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吕不韦(前292-前235)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8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0.65) |
1 . 同学们以“古典中的幽默”为专题,探究古人的生活态度。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先秦·吕不韦《吕氏春秋》)

【乙】

昔有人设置以捕獐,得而未觉。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置置中而去。本主来,于置中得之,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置屋立庙,号为鲍君。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乃曰:“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于是乃息。

(选自宋代·李昉《太平广记》)


【注】①置(jū):捉兔子的网,泛指捕野兽的网。②鲍鱼:这里指用盐腌渍的鱼。③具:详细。
1.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其家穿井(          )
(2)国人(          )
(3)乃以鲍鱼置置中而(          )
(4)问其(          )
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
3.“幽默”常指“有趣可笑而意味深长”。结合【甲】【乙】两文的故事,说说哪些人是“有趣可笑”的?他们又带给你哪些“意味深长”的启发?
2024-01-27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 .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乙】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善。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州里。惟其所以不得故,乃狗恶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于是退而还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有以求良狗,狗良则数得兽矣。田猎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注释】①旷日:荒废时日。②州里:乡里。③惟:思,考虑。④致力:竭尽精力。⑤疾:奋力,用力。
1.阅读两文,填写下面表格。
常识积累词语解释翻译句子
【甲】文的作者是北宋的______(人名);【乙】节选自《吕氏春秋》,六上教材中源自本书的课文是《_______》。(3)今掉尾而斗(     )
(4)齐人有猎者(     )
(5)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_____________

2.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是(     
A.不只打猎是这样,做任何事都是这样。
B.只有打猎是这样,做任何事都不是这样。
C.不只打猎是这样,做一百件事情都是这样。
D.只有打猎是这样,做一百件事都不是这样。
3.【甲】文中,在牧童指出错误后,杜处士的反应是“______”(请用自己的话来回答);【乙】文中,齐人“田猎之获,常过人矣”的原因是“______”(请用原文来回答)
4.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末尾引用古语揭示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使本文主题思想有特殊意义。
B.【乙】文寓意是做事若想有理想的效果,努力是必要的条件,更需要抓住重点。
C.【甲】【乙】两文人物形象鲜明。杜处士豁达大度,猎者善于反思,勤奋努力。
D.【甲】【乙】两文寥寥数语,在平常故事中寓深刻道理,意趣盎然,发人深思。
2024-01-13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金山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外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父善游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bèi)矣。

1.解释加点词。
①此其父游  善:
②见人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方:
③人问其  故:
必悖矣  亦:
2.翻译句子。
其子岂遽善游哉?
3.这个故事所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023-11-30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4 .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

三人成虎

庞恭与太子质【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


【注】做人质,庞恭和太子是魏国人,将被送到赵国都城邯郸做人质。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溉                              (2)国人之:
(3)言有虎:                       (4)邯郸魏:
2.请谈谈【甲】文中“闻之于宋君”一句在翻译时有哪些特别需要注意的点?
3.请用|为【乙】画线句断句(限断2处)
今邯郸去魏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
4.【甲】【乙】两文都谈到了“流言”的问题,在今天仍然有其现实意义。从两文来看,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生活中的流言?
2023-10-15更新 | 28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江北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

昔者曾子处费(地名),费人有与曾子同名同姓者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注释]杼(zhù):织布梭
1.请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2.下列选项中“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一人又告
A.日月星宿,亦积气中有光耀者
B.有闻而传
C.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妻也。
D.久,目似眼,意暇甚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其母尚织自若也。
4.两文带给我们的共同启示是什么?请结合两篇文章进行具体分析。
2023-09-16更新 | 197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赵简子有两白骡而甚爱之。阳城胥渠处广门之官,夜款门而谒曰:主君之臣胥渠有疾,医教之曰:‘得白骡之肝病则止,不得则死。’谒者入通。董安于御于侧,愠曰:嘻!胥渠也,期吾君骡,请即刑焉简子曰:夫杀人以活畜不亦不仁乎杀畜以活人不亦仁乎于是召庖人杀白骡,取肝以与阳城胥渠。处无几何,赵兴兵而攻翟。广门之官,左七百人,右七百人,皆先登而获敌首。人主其胡可以不好士?

(选自《吕氏春秋》)


①赵简子:晋大夫,名鞅,谥号简子。②阳城胥渠:复姓阳城,名胥渠。③谒者:泛指传达、通报的奴仆。④董安于:赵简子家臣。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款门而          谒:拜见B.董安于于侧                    御:侍奉
C.无几何             处:居住D.人主其可以不好士          胡:怎么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夫杀人以活畜不亦不仁乎杀畜以活人不亦仁乎
A.夫杀人以活畜/不亦不仁乎/杀畜以活人/不亦仁乎
B.夫杀人以活/畜不亦不仁/乎杀畜以活人/不亦仁乎
C.夫杀人以活/畜不亦不仁乎/杀畜以活/人不亦仁乎
D.夫杀人以活畜/不亦不仁乎/杀畜以活/人不亦仁乎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医生建议用白骡的肝脏治病,否则胥渠将病死。
B.董安于不愿意杀白骡救胥渠,是因为他很吝啬。
C.赵简子杀骡救胥渠的故事体现了他的仁义之心。
D.赵简子爱护下属,因此胥渠奋勇杀敌来回报他。
4.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胥渠也,期吾君骡,请即刑焉。
2023-08-23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有而传之者
②国人
穿井得一人
(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②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宋君派人打听这件事,是因为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B.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态度进行分析、甄别。
C.寓言中的原本事件被讹传,唯一的原因是“国人”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
D.这个寓言故事提醒我们: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2023-08-12更新 | 61次组卷 | 2卷引用: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8 .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尝试观于上志,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于公。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王,不阿一人。伯禽将行,请所以治鲁。周公曰:利而勿利也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上志:上古的史籍。②阴阳之和:阴气阳气调和,化育万物。③阿(ē):偏袒。④伯禽:周公之子,鲁国的第一位国君。⑤利而勿利也:首先考虑利人,而不要首先考虑利己。⑥生而弗子,成而弗有:生育了万物却不把万物作为自己的子孙,成就了万物却不把万物据为己有。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老聃则公矣
②万物皆其泽
2.请用“/”标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停顿处。(标3处)
阴 阳 之 和 不 长 一 类 甘 露 时 雨 不 私 一 物
3.本文提出天下乃“天下之天下”的伟大思想,这与《礼记》中“_______________”的大同社会理想一致。
2023-07-30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外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宋人有取道者,其马不进,刭而投之溪水。又复取道其马不进又刭而投之溪水如此者三。虽造父之所以威马,不过此矣。不得造父之道,而徒得其威,无益于御。人主之不肖者,有似于此。不得其道,而徒多其威,威愈多,民愈不用。亡国之主,多以威使其民矣。故威不可无有,而不足专恃。譬之若盐之味,凡盐之用,有所托也,不适则败所托而不可食。威亦然,必有所托,然后可行。

(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①取道:赶路。②刭(jǐng):用刀割颈;斩杀。③造父:古代善于御马的人,曾为周穆王的御者。④御:驾驭马。⑤人主:人君。⑥不肖:不才,不贤。⑦恃:依赖,依仗。⑧败:食物腐败,变味变质。
1.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又复取道/其马不进/又刭而投之溪水/如此者三
B.又复取道其马/不进/又刭而投之溪水/如此者三
C.又复取道/其马不进又刭而/投之溪水/如此者三
D.又复取道其马/不进又到/而投之溪水/如此者三
2.本文借“宋人御马”论述了亡国之君一般都是“___________”,最终致使百姓不再听从他的命令的观点。(请用原文回答)
2023-07-22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0 . 论诗(其三)

【清】赵翼

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_________________。


【注释】①只眼:指独到的眼光和见解。②艺苑:文艺园地,文艺界。漫:随便,随意。雌黄:矿物名,橙黄色,可制颜料。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用雌黄涂掉再写,所以称改易、评论为雌黄。这里指议论是非。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曾参杀人

《战国策·秦策二》

昔者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注释】①昔者:从前。②处费:住在费地。③同名族者:同名同姓的人。④织自若:照常织着布。⑤疑:怀疑。
1.“闻一得三”即“举一反三”,请用这个方法,解释下列“新学的”加点字的意思。
序号学过的新学的
(1)昔者曾处费
(2)狼亦黠矣,而刻两毙
(3)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投杼墙而走
2.请从下面选项中选择正确的一项将赵翼《论诗(其三)》第四句空缺处补充完整,并说明理由。
A.短长               B.长短
3.《曾参杀人》一文中对“曾参之贤”没有具体写出,有同学回忆起学过的关于曾子的文字,这些文字能否证明“曾参之贤”?请简述你的理由。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4.《曾参杀人》一文中曾子的母亲从“织自若”到“其母惧”的过程,说明了什么?
5.文言虚词不虚。请反复默读下面的句子,从语气词的角度体会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其母尚织自若
6.读了以上诗文,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相关诗文作答。写出一点即可。
2023-07-14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