走了。

⑥鸵鸟先生急坏了,他知道,农场主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也许会一生气把他的妻子给杀了。可是,他只是一只鸵鸟,没有能力去救自己的妻子,他能做的,就是对五位鸵鸟姑娘继续冷淡,让农场主明白,他是绝不会要她们的。

⑦后来,他觉得这样还不行,就开始绝食,那意思就是,如果妻子不在了,他也不活了。

⑧这一招果然凑效,农场主大概明白了他的意思,第三天终于把他的妻子放了。不过,没有放回他的身边,而是送给了另一只雄鸵鸟。

⑨鸵鸟先生气坏了,可他毫无办法,只能趴在栅栏边,远远地望着妻子,痛苦地呜呜叫。鸵鸟在成年之前能发声,但在成年以后,它们就失去了语言能力。奇怪的是,这一急,鸵鸟先生又能发出声音了。鸵鸟太太在另一个围栏里,远远地望着丈夫,也呜呜地发出了声音,绝望地叫起来。

⑩这样叫着叫着,他们竟然会说话了。

⑪鸵鸟先生关切地问:人有没有伤害你?

⑫鸵鸟太太说:没有,他们只是把我关起来了,好让你娶那五位姑娘。

⑬鸵鸟先生发誓说:我绝不会娶她们的。

⑭鸵鸟太太也发誓:我也不会嫁给这只鸵鸟的。

⑮会说话后,日子好过多了,虽然不能在一起,但他们可以通过语言交流感情,互相鼓励,无论别的鸵鸟怎么献殷勤,他们都不动心。农场主当然听不懂他们说的话,但感觉到了他们与众不同,有一次还笑起来,看着他们自言自语:这两只鸵鸟真有意思,像是会说话一样。一个月后,农场主被他们的痴情感动了,把鸵鸟太太送回到鸵鸟先生的身边,把那五位鸵鸟姑娘带走了。

⑯终于又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他们有说不完的话。

⑰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幸福就有些变味了。鸵鸟先生渐渐地觉得妻子太啰嗦,鸵鸟太太觉得丈夫太啰嗦,双方常常为了一点小事争争吵吵。

⑱鸵鸟先生开始想,随便娶一个也比自己的太太好,那些沉默的鸵鸟姑娘多可爱呀。

⑲鸵鸟太太也开始想,随便嫁一个也比自己的丈夫好,那些一声不吭的雄鸵鸟多有风度啊。

⑳可他们已经没机会再选择了,农场主被感动得太深,绝不会再把他们分开了。

㉑他们只能在争吵之后,一个面朝东,一个脸朝西,哀叹自己命苦:别的鸵鸟都不会说话,为什么偏偏自己碰上一个会说话的呢。

㉒他们已经忘了,①         ;他们更忘了,②          

1.为小说最后一段空缺部分各补上一句话,每句话不超过15个字。
2.简析小说在情节构思上的两大特色。
3.小说以“围城里的鸵鸟”为题有什么好处?
2024-03-25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诸暨市浣江初级中学2020-2021学年九年级9月份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