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晏殊(991-1055)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春景

晏殊〔宋代〕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这两句既点明了季节,又写出了季节与景物的关系,给人以具体的印象。
B.“日长”,表明季节已开始变化,多少有点惜春的意味。
C.“巧笑”二字,捕捉到了“东邻女伴”的神态,用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情态的描写,由内心到外表塑造了“东邻女”这一形象。
D.此词画面明媚,情调欢快,风格质朴,以轻淡的笔触,展示出一副情趣盎然的图画。与晏殊词作的整体风格相同。
2.请自选角度赏析语句“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2023-06-05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江西省景德镇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踏莎行

晏殊(宋代)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上片写郊外景,下片写院内景,流露出对美好景色的赞美之情。
B.上片“红稀”“绿遍”“树色阴阴”,标志着春天已经消逝,初夏的气息很浓。
C.下片“翠叶藏莺,朱帘隔燕”两句,分写室外与室内,一承上,一启下,过渡自然。
D.下片“逐”“转”二字,表面上写动态,实际上却反衬出整个室内的寂静。
2.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情感?
2023-02-12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中“一曲”“一杯”,两个“一”字可见词人自吟自饮,孤单寂寞。
B.“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表面是在发问,实际上是在抒发一种深重的感慨。
C.“无可奈何花落去”一句描写的是深秋时节日落时分之景。
D.本词运用了对比和情景交融的手法抒情,语言平实直白。
2.这首词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都有“花”的意象,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诗歌鉴赏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清平乐

(宋)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词的上片叙事,下片抒情。
B.“鸿雁在云鱼在水”,表明欲求雁、鱼传信而不可得,是典故的反用。
C.下阕“斜阳独倚西楼”,既写“倚楼”人的孤独,又写夕阳“倚楼”的景色,运思佳妙。
D.“遥山恰对帘钩”,以遥山的兀立,突出自己以远山为伴的凄凉,更突出空间之开阔及缺少“那人”的寂寞。
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语似平淡,实包蕴无数情事,显然,对方不是普通的友人,而是倾心相爱的知音。
B.作者以“鸿雁在云鱼在水”的构思,表明无法驱遣它们去传书递简,因此“惆怅此情难寄”。
C.结句化用自唐代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同时又赋予它新意。
D.此词以斜阳、遥山、人面、绿水、红笺、帘钩等物象,营造出一个淡雅闲适的意境,将词人心中蕴藏的情感波澜直接表现出来。
2022-04-10更新 | 14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年江西省赣州市瑞金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小题。

采桑子

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注释】①只解:只知道。②不信:不理解。③离亭:古人在长亭送别,因此称之为离亭。④春衫:春天穿的衣服,此处指年少时穿的衣服。⑤淡:惨淡清冷。⑥胧(lóng)明:模糊不清,此处指月光不明。⑦频:屡次。⑧高楼雁一声:化用自唐代李偓《生查子》的“空楼雁一声,远屏灯半灭”。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好梦频惊”是全词的点睛之笔。
B.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叹流年、悲迟暮、伤离别的复杂情感。
C.上片中写词人借酒浇愁让自己得到了解脱。
D.下片先写不眠,次写惊梦。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首三句把时光拟人化,暗含“思君令人老”和“多情自古伤离别”双重含义。
B.此词以轻巧空灵的笔法抒发了含蓄的感情。
C.此词上片概述时光之无情,下片写春去秋来,触景生情,相思难禁。
D.全词感情悲凉而不凄厉,风格清丽哀怨,体物写意自然贴切。
2019-12-17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2016-2017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6 . 采桑子

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将时光拟人化,说“时光”“催人老”,表达了时光流逝、容颜易老的伤感。
B.三、四两句写词人感时光易逝,怅亲爱分离,心中的烦恼无可化解,只好借酒浇愁,然而不久便又“泪滴春衫”,可见连酒也无法使自己暂时解脱。
C.“好梦频惊”写每当希望“好梦”多留一霎的时候,它就突然破灭了。而且每当一回破灭,现实的不幸之感就又一齐奔集而来。
D.“何处高楼雁一声”写室中人沉抑的情绪正凌乱交织之中,突然飞出一声高亢的哀鸣。让人心生亢奋,暂时忘却烦恼。
2.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词以轻巧空灵的笔法、深蕴含蓄的感情,写出了富有概括意义的人生感慨,抒发了叹流年、伤离别的复杂情感。
B.词的上片, “多情”二字,总摄全篇。上片四句,从四个并列的层面,抒发不同的情感,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心情震荡。
C.词的下片,先写不眠,次写惊梦。西风飒飒,桐叶萧萧,月色淡淡,雁声惊梦,作者难以成眠,相思之情更盛。
D.“好梦频惊”是全词的点睛之笔。全词感情悲凉而不凄厉,风格清丽哀怨,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表达情感,体物写意自然贴切。
2018-05-02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三中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诗歌鉴赏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清平乐·金风细细

晏殊(宋)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1.下面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词的上片是写酒醉以后的浓睡,起首二句在写景中点明时间,渲染环境。
B.“初”“易”二字,让人觉得词人的酒量不大,浅尝辄醉。
C.下片是写次日薄暮酒醒时的感觉。词人一醉就睡了整整一个昼夜,浓睡中无愁无忧,酒醒后状态如何呢?它直接表明心情悠闲,神态慵怠。
D.本词以精细的笔触,描写细细的秋风、衰残的紫薇、木槿、斜阳照耀下的庭院等意象,通过精致的小轩窗下目睹双燕归去、感到银屏微寒这一情景,营造了一种冷清寂寞的意境。
2.下列对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的特点是风格闲雅,气象华贵,二者本有些矛盾,但词人却把它统一起来,形成表现自己个性的特殊风格。
B.“细细”“叶叶”两组叠词,用“细细”形容金风,就没有秋风惯有的那种萧飒之感,而显得平静、悠闲。以“叶叶”这两个名词连用,就在读者面前展开一片片叶子飘落的景象,显得很有次序。
C.“双燕欲归”,为下句“银屏昨夜微寒”起了一个铺垫和烘托作用。双双紫燕即将归了,这个景象使词人想到昨夜醉后独自一个人,一种凄凉情绪,落寞情怀,不禁油然而生。
D.因节序更替、岁月流逝而引发的一丝闲愁,使这首词里,弥漫着萧瑟伤感的悲秋情绪。
2018-03-17更新 | 334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第四中学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诗歌鉴赏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清平乐

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1.下列对词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抒写豪情壮志B.描绘山水美景
C.叙写离情别意D.表达怀人感伤
2.下列关于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中寓情于景,以淡景写浓愁。
B.起句“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语拟平淡,实包蕴无数情事,无限情思。
C.词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D.此词以斜阳、遥山、人面、绿水、红笺、帘钩等物象,营造出一个充满离愁别恨的意境,将词人心中蕴藏的情感波澜表现得婉曲细腻,感人肺腑。
2017-04-12更新 | 306次组卷 | 2卷引用:2017届江西省奉新县第二中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